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廣昌縣江西省撫州市下轄縣,位於撫州市南部,武夷山西麓。東鄰福建省建寧縣,南接石城縣,西連寧都縣,北毗南豐縣。縣境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55公里,總面積1612平方千米,下轄6鎮5鄉1場129個行政村和1個省級工業園,總人口25萬。

廣昌縣是撫州市的南大門,江西第二大河流撫河的發源地。建縣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因「道通閩廣,郡屬建昌」而得名,又因盛產白蓮,而被譽為「中國白蓮之鄉」。2018年全年,廣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9.55億元,按不變價計算(下同),同比增長8.8%,增幅位列全市第一。[1]

目錄

歷史沿革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析南豐縣南部三鄉置廣昌縣,因道通閩廣,隸屬建昌軍,故名廣昌。

元朝,屬建昌路。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改建昌為肇昌府,九月改為建昌府。直至清末廣昌均隸屬建昌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廣昌隸屬江西省。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廣昌屬豫章道。

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縣由省轄。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02月,廣昌、南豐兩縣合併為南廣縣。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04月,復原建縣,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08月,廣昌析出南部置赤水縣。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09月,廣昌與赤水兩縣合併為廣赤縣。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0月,復名廣昌縣。

1949年10月,廣昌隸屬寧都專區。

1952年屬撫州專區,

1954年07月改屬贛南行政區(贛州地區)。

1983年07月27日,將贛州地區的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管轄。

1983年08月,正式劃入撫州地區。現為撫州市轄縣。

1984年,設置苦竹鎮。

1984年05月31日,塘坊公社分設塘坊鄉、大株鄉。

1985年03月15日,撤銷甘竹、頭陂、赤水、驛前鄉,設置甘竹、頭陂、赤水、驛前鎮。

1985年08月30日,撤銷沿江鄉建制,劃歸旴江鎮管轄。

2001年10月22日,撤銷苦竹鎮、新安鄉,劃歸旴江鎮管轄;撤銷高虎腦鄉,劃歸驛前鎮管轄;撤銷大株鄉,劃歸塘坊鄉管轄;撤銷柯樹鄉,劃歸頭陂鎮管轄。

2016年02月15日,撤銷廣昌縣塘坊鄉,設立廣昌縣塘坊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廣昌縣轄6鎮5鄉(盱江鎮頭陂鎮赤水鎮驛前鎮甘竹鎮塘坊鎮、千善鄉、水南圩鄉、長橋鄉、楊溪鄉、尖峰鄉)1場129個行政村和1個省級工業園。縣政府駐旴江鎮。[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廣昌縣測試位於江西省東南部,武夷山西麓,東與福建建寧、寧化接壤,西連寧都,南界石城,北毗南豐。全縣總面積1612平方千米。

地形

廣昌縣境內地勢順盱江河谷走向,呈東西高,中部低,由南向北傾斜。屬丘陵地形,山地占77%,丘陵13%,平原10%。

氣候

廣昌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均氣溫19.1℃,年均日照1932小時,年均降雨量1172毫米,平均無霜期273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廣昌縣土壤類型有紅壤、黃壤、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五種。耕地類型有水稻土、潮土、紅壤三種,廣昌縣耕地總面積184836畝,其中水田面積169610畝,旱地15226畝,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氮素中等,磷鉀偏缺。

山林資源

廣昌縣林業用地面積172萬畝,森林面積139.7萬畝,森林率達65.9%,活林木蓄積量達347萬立方米。廣昌縣林木品種51科185種,主要品種有:馬尾松、杉木、木荷、楓香、樟樹、栲木、櫧木等,其中紅豆杉、竹柏、樟樹屬珍稀品種。動物有狼、野豬、野山羊、穿山甲、蛇等近百種。有珍稀樹種185種。

水利資源

廣昌縣水資源充足,河流眾多,撫河源頭盱江發源於廣昌縣,接納主要支流11條,廣昌縣流域面積5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84條,總長901.5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0.0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逕流總量14.95億立方米。廣昌縣水能理論蘊藏量5.3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3.8萬千瓦。共有發電部105座,裝機124台,裝機容量12544千瓦。廣昌縣是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1996年獲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建設先進單位稱號。廣昌縣有水庫36座,其中:中型水庫3座,小(一)型6座,小(二)型27座,另塘壩895座。有效灌溉面積9.9千公頃。

礦產資源

廣昌縣地下礦藏有:鉭鈮、瑩古、雲母、高嶺土、硅藻土、鎢、金銀礦等。鋰輝石儲量全國第一,硅藻土是全國四大礦藏之一;高嶺土蘊藏量有480萬噸,還有金、銀、銅、鈦鐵、鎢礦、瑩石等10餘種礦產。[3]

人口

2016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4.14萬人,人口出生率14.26‰,死亡率5.75‰,自然增長率8.51‰。其中城鎮人口10.88萬人,城鎮化率達44.0%。人口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散居畲、蒙古、壯、回、滿、瑤、苗、土等少數民族。

廣昌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為11.9萬人,其中男勞力5.1萬人,女勞力4.4萬人,農村只能容納6.8萬人,尚有5萬勞動力剩餘。

經濟

綜合

2016年度,全縣GDP完成57.6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7% 。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0.13億元,同比增長4.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4.99億元,同比增長9.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51億元,同比增長10.2% ,三大產業的結構比為:17.6:43.4:39.0。人均GDP達23876元,較上年增長8.3%。

2018年全年,廣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9.55億元,按不變價計算(下同),同比增長8.8%,增幅位列全市第一。

第一產業

2016年全縣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18.14億元,同比增長4.3%。實現增加值10.50億元,同比增長4.5%。糧食播種面積23.85萬畝,糧食總產量達10.77萬噸。特色農業產業:白蓮種植面積達6.32萬畝,實現產量4660噸,同比增長7.8%;煙葉種植面積達2.49萬畝,實現產量3522噸;食用菌產量達4687噸。肉類總產量達7486噸,同比增長16.1%。

2018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1.45億元,增長3.5%。

2020年2月26日,江西省廣昌縣廣昌白蓮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被認定為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第二產業

2016年,全縣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21.42億元,同比增長9.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7.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8.86億元,同比增長9.8%。2016年度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54家,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84.96億元,同比增長10.0%;主營業務收入完成83.80億元,完成利稅總額8.02億元。全縣工業用電量10474萬千瓦時,增長18.6%。

2016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3.57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全縣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1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84億元。

2016年,全縣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57.09元,同比增長14.1%。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52.13億元,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4.96億元。

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6.53億元,增長8.3%,

第三產業

2016年,廣昌縣商貿流通市場保持暢通,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5.2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8%。從行業情況來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營業額21.21億元,同比增長15.2%;住宿餐飲業完成營業額4.02億元,同比增長15.9%。

2016年,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8.43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5.95億元。

2016年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年末餘額83.79億元,比年初增加11.01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全縣住戶存款年末餘額55.06億元,比年初增加4.84億元,同比增長9.6%。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年末餘額47.90億元,比年初增加7.18億元,同比增長17.6%。

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1.57億元,增長11.8%。[4]

交通運輸

廣昌區位比較優越,昌廈一級公路(206國道)和濟廣高速(鷹瑞高速)穿境而過。

社會事業

教育

2016年,全縣擁有普通中學16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小學23所,幼兒園22所;共有在校普通中學生12021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625人,小學生19899人,在園幼兒數5793人;各類專任教師情況:小學1270人、普通中學626人、職業中學32人、幼兒園192人。

文化

2016年全縣影劇院1個,電視台1座,網絡公司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2.35萬冊。

衛生

2016年,全縣各類衛生機構23個,其中:鄉鎮衛生院15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婦幼保健院1個。全縣衛生技術人員81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50人。醫院、衛生院編制床位數591床。

社保

2016年,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1860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0300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725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9491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9176人。社會福利事業持續發展,全縣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2個,床位880張,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407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891人。[5]

傳統文化

廣昌孟戲

廣昌孟戲是一種以孟姜女哭長城為題材的戲曲,流行於江西省廣昌縣境內,俗稱孟戲,又名盱河戲,約起源於明初,至今已傳承演出了五百餘年。孟戲用高腔演唱,經專家考證,其唱腔是明代四大聲腔之首的海鹽腔遺響。廣昌有三路戲,赤溪曾家孟戲、大路背劉家孟戲、舍溪孟戲。孟戲只在每年的正月演出一次,用於民俗活動。曾家孟戲被認為是元本,全劇共64場,分為兩本,一個晚上演一本。劇中孟姜女富於反抗精神,哭倒長城,為保貞節而投河自盡,同時對於封建朝廷進行了有力抨擊。劉家孟戲是明傳奇本,始演於明萬曆年間,全劇共69場,分三個晚上演出,劇中孟姜女雖因丈夫死於長城下而悲傷,卻並無反抗意識,結果被秦王封為一品夫人,獲贈金銀。劉家、曾家兩路孟戲劇本上標出的曲牌有一百四十餘支,在戲曲音樂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廣昌孟戲屬曲牌體,以高腔演唱,一 唱眾和,多在後句的下半句幫腔,並有「雜白混唱」的特點。曾家孟戲所唱南曲比弋陽腔更古老,並吸收了海鹽腔的成分,字多腔少,以廣昌官話演唱,以鼓、鑼、鈸等打擊樂器伴奏,節奏較快,顯現出簡單、原始的古曲特徵。劉家孟戲主要以海鹽腔演唱,同時參以弋陽腔、青陽腔和徽州腔。曾、劉兩家的孟戲劇本都是古南戲的孤本,為中國戲曲和民俗的研究、繼承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學價值。1962年,在江西廣昌縣召開的戲曲工作會議上,戲曲工作者呼籲保護孟戲。在縣政府的組織下,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整理工作。「文革」後,江西省文化廳和地方文化局對廣昌孟戲高度重視,開展了一系列搶救保護工作。但由於財政緊張,許多規劃和措施無法迅速落到實處,劇種傳人日益老化,後繼乏人,如再不設法挽救,很可能也會像舍溪孟戲那樣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

塘坊木偶戲

塘坊木偶戲是江西省東部撫州市廣昌縣塘坊鄉傳統藝術。在素有「入閩咽喉」之稱的江西撫州廣昌縣塘坊鄉,有這樣兩個由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藝人組成的草根劇團。他們忙時下田,閒時登台,長年樂此不疲地活躍於贛閩深山邊界,年演出160餘場,為邊界農村群眾送去無盡的歡聲和笑語。劇團因此被群眾稱為「流動的鄉村大舞台」。兩個戲班所演出的,是在當地已流傳了兩千多年的現已較為罕見的傳統戲劇。

木偶戲,古稱傀儡戲,是傳統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據當地老藝人介紹,塘坊木偶為提線木偶,起源於漢朝,約公元前190年。當時漢高祖劉邦手下有一員大將陳平,為了擊退番邦匈奴,鞏固朝政,他出謀劃策,想出一套戰略戰術來對付番邦。因當時兵力不夠,就用木頭雕刻成人的模型,結果匈奴在「四面楚歌」聲中潰圍而逃。從此以後,「木偶」演繹為戲,一直流傳至今。

塘坊木偶戲由木偶、操縱演員、配音演員和樂隊四部分組成。木偶選用優質樟木雕刻而成,工藝精良、風韻各異,每個木偶象徵一個劇中人物;重要關節部位,如頭、背、腰、腹、手臂、手掌、腳趾等各綴絲線,演員拉動絲線以操縱木偶。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個性鮮明,喜、怒、哀、樂表情豐富。有趣的是,木偶的頭、眼睛、嘴角、手、足等部位都能活動自如,動作或輕柔或堅挺,從目光、動作可看出木偶是高興、憂愁,還是憤怒和憎恨。木偶的手能送物取件、擊鼓彈琴、騎車划船、躍馬揚鞭,且動作敏捷。人們稱讚說:木頭人,木頭人,真正像個人;木偶戲,木偶戲,活像真人在演戲。

塘坊木偶戲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廣受群眾喜愛,在民間流行甚廣,一年四季都演出。演出內容以歌頌祖國、祝願平安和祈福迎祥等為主,一般正月演「人丁戲」,入夏演「禾苗戲」,秋冬演「平安戲」。費用則由當地群眾採取AA制按人丁認捐;遇上哪戶人家有喜事,也有全部出資請村民免費觀看。

塘坊木偶戲現有兩個劇團,演員數十人,平均年齡四五十歲,參與演出時間大都在20年以上。今年70歲的黃祖稟是目前劇團年齡最大的演員,登台表演已滿31年,主要負責木偶操縱。年齡雖然大,但他表演起來有板有眼,靈活自如,是當地木偶戲界的名角之一。演員年齡最年輕的當屬黃美鳳,今年26歲。自幼愛看木偶戲的她以前在外打工,去年回家後就開始專注學習木偶戲表演。她說,學木偶戲完全出自個人興趣,並非全圖賺錢。在師傅的口傳身授下,如今,她對木偶戲的淵源與唱腔等已頗為熟悉。說起劇目,她娓娓道來,比如老人祝壽一般唱《彭祖加壽》,生兒子一般點《雙麒麟》,做生意者一般點《財寶記》,結婚點《找婚姻》,女生入學一般點《女中魁》,男生入學點《翠花緣》。

塘坊木偶戲以其較高的娛樂性、趣味性,贏得了廣昌塘坊、福建安遠、黃埔等邊界鄉鎮群眾的喜愛,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精神食糧的首選。為了贏得更多的觀眾,劇團添置了擴音器和幻燈機,演出時用幻燈機把台詞放映出來,同時對劇本刪繁就簡,使其更加通俗易懂。

如今,木偶戲已受到越來越多農村群眾的喜愛,演出範圍除贛閩邊界鄉鎮外,還常受邀到廣昌甘竹、赤水等鄉鎮演出,並登上當地每年一屆的國際蓮花節大型綜藝活動舞台,成為其經典節目。

蓮神太子廟會

廣昌縣是中國著名的白蓮之鄉,廣昌赤水鎮太和村村民也是世代種蓮,相傳在隋唐年間,適逢強梁為害,村民被迫逃進山林,忍飢挨餓,苦不堪言。忽然,山林里飄來陣陣蓮花的清香,七個孩童騰雲駕霧向村民飛來,他們身背蓮花簍,頭戴蓮花帽,胸系蓮花兜,手持蓮花棒。原來他們是七位護蓮神童,奉王母娘娘之命,前來救助村民。他們打敗強盜,幫助村民重建家園。數年後,又逢農曆六月廿四,一場大雨使當地山洪暴漲,這時漂來一株古樟,奇怪的是它一直在漩渦中循環往復,竟沒有隨河水漂走,村民頓覺此古樟與村子有緣,便將它留了下來。這天夜裡,眾鄉親同做一夢:荷花七仙童化作香樟,再臨蓮鄉降吉祥。於是,村民們請來木雕師傅,把古樟雕塑成七尊菩薩,作為「蓮神七太子」的化身,並在大禾港畔古樟循環往復之處,依山傍水,建起一神廟,供奉「蓮神七太子」,並取名「蓮神太子廟」。

村民們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稱為「荷花生日」,又叫「蓮花生日」,亦叫「蓮花節」。久而久之「蓮花生日」就成為了這裡蓮農酬蓮神、慶豐收的傳統節日,成了傳承千年的古老習俗。即使在文革破四舊時期該活動都沒有終止過。非常神奇的是每年舉行游蓮神太子活動的前一天下午都會下雨把大街小巷沖洗的乾乾淨淨。節日當天,該村家家戶戶加工印有蓮花圖案的糍粑,饋贈親朋好友,以示納福驅邪、吉祥幸運之意。農曆六月二十六日,紀念「蓮花生日」的活動達到高潮。這天蓮農們便舉行蓮神太子廟會,祭祀蓮神,慶祝豐收。從早晨起,蓮農成群結隊,匯成「長龍」,鑼鼓喧天,禮炮齊鳴,彩旗招展,抬着蓮神七太子塑像的轎子前呼後擁,串村上街遊行。入夜,廟台戲樓,燈火閃爍,弦歌陣陣。連續幾天,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將人們對蓮的崇拜演繹得淋漓盡致。[6]

名勝古蹟

自然旅遊資源有:百里蓮花帶、青龍湖、摩崖石刻、撫(河)源飛瀑。歷史名勝有:千年古剎定心寺,明代古寺龍風岩,明清建築群,明代雯峰書院,宋代雁塔,全國最大的蓮花博覽園——廣昌蓮花科技博覽園,還有即將擴建的以宋代雁塔為核心的,占地400多畝的荷源濕地公園。

人文旅遊資源有:列為中華之最的廣昌恐龍化石、太平軍戰鬥舊址、義軍抗清營寨、蘇區遺址、高虎腦紅軍烈士紀念碑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依託「綠「、「紅」、「古」三色交相輝映的旅遊資源,已策劃出賞蓮之旅、古色之旅、生態之旅、撫源之旅、紅色之旅五條精品旅遊線。[7]

城市榮譽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