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廣宗寺,俗稱銅瓦殿,該寺背依靈鷲峰,面臨台懷諸寺,規模雖小,但布局嚴謹,列為五台山十大青廟之一。

中文名 廣宗寺

位 置台懷鎮營坊村山腰、菩薩頂的下邊

始建時間 明正德二年

重修時間 清代

目錄

布局結構

該寺依山而建,規模雖小,但布局嚴謹,是五台山十大青廟之一。銅瓦殿是寺院的主殿,共有3間,殿頂覆以銅瓦,在五台山的寺院中別具一格。殿內供有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毗盧佛、普賢菩薩,兩側鑄有十八羅漢像神態各異,變化多端。該寺高大雄偉,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寺內東北角還建有一座墓塔,高6米,塔身潔白, 這是原中國佛學院院長法尊法師的靈骨塔。法尊法師精通藏文,他把長達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論》譯成藏文,對佛教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廣宗寺是他出家的地方,在他80歲圓寂後,就選擇這裡作為他安放靈骨的地方。

寺廟故諭

正德二年七月十五日,這件敕諭,今日還在,若去廣宗寺,穿過銅瓦殿後,可看到兩塊並列的石碑,其中一塊馱在一隻石龜上,敕諭就一字不漏地刻在那上面。背面刻着同年十一月韋敏給皇上的一份上疏。

歷史沿革

廣宗寺,位於台懷鎮營坊村山腰、菩薩頂的下邊,始建於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廣宗寺創建於明正德年間[1] 。《清涼山志》載:「正德初,上為生民祈福,遣中相韋敏建寺。鑄銅為瓦,今稱銅瓦殿,賜印,並護持;。命秋崖等十高僧住。」寺內正殿背後立有明正德三年石碑,對創建廣宗寺的情況作了較詳細的敘述。原來,廣宗寺的銅瓦殿,計劃在東台頂建造,後因「峰頂極高,風勢雄猛」,「無益於後」,才選址於此處。

規模之大

廣宗寺占地面積為二千九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二十八間,布局小巧緊湊。緊挨道邊的天王殿正中,供有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為銅質,造型很好,那盤腿打坐、大腹下附、滿臉堆笑、樂觀無憂的樣子,使人觀後受到感染,與大肚彌勒菩薩對笑不已。穿過天王殿,面迎銅瓦殿。大佛殿位居正中,因殿為銅瓦蓋頂,以固千年,觀之浮光耀金,引人注目,故稱銅瓦殿。是該寺的主殿,殿建三間,重檐歇山頂,原頂部為銅瓦銅脊,現留銅脊和少部分銅瓦。木建大殿,上覆銅瓦,在五台山寺廟中僅此一處。但略令人遺憾的是,頂上的銅瓦已在「文革」中被當地農民造反派扒下來,稱斤論兩賣給了廢品回收站。被稱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法師(1543-1604),曾詩詠銅瓦殿:「鱗鱗萬瓦五峰中,不用泥燒用鑄銅。無奈朔方冰雪甚,住僧無力可支傾。」紫柏法師在萬曆三十一年因冤獄酷刑而死,恐怕他那時無論如何想不到,銅瓦再堅,冰雪再甚,酷刑再厲,跟幾百年後的文革狂飆相比,也實在算不了什麼了。所幸的是,當年大殿裡的佛像,在文革的瘋狂年代裡,卻奇蹟般地逃過了當時大多數寺院佛像未能倖免的被砸毀的命運,完好無損地留存到今天。殿內佛壇上立木製方格,供有上下兩層聖像。下層三尊是銅鑄「兩方三聖」,正中為阿彌陀佛,兩側為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佛家稱西方極樂世界有主佛阿彌陀,身旁有脅侍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人死後「往生淨土」的地方。上層三尊聖像為泥塑,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兩側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據傳,這三尊佛像皆來自釋迦佛的故鄉,是由印度高僧仔細裝藏後,不遠萬里運來五台山的。大殿兩壁供有鐵鑄十八羅漢。後壁兩角分別供有藥師佛和阿彌陀佛。正殿內不太寬闊,供有如此多的聖像,使人感到「琳琅滿目」。正殿前內額掛有康熙御匾,上師「雲嵋」二金字。

視頻

有這麼一座山叫賀蘭山,有這麼一座廟叫廣宗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