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廣州民俗博物館

廣州民俗博物館前身為資政大夫祠,於2010年的12月7日正式改名。博物館坐落在廣州市花都區的三華村,建於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1] 。是廣州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古祠堂群,建築整體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21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廣州民俗博物館是展示、收藏、研究、休閒和體驗廣府民俗風情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2015年,正式對廣州民俗博物館進行建設,將於2017年底竣工。博物館按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建設,功能布局明確,規劃分為資政大夫祠建築群、新展館、湖心景區、民俗廣場和停車場。

中文名稱:廣州民俗博物館

外文名稱:無

類別:博物館

地點:廣州市花都區的三華村

開放時間:8:30~17:00 全年對外開放

館藏精品:古祠堂群、牌坊、壁畫、民間藝術

始建年份:1863年

占地面積:54.54畝

改名時間:2010年的12月7日

門票:13元/人

目錄

發展歷史

廣州民俗博物館的前身為資政大夫祠,於2010年的12月7日正式改名。

博物館坐落在廣州市花都區的三華村,建於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清同治年間,三華村徐方正、徐表正堂兄弟倆人共同任職兵部,均得到朝廷賞識,同治皇帝封贈了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和父親徐時顯為「資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親徐時亮封為「奉直大夫」。為了感念皇恩,他們建造了資政大夫祠和南山書院。為贊先哲盛德,他們的後人又續建了亨之徐公祠。

2015年正式對廣州民俗博物館進行建設,預計將於2017年底竣工。

建築特色

廣州民俗博物館的古建築群以其規模之大、建築之美、保存之好,在花都、廣州乃至廣東全省都是極為罕有的,可以說是我國嶺南民間藝術建築的又一典型。

建築布局

2015年正式對廣州民俗博物館進行建設,將於2017年底竣工。博物館按照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建設,功能布局明確,規劃分為資政大夫祠建築群、新展館、湖心景區、民俗廣場和停車場。

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為資政大夫祠建築群。整體建築為磚木結構,陶塑瓦脊,五彩斑斕,兩邊採用線條優美的鍋耳山牆,牆脊上蓋陶瓦。

館藏文物

牌坊

兩座造型各異的牌坊,分別矗立在資政大夫祠和南山書院的前院天井,牌坊通體採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坊上雕刻的人物、宮殿和各式花卉紋樣、文字記載均用鏤雕、浮雕、圓雕和陰刻等,手法誇張,工藝精細。前院天井內的聖旨牌坊是最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牌額正反兩面鐫刻同治皇帝所頒詔書,封徐德魁為資政大夫的誥命,正反誥命之上分別刻有「聖旨」、「覃恩」豎牌。

建築裝飾

廳堂內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磚雕、石雕、木雕、灰雕、陶雕、彩畫,活靈活現,細緻玲瓏。

民間藝術

廳堂內上上下下,隨處可見一些民間藝術大師的藝術傑作。有以各朝代的歷史故事為內容的牆上壁畫,如:竹林七賢太白醉酒等;有民間神話傳說的九老圖、醉樂瑤池等;有象徵吉祥如意的福祿報喜、松旨益壽、福白天來等;還有形色多樣風格別致的各種圖案花紋,花鳥書法等,充滿了濃厚的民間藝術氣息,美不勝收,是一座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的典型清代古建築群,具有典型的嶺南特色。

社會影響=

廣州民俗博物館是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是革命傳統類、歷史文化教育類、大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類「三類」合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廣州民俗博物館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解放思想,創新館發展新思路;二是探索多元化培訓講解員綜合素質能力的有效途徑,建立專家式講解員隊伍;三是積極探索多元化共建投入機制,改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體驗活動中心的設施設備,讓愛國主義教育進社區、進部隊、進企業、進課堂活動。

參觀須知

  • 開放時間:9:00—17:00
  • 閉館前30分鐘謝絕入場(節假日照常開放)
  • 地址: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三華村107國道旁
  • 交通:花都區內乘9路公交車可達
  • 遊覽收費標準:
  • 票價:13元/人。
  • 現役軍人、殘疾人、中小學生憑證免票;65歲以上老人憑優待證免票;60—64歲老人憑優待證半票。

視頻

廣州民俗博物館灰塑鳥工藝品視頻微客素材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