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廣靈染色剪紙

廣靈染色剪紙

廣靈染色剪紙
原圖鏈接


廣靈染色剪紙是一種流傳於山西省廣靈縣的漢族剪紙藝術形式,是國內少有的以陰刻為主的點彩剪紙之一,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剪紙藝術樣式,是中國民間剪紙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國的剪紙藝術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以其獨特的風格、艷麗的色彩、生動的造型、纖細的線條、傳神的表現力和細膩的刀法獨樹一幟,自成一派,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為山西省級、中國國家級、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

中文名: 廣靈染色剪紙、非遺級別: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時間: 2009年10月、非遺級別: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時間: 2008年6月7日。

目錄

基本信息

 
染色剪紙
原圖鏈接

廣靈剪紙當地俗稱 「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農民藝術家之手,作品取材於戲曲人物,鳥蟲魚獸,還有對農村現實生活的描繪等。《漢書》說:「上之所化為風,下之所化為俗。」廣靈剪紙關於傳統民間禮儀活動的剪紙是主要的一種類型,表現人們在不同歲時節令和人生禮儀的民間風俗。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剪門神、貼窗花,除舊去新,一派喜慶氣氛;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各種剪紙,更加絢麗引人;二月二龍抬頭,龍、牛等相關圖案剪出來,以祈風調雨順;三月清明節,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祖之情;五月端午節,家家門上要貼「五毒」、公雞,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節,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智慧;十月一日寒衣節,晉北地區用五色紙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在門前或墳地焚燒,寄託生者對亡人的哀思。還有在孩子滿月、慶婚嫁等禮俗中象徵美滿吉祥的各種剪紙紋樣出現,對研究晉北地區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 廣靈剪紙源遠流長,周成王剪桐封虞,把桐葉剪成"圭"形贈與弟弟叔虞,並封他為唐王。這個桐葉"圭"即是最早出現在三晉大地上的剪紙品,據專家考證,廣靈剪紙的雛形,可追溯到初唐,"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正是詩人李商隱對當時廣靈剪紙的真實寫照,它的形成大約在明代,獨特風格的成熟期則在1821-1850(清道光年間)。

習俗形成

 
廣靈染色剪紙孔雀
原圖鏈接

很早以前廣靈人就有過年貼窗花的習俗,後來嫌這種用色紙剪出來的窗花不亮堂,於是就把一種透明光亮的"天皮亮"(一種薄雲母勾勒着色)貼在窗紙上。當時又有河北武強的木板水印窗花傳入廣靈,內容多為戲文和花卉,形式由一個個方格組成,一般一個方格一個畫面,當地人稱之為"窗孔兒"、"草窗花"。起初當地剪紙的主要材料是麻紙,後來用生宣,工具是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數把刻刀,一次可以刻出30至50張同樣圖案的作品。據資料記載,在20世紀初的民國年間,當地從事剪紙的人員數量增多,光焦山就有20多家,每年一進臘月,剪紙藝人就糊上亮子(幌子),在臨時做的兩扇輕便窗子上,把自己所刻制好的窗花分類貼在窗紙上,到集市上叫賣。[2]

藝術風格

廣靈剪紙文化底蘊深厚,以刀刻為主,剪裁為輔,陰刻陽鏤結合,刀法細膩,深淺色相間,冷暖色調對比,藝術風格鮮明,想象力生動,表現力傳神,用料與染色考究,包裝製作精細,在世界剪紙藝術長廊中獨樹一幟。

廣靈剪紙剪紙是刀刻宣紙、品色點染而成的彩色剪紙,在中國三大剪紙流派中屬華北流派,且是華北流派的點睛之作,除具有剪紙藝術共同的特性:寫意性、象徵性、意象化、創新性、時尚性之外,還具有其獨特性:

 
廣靈染色剪紙牡丹
原圖鏈接
  1. 、雖是剪紙,但製作工具是刀而不是剪。
  2. 、製作效率高。用剪刀一次只能剪一層、幾層,最多十幾層,而刀刻一次就有十幾層、幾十層,多則可達約80層。
  3. 、用色自如,要什麼色就可以調什麼色、染什麼色。顏色可調出五、六十種,而點染一幅作品用色最多可達30餘種,因此彩色剪紙可以達到繪畫與剪紙的雙重效果。
  4. 、酒劑的鮮艷水彩可以充分地向下滲透,能達到染上面一張而得到下面數張的染色目的。
  5. 、染色時,可以做深色在淺色之上或不同色塊之間互不干擾的處理,在酒劑作用下能達到自然的煙染效果。而陰刻的線,在染色中自然成為中斷色彩的洇化界限。

表現題材和表現內容

廣靈剪紙分門別類,品種繁多,主要包括十二生肖、動物、植物、花鳥蟲魚更新、古裝戲劇人物臉譜、民間神話傳說、曲藝舞蹈、現代英模人物、自然風光、旅遊景觀、名勝古蹟、勞動生活場景等15大類,2000多個品種。廣靈剪紙每一幅都是精美的藝術品。牡丹的香國色天,梅花的傲然怒放,竹子的孤潔挺立,蘭花的幽雅吐香,動物的栩栩如生,人物的形神兼備,山水的自然流淌,自然風光的盡情刻畫,歷史古蹟的有機連貫等等,輔之以考究的着色和精美的裝裱,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廣靈染色剪紙窗花
原圖鏈接

廣靈剪紙剪紙是刀刻宣紙、品色點染而成的彩色剪紙,在中國三大剪紙流派中屬華北流派,且是華北流派的點睛之作,除具有剪紙藝術共同的特性:寫意性、象徵性、意象化、創新性、時尚性之外,還具有其獨特性:雖是剪紙,但製作工具是刀而不是剪;製作效率高。用剪刀一次只能剪一層、幾層,最多十幾層,而刀刻一次就有十幾層、幾十層,多則可達約80層;用色自如,要什麼色就可以調什麼色、染什麼色。顏色可調出五、六十種,而點染一幅作品用色最多可達30餘種,因此彩色剪紙可以達到繪畫與剪紙的雙重效果;酒劑的鮮艷水彩可以充分地向下滲透,能達到染上面一張而得到下面數張的染色目的;染色時,可以做深色在淺色之上或不同色塊之間互不干擾的處理,在酒劑作用下能達到自然的煙染效果。而陰刻的線,在染色中自然成為中斷色彩的洇化界限。

剪刻刀具

廣靈剪紙用的刀具主要有三種,點形刻刀、半圓形刻刀和條形刻刀,每個種類又有不同的規格。點形刻刀更像是一把錐子,刻制出來的圖形是一個小圓點,適合刻製品中直徑較小的圓形圖案,半圓形刻刀是點形刻刀的補充,刻制出的圖形是圓圈,作品中圓形圖案大小不同選擇不同型號的半圓形刻刀,條形刻刀是應用最廣泛的,雕刻作品中除了圓形圖案之外的所有圖案,作品中根據雕刻圖案的大小選擇不同規格的條形刻刀。

剪刻技法

 
廣靈染色剪紙龍
原圖鏈接

廣靈剪紙有陰刻和陽刻之分,陽刻剪紙的特徵是保留原稿的輪廓線,剪去輪廓線以外的空白部分,形成鏤空的效果,簡單地說就是去面留線。塔的每一條線都是互相連接的,牽一髮將動全身。陰刻剪紙的特點與陽刻剪紙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輪廓線,保留輪廓線以外的東西,就是去線留面。陰刻剪紙的特徵是作品的整體式塊狀的。[3]

製作工藝

套色剪紙

套色剪紙是以單色剪紙為輪廓,以各種彩色紙作底襯而成。一般選用黑色或單色剪紙,然後將其面朝下覆蓋在色紙的反面,用鉛筆在電光色紙上(如用廣告色染的各色宣紙上更好)描出所需要部位的輪廓線,並剪好備用,再按需要的部位將色紙塊貼在單色剪紙的背面,貼色紙時要注意整潔。

染色剪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彩色剪紙,其方法是先用吸水性好的白紙(最好是生宣紙)剪刻,再用廣告色渲染(這種染法只能一次染一張)。 廣靈剪紙用品色加白酒點染的彩色剪紙,改變了原來紅、藍、黃的單色剪紙,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民間藝術。用品色稍加酒精調和後點色的優點是,一次可染透十幾張,而且只向下層滲透,不向四周浸透,待一種色晾乾後,再染另一種色,以免串色。經過多年的摸索,民間巧匠點色時在顏料中加入料酒,在調配深色時加入白礬,使窗花的顏色持久保留,在調配較為淺嫩的顏色時,還加入少量冰糖,增加了顏色的亮度。

圖案處理

廣靈染色剪紙屬於剪紙中的 "染色刻紙"類,圖案處理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刻制精巧、造型寫實、色彩艷麗。一張剪紙的成型要經過設計圖樣、撥樣、熏樣或曬樣、刻制、剪裁、染色等工序。刻制時第一步為起畫稿。在白紙上起稿時要將畫面中線條之間不連接的地方 (如人物的眼、口鼻、眉之間以及人物與景物之間)合理地連接上,接着用墨筆描圖,先看預想的剪刻效果如何。這樣,經過一番認真修整,剪刻出來的作品才會有較好的效果。如果剪刻技術熟練,也可以不描墨圖而直接在畫稿上 (但要把鉛筆單線勾成雙線)進行剪刻。第二步是把紙張裁好,放在畫稿的下面,然後用訂書釘或紙捻針線把它固定在一起,放在刻制桌的蠟板上面。刻制時要從畫稿的中央部分往外刻,先刻細部,後刻其他地方,如刻人物時先從五官和衣紋刻起,逐漸往外進行,最後剪刻外緣。剪刻完後取下所釘的固定釘子或線,用小鑷子慢慢地把作品一張一張地揭開。線條清晰明快、舒展、光滑,絕不允許留下一絲一毫的毛刺、豁口。在戲劇人物臉譜中,上百根鬍鬚細如蛛絲,排列均勻,一絲不斷,並有深線滲透之法。[4]

傳承情況

張多堂,廣靈剪紙創始家族第四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靈剪紙代表傳承人、中國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主任、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館長。

廣靈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廣靈剪紙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方位保護,採取有力措施,實施重點工程,在保護中發展,創新中傳承,使廣靈剪紙不僅得到傳承和有效的保護,而且形成產業。

廣靈剪紙創始家族第四代、第五代傳人張多堂、張棟父子,站在搶救、挖掘、整理、保護、研究、開發高度,成立了山西省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挑起了保護、傳承廣靈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梁,他們父子創新思路,研究中心在繼承弘揚傳統剪紙技藝的基礎上,深層研究,不斷增加創意性產品,突出山西特色、中國氣派、國際水準,以傳統和現代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形式,先後研究設計出如《山西風光》《晉商文化》《京劇臉譜》《水滸人物系列》《三國人物》《紅樓夢》《大槐樹移民圖》《千秋孟母》等一大批頗受青睞的剪紙產品,占據全國乃至世界的剪紙市場。

為了把廣靈剪紙發展繁榮起來,又相繼成立了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實行「公司+農戶」的開發途徑,堅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工作思想,經過精心打造,開發創新,廣靈剪紙產品由原來的幾十種擴大到上千種,內容由傳統題材擴展到全國著名文物、古蹟、旅遊景點,山水風光各個領域,其產品由傳統的裝飾品發展為時尚的美術工藝品、旅遊紀念品、剪紙掛曆、剪紙檯曆、剪紙賀年卡、剪紙邀請函等具有觀賞、收藏、實用價值的藝術珍品、國家級饋贈禮品和外事禮品。其產品多次獲國家級,省、市級獎項,產品遠銷日本、新加坡、意大利、英國、法國、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2007年廣靈剪紙被評為「全國優秀勞務品牌」。

為了使廣靈剪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真正的搶救和保護,由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投資建設了建築面積6000㎡的全國第一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專題博物館——中國(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2007年8月24日,成功地接待了第三屆中國·大同·廣靈國際剪紙藝術展盛會的美國、法國、波蘭、瑞士、日本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的專家、學者中外藝術名流四百多位和五萬多名觀眾,共展出第三屆國際剪紙藝術展中外獲獎剪紙作品600多幅。 針對廣靈剪紙人才短缺、青黃不接的實情,經大同市人民政府批准,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剪紙學校——大同市廣靈剪紙職業培訓學校,被山西省扶貧開發領導組辦公室確定為全省貧困地區「雨露計劃」培訓基地、山西省職工工藝美術實訓基地,2007年建成後分三期共培訓剪紙刻制,剪紙點染,裝裱包裝專業剪紙實用人才200多名,既解決了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及當地剪紙行業技術人才短缺的實際問題,又解決了周邊地貧困鄉村剩餘勞力就業困難。還籌建了二年四軌大同市廣靈剪紙技工學校,面向全國招生,每年依據需要開設4-8個專業,招收長短班600-1000人,實行學歷教育。為廣靈剪紙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培養更多的技術骨幹。

為了打造廣靈剪紙品牌,營造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平台,一是2007年舉辦第三屆中國·大同·廣靈國際剪紙藝術展。二是實施廣靈網絡工程,創辦了中國廣靈剪紙網站,並與省、市有關部門進行網絡交流。三是為不定期交流信息普及常識,提高技藝形成氛圍,創辦了「中國廣靈剪紙通訊」。四是2007年由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投資一千多萬元,縣委、縣政府撥劃土地、幫助貸款、扶持貼息,建設占地55畝的中國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並把中國 (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大同市廣靈剪紙職業培訓學校和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納入園區,形成教學、研究、展示、設計、生產、銷售和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產業鏈。中國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帶動了廣靈剪紙文化藝術產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為大力發展地域特色文化產業群,打造廣靈剪紙生產基地品牌,培養造就一大批藝術人才,為廣靈剪紙邁出國門、走向世界搭建了一個平台。使廣靈縣形成了家家貼剪紙, 人人愛剪紙,大家學剪紙的良好氛圍。

2008年,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三批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10年廣靈剪紙入選商務部、文化部、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確定的《2009-2010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目錄》

相關視頻

廣靈剪紙第四代傳承人採訪

《廣靈剪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