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寧市
廣寧縣隸屬廣東省肇慶市,東經112°03』~112°43′,北緯22°22′~23°59′。位於廣東省中西部, 北江支流綏江中游,東北與清遠市清新區交界,東南與四會市相連,西南與德慶縣、高要區接壤,西北毗鄰懷集縣,北面與陽山縣相交,是廣東省離珠三角核心區域最近的山區縣以及廣西、湖南等省陸路來往珠三角地區的主要通道之一。
廣寧縣古屬嶺南百粵地,秦朝時屬南海郡,漢代屬四會縣。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置縣,縣名取「廣泛安寧」之意。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寧、四會兩縣兩合兩分。1988年至現在屬肇慶市人民政府。
廣寧縣絕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氣候,東部、北部邊緣具有中區亞熱帶氣候特徵。總面積2458.15平方公里,總人口57萬[1],轄17個鎮,178個村(居)委會,榮獲全國「武術之鄉」、全國文化先進縣和「中國沙糖桔之鄉」等稱號。
2018年8月15日,「兩山」發展百強縣名單發布,廣寧縣排第55名。
目錄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廣寧地屬嶺南百粵地範圍。
秦朝:秦始皇遣將南征,於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定嶺南;立南海、桂林、象三郡,本境地屬南海郡。到秦末,趙佗據南海郡稱南越王。漢初建南越國,廣寧屬其統轄。
漢朝: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再平定南越,復置南海、蒼梧等郡。南海郡領番禺、四會等6縣,四會從此建縣。廣寧地屬四會縣。
三國兩晉,廣寧地仍屬四會縣。
南北朝: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新置綏建郡,析四會縣置新招、化蒙、化穆、化注四縣,廣寧屬此四縣域地,與四會縣同屬綏建郡。新招縣位於今橫山、賓亨、五和一帶,縣治設在妙村;化蒙縣位於今南街、東鄉、坑口、螺崗一帶,縣治設在東鄉;化穆縣位於今北市、江屯、聯和、潭布、江谷一帶,縣治設在康谷(今稱江谷,屬四會縣);化注縣位於今古水、木格、洲仔、石咀、清桂一帶,縣治設在綠水村。
南北朝:齊、梁、陳時,仍屬綏建郡。
隋朝:楊堅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晉以來南北分裂局面。開始時,也沿襲舊制,到開皇九年(589)撤綏建郡,並撤新招、化穆、化注三縣,以四會、化蒙縣屬廣州,廣寧屬此兩縣地域。
唐朝:武德五年(622),以四會縣、化蒙縣置南綏州,復置新招、化注、化穆三縣,廣寧再屬「一新三化」之地。到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撤新招入四會,撤化注入化蒙,南綏州領四會、化蒙、化穆三縣,廣寧屬此三縣之地。貞觀八年(634),改南綏州為貞州,其所領縣不變。(五代十國時,四會、化蒙屬南漢的廣州)。
宋朝:太祖開寶四年(971),撤化蒙、化穆入四會,屬廣州,廣寧地屬四會,隸廣州。
神宗熙寧六年(1073),四會改隸於端州(後改稱肇慶府)。廣寧地屬四會,隸端州。
元朝:四會縣屬肇慶路,因當時肇慶是廣南西路(廣西)宣慰司署所轄,故四會當時屬廣西,後肇慶改屬廣南東路(廣東)隸於江西行省,廣寧地屬四會縣不變。
明朝:太祖洪武元年(1368),征南將軍廖永忠率師入粵,定廣東,四會縣仍屬肇慶府,廣寧屬四會不變。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會縣西北境(今廣寧地)連年發生動亂,被壓迫的漢、瑤各族人民不斷起來反抗,聲勢越來越大,地方官無法平定。嘉靖三十六年先後由提督兩廣軍務談愷、王鈁統率明軍7萬餘前往鎮壓平亂。嘉靖三十八年,王鈁及巡按御史徐楫,採納了肇慶府知府盧璘的建議,割四會縣的太平、橄欖、大圃、永義4都地置廣寧縣。取廣泛安寧之意,即「廣寧」寓「廣泛安寧」義,廣寧就此建立。成立之後仍屬肇慶府。[1]
清:沿明制,仍屬肇慶府。
廣寧風光
民國時期:民國成立後,初沿清制,後廢州、府,立道、區。民國3年(1914),廣東劃分6個道,廣寧屬粵海道。民國9年,全省又分為四個善後區,廣寧屬西北綏靖區。民國25年,廢綏靖區,改為9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廣寧縣屬第三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9月3日廣寧解放,隸屬廣東省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是年11月隸屬西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5月,廣寧、四會合併為廣四縣,屬西江專員公署。1954年7月恢復廣寧縣建制,隸屬粵中區行政專員公署。1958年10月,廣寧與四會兩縣又合併為廣四縣,
隸屬高要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2月隸屬江門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961年4月再次恢復廣寧縣建制,隸屬肇慶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968年3月屬肇慶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10月改屬肇慶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4月隸屬肇慶地區行政公署。1988年起隸屬肇慶市人民政府。
1996年,廣寧縣面積2459.3平方千米,人口52.3萬人。轄17個鎮、1個鄉:南街鎮、排沙鎮、石澗鎮、潭布鎮、江屯鎮、聯和鎮、螺崗鎮、北市鎮、坑口鎮、赤坑鎮、賓亨鎮、五和鎮、石咀鎮、古水鎮、洲仔鎮、清桂鎮、葵垌鎮、深坑鄉。縣政府駐南街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廣寧縣總人口399611人,其中:排沙鎮21337人,石澗鎮10720人,潭布鎮19674人,江屯鎮24154人,聯和鎮16316人,螺崗鎮8909人,北市鎮15123人,坑口鎮21032人,赤坑鎮15101人,南街鎮93221人,賓亨鎮28340人,五和鎮16242人,橫山鎮34166人,木格鎮14368人,石咀鎮10288人,古水鎮34030人,洲仔鎮12652人,清桂鎮2017人,葵垌鎮1372人,深坑鄉549人。
2002年,廣寧縣轄南街、赤坑、北市、江屯、聯和、潭布、排沙、石澗、賓亨、橫山、五和、木格、洲仔、古水、坑口、葵洞、螺崗、清桂、石咀19個鎮和深坑1個鄉,251個村委會、20個居委會。
2005年,廣寧縣轄南街、赤坑、北市、江屯、聯和、潭布、排沙、石澗、賓亨、橫山、五和、木格、洲仔、古水、坑口、螺崗、石咀17個鎮。
2009年末,廣寧縣面積2459.32平方千米,轄南街、赤坑、北市、江屯、聯和、潭布、排沙、石澗、賓亨、橫山、五和、木格、洲仔、古水、坑口、螺崗、石咀17個鎮,22個社區、156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南街鎮中華東路。
2012年1月11日,廣東省民政廳(粵民區[2012]1號)批覆:經省政府同意,撤銷石澗鎮、聯合鎮,分別併入賓亨鎮、江屯鎮。
行政區劃
1979年,廣寧行政區劃分為江屯、排沙、石澗、潭布、聯和、螺崗、北市、上林、赤坑、新樓、賓亨、五和、厚溪、木格、石咀、古水、洲仔17個人民公社和南街鎮以及清桂、葵垌、深坑3個林場,下轄241個生產大隊、4個農業工區,1個林業工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廣寧縣地處廣東省中西部,位於北江支流綏江中游。東面與清遠市清新區和四會市相鄰,南面、西南面與高要市、德慶縣接壤,西面、西北面緊靠懷集,北與清遠市陽山縣及懷集縣交界。地跨東經112°03′~112°43′,北緯23°22′~23°59′之間。
縣境東西最寬60公里,南北最長68公里。2000年全縣總面積2458.15平方公里,占全省陸地面積的1.38%,其中,山地面積2097.80平方公里(折合314.6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85.34%。
氣候特徵
四季特徵
北回歸線從廣寧南端通過,絕大部分地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邊緣地區具有中亞熱帶氣候特徵。受季風影響,氣候年際變化較大。正常情況下,春季多陰雨,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常有秋旱出現;冬冷,時有霜凍。1979~2000年,年平均氣溫在20.70℃~22℃(攝氏度,下同)之間,累計年平均為21℃。年均降雨量1720.20毫米,最少為1991年的1391.40毫米,最多為1993年達2083.60毫米,少雨年份降雨量僅為多雨年份的六成多。1979~2000年平均日照時數1613小時,變化範圍在1328~1820.70小時之間。
廣寧縣
春季(3~5月) 季平均氣溫21.10℃。初春冷空氣仍較強,時有低溫陰雨和倒春寒,偶然還有晚霜、冰雹出現。隨着氣溫回升,雷雨頻繁,雨水猛增,季平均降雨量為614.90毫米。由於雨量年際變化較大,降雨時間分布不均勻,時有春旱或洪澇出現。該季為全年光照最少的季節,季日照時數220.90小時,日均2.40小時。
夏季(6~8月) 季平均氣溫27.70℃ ,季平均降雨量677.10毫米。進入初夏,熱帶氣旋活動頻繁。颱風多的年份,雨水過分集中,會出現澇洪;颱風少的年份,有夏旱出現。該季為全年光照最充足季節,季日照時數557.30小時,日均6.10小時。
秋季(9~11月) 氣候轉涼,季平均氣溫22.10℃,初秋仍有熱帶氣旋影響,有暴風雨出現;熱帶氣旋活動少的年份會有秋旱出現。該季冷空氣活動開始活躍,在晚稻抽穗揚花期,帶來寒露風天氣;在大陸冷高壓影響下,夜間輻射降溫十分強烈,晝夜溫差多在10℃以上,帶來寒露風和秋旱天氣。此外,該季特別多霧,晚秋還可能有早霜出現。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氣候乾燥,雨量少,氣溫低。季平均氣溫13.10℃,常出現寒潮、低溫、霜凍天氣,個別年份還會出現降雨、冰凌(雨凇)。
氣溫
1979~2000年,廣寧縣年平均氣溫為21℃。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10℃;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8.20℃。極端最高氣溫39.10℃,出現在1990年8月17日;極端最低氣溫為-3.20℃,出現在1999年12月23日。
地形地貌
縣境四面環山。北部多低山及中山,海拔700~1339米,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西部為低山丘陵,在海拔200~852米之間,向東南低瀉。綏江從西北向東南斜貫全縣,形成一個以綏江為軸線,兩邊高、中間低的斜凹地形。地貌景觀為丘陵山區。
山地分區
全縣山地劃分為4個區
北部中山 位於與懷集、陽山交界的坑口、赤坑、葵垌、北市鎮和深坑鄉,多在海拔700米以上,是全縣地勢最高的地帶。螺殼山、大嶺頂、冷瓮頂、鑊(篤)頂、桅杆頂等5座山,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其中最高的螺殼山,主峰海拔1339米。
東部低山 位於聯和、江屯、潭布鎮,有十排山、大旗山、銀坑頂、石馬山等,主峰均在海拔700米以上。其中潭布鎮境內有海拔500~800米低山9座,有「廣寧屋脊」之稱。
中部沿江低山 位於古水、南街、石澗、排沙、賓亨、五和、橫山、洲仔等鎮,區內有筆架山、獅子頭、龍山頂、望雲頂、百寮頂、三縣頂、七星頂、馬騮反筋斗、三坑頂、高望頂、大潮山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
西南部低山 位於木格、石咀、清桂鎮,以及洲仔鎮的西部。有三宿山、荔枝山、五指山、立集頂、
廣寧風光
山寨頂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其中三宿山海拔1020米。
山 脈
廣寧縣山脈屬南嶺山脈的余脈,斷續蜿蜒不甚明晰。北部和東部山脈大致呈東北往西南走向,略向西南方向傾斜,西部山脈向東南低延;南部邊緣山脈向北延伸至綏江南岸。縣境北部以螺殼山為主峰,毗連赤坑鎮的冷瓮頂,分出6條小山脈,向南延伸至古水河北岸。南部山脈以坐落在五和鎮的黃蓮山為主峰,向北延伸至橫山鎮的大潮山,再向西通過豬坑頂,蜿蜒至貞山和綏江南岸。西部,山脈以坐落在石咀、古水兩鎮交界的三宿山為主峰,向東跨過平崗,至綏江邊。東部山脈以坐落在江屯鎮的十排山為主峰,與潭布鎮交界的大旗山毗連,分布在江屯、潭布鎮一帶。中部有坐落在南街、坑口兩鎮交界的園嶺山,內盤繞着99條山坑,其東南跨南街鎮,西北延伸到古水河。[2]
丘 陵
海拔350米以下的丘陵地遍及全縣,尤以南街、螺崗、坑口、古水、洲仔、石澗、賓亨、橫山、五和、排沙等鎮居多。全縣丘陵面積189.56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51.38%。
山間盆地
廣寧縣山間盆地面積73.78萬畝(含水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20%,主要是綏江支流的永固河、古水河、金場河、大良水、荔垌水、南街河、賓亨河、扶羅河等河流的下游地帶沖積成面積不大的平原。其中較開闊和平坦的有綏江岸邊的石澗垌、江積垌,賓亨河的妙村垌,大良水的大信垌,荔垌水的曾村垌,南街河的黃盆垌、新樓垌等。此外,還有綏江岸邊的條狀沖積平原,因長滿青皮竹林,被人稱為「竹子走廊」。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廣寧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高嶺土、花崗岩、廣綠玉、滑石、鉭鈮等礦藏豐富,其中出產於廣寧西南部的廣綠玉,是中國五大佳玉之一,晶瑩剔透,絢麗多彩,利用廣綠玉開發的玉石工藝雕刻精美,藝術價值高,產品銷售國內和日本、港澳台地區。
水力資源
廣寧水力資源豐富。全縣水力蘊藏量26.11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14.58萬千瓦,已開發8.21萬千瓦,建起小水電站137座,年發電量2.5億千瓦時,發電收入7000萬元,小水電已成為廣寧支柱產業之一。還可開發的水電資源有6萬多千瓦,主要集中在古水河和綏江。現正在建設的電站有12座,總裝機容量4. 87萬千瓦,總投資4. 8億元,規模較大的有綏江梯級的春水、東鄉、牛岐二站和古水河梯級的汶水、上林電站。正在進行設計和前期工作的有古水梯級的蒙坑、古興和路池坪電站。這些電站建成後,全縣水電裝機將達14萬千瓦,年發電量4. 5億千瓦時,電費收入約1. 5億元。
林業資源
廣寧是廣東省重點林區和首批林業生態縣,森林茂密,林業資源豐富。主產竹、松、杉、雜木等,森林覆蓋率達78.3%,活立木蓄積量610.2萬立方米,年產商品材18萬立方米。廣寧又是國家級竹海森林公園,全縣竹林面積108萬畝,竹子種類有14屬90多種,年產量30萬噸,以青皮竹為主,是全國青皮竹中心產區,也是全國第二大竹子之鄉。
人口信息
1979年底,全縣總戶數8.40萬戶,總人口42.39萬人。隨着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條件逐步改善,人口壽命延長,死亡率下降,育齡夫婦增加,全縣人口不斷增多。1989年全縣總戶數增至10.34萬戶,總人口48.72萬人,比1979年增加6.33萬人,年均增加6332人,年均增長率14.90‰。2000年,全縣總戶數增至13.98萬戶,總人口增至53.62萬人,比1989年增加人口4.9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4456人,年均增長率9.10‰。
交通運輸
1979年,全縣公路為砂土路面,養護工作包括回砂、掃砂、除草、加砂、修補路、修復水毀公路、清理路邊山體塌方等。縣公路工區設葵垌、石仔、北市等22個道班。1981年以後,省道263線部分路段降坡、鋪設瀝青路面。1989年,全縣有道班27個,養護省道及縣道主幹線公路327.65公里。
1992~1997年,省道263線改造為二級水泥路面;縣通鎮砂土公路改造為二級或三級水泥或瀝青路面297公里。水泥公路養護,對網裂、沉陷等路面損壞,用瀝青拌和料填上。至2000年,全縣共有道班24個。管養省道及縣內主幹線13條共329.60公里。
1981年,省道及主幹線公路養護逐步實現機械化。1985年,養路機械有手扶拖拉機17台,小四輪汽車42輛,汽車8輛,壓路機3台,碎石機5台,灑水車2輛,手扶振動壓路機3台。2000年,養路機械有汽車4輛,綜合養護車36輛,小四輪機車29輛,挖掘機2台,中型壓路機3台,空壓機1台,灑水車1輛,清掃車1輛,混凝土拌和機1台,瀝青拌和機1台,灰、土拌和機1台,劃線機1台,發電機2台共60千瓦,手扶拖拉機13台。
1979年,縣地方公路管理站設扶樓、下帶、雅韶等9個道班,另有鄉道養路點25個48人,管養縣道幹線公路327.40公里。1989年,管養公路509.30公里。1996年,撤扶樓、雅韶、洲仔道班。2000年,有道班6個,管養公路964.90公里。有鄉道養路點60個393人,好路率在95%以上。
高速公路
2010年12月10日,途徑廣寧的廣賀高速G55(懷集至三水段)開通使用。原來往廣寧與珠三角核心區的必經之路S263省道,因地形問題道路路程過於漫長崎嶇,通常驅車前往一次廣州,佛山等地區需花上近3個小時的時間。如此漫長的時間對廣寧和珠三角核心區的經濟和交流造成不便。自廣賀高速建成通車後,驅車前往廣州、佛山等地區所需時間由原來的3個小時縮減到約1小時多。從此提高了廣寧與珠三角核心區的交往頻率,也使得廣寧能步入珠三角的一小時生活圈內。
高速鐵路
2014年12月20日,歷時6年修建的貴廣高鐵全線貫通,同日廣寧站開啟使用。
廣寧站
標誌着廣寧從此打破了沒有鐵路的歷史,也使得廣寧進一步拉近了與珠三角核心區的「距離」,大大縮短了來往的時間。
(因貴廣高鐵部分沿線車站(佛山西站)還在修建當中,廣州南站至三水南站段列車只能行駛140公里左右的速度,故從廣寧站乘坐和諧號前往廣州南站用時普遍接近1小時的時間,部分列車最快時間為47分鐘。列車每天雙向發車12對,另外班次會根據節假日適當調整增加班次。)
經濟發展
2016年,廣寧縣地區生產總值140.00億元, 比上年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15 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53.3億元,增長11.1%; 其中工業增加值49.61億元,增長10.6%;第三產業增加值53.53億元,增長2.4%。三次產業比例為23.7 ∶ 38.1 ∶ 38.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9萬元,增長5.4%。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5.82 億元,增長4.7%。固定資產投資65.37億元,增長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46 億元,增長10.2%。外貿進出口額8.83億元,增長23.2%;實際利用外資258 萬美元,下降96.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25億元,下降44.1%;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2 萬元,增長8.8%;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5萬元,增長8.5%;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12.0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71.30億元,分別增長12.2% 和12.6%。
「五五」計劃時期
1978年,廣寧縣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對外經濟交往甚少,還沒有直接的外貿出口。是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為1.5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750萬元、農業總產值為8323萬元,分別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4.78%和55.22%;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8055萬元。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要解決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問題,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方針。從此,全縣國民經濟進入持續穩步快速發展新時期。
1979~1980年是「五五」計劃最後兩年。從1979年開始,全縣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改革開放方針、政策,排除「左」的干擾,發展生產力,結合廣寧實際,制訂具體的改革和發展計劃和措施,全縣經濟步入健康、協調發展的軌道。1980年秋,農村按照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精神,進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試點。工業貫徹中共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開始對部分國有企業進行改革探索。商業、服務業也隨之開展一系列改革。是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63億元(按80年不變價),其中農業產值8428萬元、工業總產值786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39億元(按當年價,下同),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為47.68︰25.52︰26.72。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8735萬元。外貿出口總額279萬美元。
「六五」計劃時期
1981~1985年「六五」計劃時期。全縣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198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3億元(按80年價計2.19億元),比1980年增長74%;工農業總產值2.21億元(80年價),比1980年增長35.58%;第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60.60︰19.21︰20.19;外貿出口總額為14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2萬美元。
1982年,農村落實中共中央1月1日批轉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即1982年1號文件),全縣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198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27億元(80年價),比1980年增長50.79%。
工業方面,立足當地資源,引進先進技術設備,促進國營工業發展。1981年起,利用瓷土資源,相繼辦起廣寧陶瓷一、二廠,發展陶瓷工業。利用當地產「廣東綠」玉石資源,辦起廣寧玉雕工藝廠等。1984年,全縣國有企業進行擴大經營自主權和實行企業經濟承包責任制、廠長負責制、計件工資等改革。1985年全縣工業產值9425萬元(80年價),比1980年增長19.86%。
35家國有商業批發、零售企業,陸續實行「承包經營,定額上繳,自負盈虧」;集體商業全面推行「分細核算,職工集體承包,自負盈虧」的經營承包形式。隨着農村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個體私營商業迅速發展,個體商業由1980年50戶發展到1985年4123戶。1985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28億元,比1980年增長45.99%。
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所發展。全縣電話用戶數1985年為1645戶,比1980年增加100戶,年均增加20戶。
「七五」計劃時期
1986~1990年「七五」計劃時期。堅持改革開放,把「開發山區、建設山區、振興山區」作為全縣的戰略重點,全縣經濟持續穩定發展。199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6.09億元(按80年價計3.63億元),比1985年增長150.62%;工農業總產值5.63億元(80年不變價),比1985年增長154.75%;第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985年的60.60︰19.21︰20.19轉變為57.77︰21.81︰20.42;外貿出口總額為37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58.30萬美元,分別比1985年增長1.48倍、28.15倍。
農業方面,增加農業投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廣良種良法,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促進全縣農村商品經濟發展。199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08億元(80年不變價),比1985年增長63.34%。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90年,全縣鄉鎮企業發展到1.05萬家,全年總產值1.53億元,比1985年增長3.90倍。
工業走培育、引進、開發相結合發展路子,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開發山區資源,推動山區經濟發展。5年間,先後建成利用木薯生產的縣葡萄糖廠,利用松脂生產的彩色油墨生產線,利用枝丫材生產的微粒板生產線,利用瓷土資源的馬賽克、無釉磚陶瓷生產線,利用竹子資源的銅版紙生產線等企業,把山區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發揮較好效益。1987年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4.18%,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199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3.56億元(80年不變價),比1985年增長277.06%。
商業方面,改革行政管理,轉換經營機制,開展流通領域改革。商貿系統實行「三多一少」,即允許多種經濟成份,運用多種經營方式,拓寬多種流通渠道,減少貨物流轉環節,逐步形成多渠道、開放式、網絡型的流通體系,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和市場購銷兩旺。1990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3.14億元,比1985年增長146.14%。
「七五」期間,完成石澗110千伏輸電工程;動工建設花山水電站;春水至南街、春水至古水路段柏油路工程竣工;投資近300萬元,鋪設中華東、中華西、南東一路等混凝土路面;縣城2000門自動電話和古水鎮自動電話開通,全縣電話用戶3668戶。
「八五」計劃時期
1991~1995年「八五」計劃時期。1991年起,全縣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經濟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0.12億元(按90年價計16.60億元),比1991年增長188.67%;工農業總產值29.12億元(90年價,下同),比1991年增長172.15%;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0年57.77︰21.81︰20.42轉變為38.37︰35.30︰26.33;外貿出口總額3068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3009萬美元,分別比1990年增長7.29倍和50.61倍。
農業方面,「三高」農業逐步向基地化、企業化、規模化發展,建立起竹子、水果、茶葉、藥材、松脂、蔬菜、禽畜水產等十大農業基地,「三高」農林業面積達133.50萬畝,1995年,農業總產值7.01億元,比1991年增長35.85%。鄉鎮企業實現產值15.87億元,比1990年增長4.83倍。
工業生產持續增長,葡萄糖、機製紙、水泥、油墨、陶瓷等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不斷提高,支柱產業初具規模,初步建立起具有廣寧特色的工業基礎。採取股份制、注資經營、抵押承包、租賃、產權轉讓等各種形式,推進國企和鎮級企業改革,1995年底,全縣20家國有企業有12家實施轉制,全縣248家鎮級企業有102家實施轉制。1995年工業總產值22.12億元,比1991年增長297.84%。
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縣587間國合商業門店,有528間實施以風險抵押承包為主要形式的改革,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1995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8.25億元,比1990年增長162.84%。
「八五」時期,廣寧縣以高投入、高起點大力發展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70億元建成四連線縣城至四會交界路段二級水泥公路;投資450萬元新建和改造地方公路180公里,實現全縣範圍內區區通公路;投入1.30億元,開通國內、國際程控電話,發展移動電話和無線尋呼業務,實現區區通電話;投資3.50億元先後建成花山水電站、古水河梯級電站及其他河流水電站共14座。
「九五」計劃時期
1996~2000年「九五」計劃時期。這時期頭兩年經濟保持健康穩步增長,後三年由於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市場持續疲軟,經濟發展遇到困難,連續三年處於經濟發展低迷徘徊狀態。200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30.69億元,比1995年增長52.69%;工農業總產值45.98億元,比1995年增長57.90%;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從1995年的30.37︰35.30︰26.33轉變為35.94︰35.71︰28.35;外貿出口總額1553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3300萬美元,分別比1995年增長0.49倍和0.09倍。
以優化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中心,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縣初步形成「三帶」、「兩廊」(特優稀蔬菜發展帶、蠶桑發展帶、中藥材發展帶、水果發展走廊、竹子發展走廊)的農業發展格局。2000年,全縣新發展種植業、漁業、畜牧業等「三高」農業4.50萬畝。農業總產值9.71億元,比1995年增長38.52%。
1997年,省「八五」計劃重點項目廣寧紙漿廠建成投產,為廣寧發展造紙工業奠定堅實基礎。「九五」時期工業改革以國有企業為重點、產權改革為核心,實施抓大放小和各項配套改革同步推進,深化企業改革。至2000年底止,實行產權改革的國有企業有73家,占全縣國企的70%。廣寧紙漿廠、廣寧製藥廠、牛岐電站等企業成功轉讓;縣陶瓷一、二、三廠等17家企業依法破產;放開搞活中小企業,全縣有338家國有及部門工業企業分別實施各種不同形式改革。2000年,工業總產值36.27億元,比1995年增長63.97%。
「九五」期間,國有商業和集體商業全方位實施以產權改革為核心、轉換經營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全縣52家國有和供銷商業實施產權改革。扶持發展個體商業,2000年底,全縣有個體商業戶9000戶。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5.80億元,比1995年增長91.51%。
「九五」期間,交通條件大為改善。累計投資1.35億元,完善省道四連線廣寧路段二級水泥路建設59.50公里,完成縣城通鄉鎮公路改造92公里,新建和改造村級公路190公里;投資1100萬元建成石澗綏江大橋。電信事業日益發展, 2000年底,全縣電話用戶3.8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50萬戶,無線尋呼用戶1.56萬戶,分別是1995年的2.34倍、14.12倍、1.55倍。
1979~2000年,廣寧縣國民經濟保持穩步增長,經濟總量和質量逐步提高。然而也存在經濟總量增長不快,質量不高;個體私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比例偏低;國企負債率高,企業改革困難重重;農村產業化調整實質性突破不明顯等問題。
21世紀
廣寧縣形成製漿、造紙、竹木加工、油墨、醫藥、服裝、建材、水電、生物、化工等
東城區
支柱產業。2007年全縣GDP總值45.36億元,比上年增長12.5%。政府規劃,2010年全縣GDP總量達到60多億元,人均GDP 9500元,2012年全縣GDP總值更是達到100多億;憑藉珠三角的地理優勢,經濟發展水平大幅提高;商業環境投資潛力巨大。2006年末,金融系
城東區夜景
統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31.59億元,比年初增5.6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6.13億元,比年初增加3.4億元。 2008年上半年,廣寧消費品市場和旅遊穩中趨旺。在元旦、春節、五一、端午等節日的集中消費推動下,廣寧消費市場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良好趨勢。同時,食品、副食品上漲,推動食品類商品零售較快增長。到6月底止,預計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2億元,增長19.1%,增幅比2007年同期高出0.9個百分點。上半年全縣共接待旅客23.4萬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長35%,各酒店生意火爆,全縣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00萬元,比2007年增長42%,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局面。
文化事業
廣寧醒獅
武術是廣寧人民十分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素有「武術之鄉」之稱,在全省享有較高的榮譽,在全國也有一定的位置。廣寧武術的歷史在文字史料上極少記載,就算有些記載,也是非常零散的。但是,廣寧武術歷史悠久,乃是客觀上存在的事實。從一九七七年七月在綏江河畔的新樓區銅鼓崗挖掘的出土文物來看,廣寧的武術在戰國時期便已開始萌芽。這次清理出來的古墓坑二十二個,發現了大批隨葬器物,以青銅器為最多,計有二百九十五件,這些青銅器中屬劍、矛、戟之類的兵器就有六十五件之多。據省考古專家鑑定,這批出土文物是戰國時期的,墓葬者生前是武士,以持矛佩劍。由此可見,戰國時期廣寧這個地方已經有了劍戟之類的武器,有了這類武器,就要訓練一批人員來使用,訓練的過程也就是練習武術的過程。
到了明、清朝時期,廣寧練習武術的人就更多了。據舊縣誌記載,考取武舉人的竟達十人,考取武秀才的更是不可勝數,這些武舉人、武秀才遍及全縣各區鄉,可見當時練習武術的風氣是相當普遍的。在民間也湧現了一批武術高手,他們的高超武藝,至今尚為人們所傳誦。
竹子文化
有竹子之鄉美稱的廣寧,氣候和環境十分適宜竹子生長。宋元以後,竹子因當時作為生活用品用具原材料的一個重要來源,而被人們廣泛種植。尤其在明末廣東,商業貿易發達,對竹子需求日增,廣寧的竹子生產,也從自給小量生產的自然經濟,逐漸轉變為適應貿易需要而大規模生產的商品經濟。因此歷代民間非常重視,不斷培植,注意發揮竹子品質上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在歷史上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使它成為廣寧大宗外銷商品。所以當時的竹業。在全縣經濟上處於重要的地位。現存的史料、方志、碑碣、筆記實錄等文字資料,比較充分地反映上述的情況。
方言
廣寧話,即粵語-羅廣片-廣寧話,為廣寧當地居民使用的地方語言。該方言語言系統與標準粵語相近,屬於粵語語言系統的一個分支。除了在廣寧範圍內使用外,在四會市的多數地區也使用並通用廣寧話。廣寧話只是一種語,卻並不存在相對應的文字,即「有語無文」。故而,除了在口頭上表達使用、口述傳播外,還要涉及到書面使用情況。為此,新興的一些年輕群體,就運用諧音以及音近的方式,用國語文字來書寫方言書面語。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交流群體,在選擇諧音字句、近音詞語的時候,難免有着一定的出入,但是大同小異,它們都是相通的。
廣寧境內流行的方言有廣寧白話和廣寧客家話,但主要是廣寧白話。1989年在本縣487177人中,說廣寧白話的438689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0.05%;說廣寧客家話的46038人,占9.45%;說其他話的(含廣州話、普通話等)2450人,占0.5%。
說廣寧白話的人絕大部分居住在靠近圩鎮及縣城周圍的廣大地區,這些人多是最早到廣寧境內定居者的後代。他們的祖先多居住在境內中部及綏江沿岸一帶地方,其原來方音如何,現已無法考究;這些地方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早在明末清初便有外地人到本地經商做工。據清道光四年(1824)《廣寧縣誌》云:「商多南海、順德、三水、高要人。」又云:「木匠、泥水諸工,多來自外縣,燒磚則江西客,織布三水居多。」可見,他們多來自珠江三角洲。這些說廣州話的外地人多活動於縣城及綏江沿岸一帶,當地人與之交往,久而久之,潛移默化,本地土話與廣州話互相融合,演變成與廣州話十分相似的廣寧白話。廣寧白話屬於粵方言中的一種次方言,其語音體系與廣州話幾乎完全一樣,同樣有9個聲調,詞彙與廣州話絕大部分相同,語法則完全一致,故兩種語言十分近似。
廣寧客家話在聲、韻、調諸方面都與梅州的興寧、梅州市梅縣區客家話相仿,但在詞彙的用法方面則略有差異。
江屯客家大屋
說廣寧客家話的人則多居住在較邊遠、偏僻的山區。廣東的客家人多源於中國中原一帶,廣寧客家人大部分直接或間接由興梅、粵東一帶遷來,說的自然是客家話。他們來到時,地理環境優越,生產條件較好的地方已為別人所有,只好到邊遠山區安家落戶,開荒墾殖,經過世代繁衍,長期與白話區的接觸交往,逐漸形成今天的廣寧客家話。
隨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廣寧方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最明顯的特點是:說廣寧客家話的人在不斷減少,說廣寧白話的人在不斷增多。建國後至今的40餘年,全縣就有500多個原來說客家話的自然村逐步改為說廣寧白話。另一特點是:由於廣寧白話與廣州話十分近似,廣州話又一向是境內的「官方」語言,結果許多廣州話里的音、詞還不斷「入侵」廣寧白話,形成一種廣寧白話與廣州話混同而用的語言,本地人稱之為「寧省話」。這種說法在年輕一代流傳較盛。
由於廣寧白話是廣寧境內流行的主要語言,我們在研究廣寧方言的時候,採用國際音標的記音法,僅就廣寧白話加以論述說明。
教育事業
幼兒教育
1979年,全縣有縣機關1所公辦幼兒園,有縣工交、財貿2所部門辦幼兒園。縣機關幼兒園由於園址要建造縣委宿舍樓,同年遷入縣財貿幼兒園內,掛廣寧縣機關幼兒園牌子,坐落在現農林路朝陽巷2號。縣工交幼兒園坐落在三多村。3園共有15班,在園幼兒542人,教職工29人。1982年,縣機關幼兒園從縣財貿幼兒園中遷出,遷往新寧北路新興一巷5號,設8班,幼兒320人,教職工16人。3園共設36班,幼兒1650人,教職工38人。
1993年,創建民辦蓓蕾幼兒園。1995年外經貿系統創辦外經貿幼兒園,共有公辦幼兒園1所(縣機關幼兒園),部門辦幼兒園3所(縣工交、財貿、外經貿幼兒園),民辦幼兒園10所,共設47班。1996年,縣教育局增設新城幼兒園。1997年10月,縣機關、財貿、工交幼兒園被評為市一級幼兒園。1998年,全縣有幼兒園26所,其中鎮中心幼兒園12所。在園幼兒8580人,教職工322人。2000年,縣新城幼兒園被評定為市一級幼兒園。是年共有縣機關、新城2所公辦幼兒園,教職工共73人,其中機關幼兒園33人、新城幼兒園40人。有縣工交、財貿、外經貿等部門辦幼兒園以及蓓蕾、歡歡、霓虹等民辦幼兒園共26所。全縣28所幼兒園共設70班,幼兒2112人。教職工180人。
學前班
1979年,部分小學開始辦學前班,招收6歲左右的幼兒,一年後升入小學一年級。全縣共有學前班15班,幼兒498人,教職工16人。1982年,有學前班42班,幼兒1249人,教職工29人。1987年111班,幼兒5699人,教職工55人。1990年215班,幼兒8020人,教職工176人。1995年228班。2000年,全縣小學附設學前班220班,幼兒6262人,教職工基本為每班1人。
小學教育
1979年,全縣有小學253所,設1882個班,在校學生6.37萬人,教職工2677人。1980年8月,縣教育局確定南街鎮中心小學、新樓公社紅星小學、江屯公社江合小學為縣重點小學。各公社以中心小學為重點小學。同年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目標,各學校建立學籍管理制度,發動適齡兒童入學,鞏固在校生,動員非正常流失生復學。1983年,小學253所,教學班1797班,在校學生5.78萬人,教職工2730人;經地區檢查驗收,全縣20個區(鎮、場)「六率」(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留級率、非正常流動率、升學率)達標18個,實現普及初等教育。1984年,全縣「六率」經地區檢查驗收達標,實現區區普及初等教育達標。1986年,有小學255所,教學點175個,共設教學班1737個,在校學生5.08萬人,教職工2698人。招生1萬人,入學率98.80%,年鞏固率99.10%,畢業生1.03萬人,畢業率99%,經省、地複查驗收,普及初等教育合格。
1991年,有小學259所,教學點144個,教學班2983個,在校學生6.23萬人,教職工2717人。1997年,有小學263所,教學點121個,在校學生6.16萬人,教職工2717人。2000年,全縣有小學258所,教學點53個,有教學班1923班,招生7336人,畢業生1.04萬人,在校學生5.25萬人,入學率99.70%,輟學率0.23%,畢業率99.20%。有教職工2845人。
中學教育
1979年,按照「充實加強小學、
廣寧中學大門
整頓提高初中、調整改革高中」原則,逐步改變「文化大革命」時期「隊隊辦初中、社社辦高中」狀況。全縣有普通中學20所,其中完全中學17所,初中3所,在校學生2.68萬人,教職工1339人。有大隊小學附設初中點212個。1980年,20所中學撤併為廣寧、新樓、寧城、古水、木格、厚溪、賓亨、春水、北市、上林、潭布、江屯等12所普通完全中學。撤併7所:撤螺崗中學併入新樓中學,撤洲仔中學併入古水中學,撤石咀、清桂中學併入木格中學,撤五和中學併入賓亨中學,撤葵垌附設初中併入北市中學,撤赤坑中學,赤坑的汶水、洲仔、合坑小學附設初中,其地區學生入讀上林中學,其餘地區學生入讀北市中學。撤銷高中點的公社,
廣寧中學校園一景
擴大初級中學辦學規模。大隊小學附設初中點212個撤併為54個點。即:排沙4個、石澗1個、潭布4個、江屯4個、聯和3個、北市3個、赤坑3個、螺崗1個、新樓7個、賓亨3個、五和1個、厚溪3個、木格3個、石咀1個、洲仔1個、古水6個、葵垌1個、清桂1個、坑口4個。初中點合併後,以公社為單位統一招生,擇優錄取。同年8月,縣教育局確定廣寧中學為縣重點中學。是年在校學生2.65萬人,教職工1536人。
1981年,旅港同胞陳達捐資港幣170萬元,在家鄉厚溪公社厚田大隊創辦初中「文杰中學」。招生3級8班450人,首任校長為周其鑒烈士之子周家德。
1983年,對高中布局作進一步調整,12所普通完全中學合併為廣寧、新樓、寧城、古水、賓亨、上林、江屯中學7所,厚溪中學開設職業高中,木格、春水、北市、潭布中學只開初中。1984年,7所普通完全中學調整為廣寧、新樓、古水、賓亨中學4所,寧城、上林、江屯中學只開設初中,潭布、春水中學開設職業高中。1985年上林、寧城中學開設職業高中。1987年,全縣有廣寧、新樓、賓亨3所普通完全中學,初中27所,小學附設初中點29個。在校學生:普通高中787人,初中1.89萬人。11月,縣政府制訂《廣寧縣九年制義務教育規劃》。同年,江屯、古水中學開設職業高中,潭布、春水職中停招高一學生。1991年春季,有普通完全中學3所:廣寧、其鑒紀念(新樓)、賓亨中學。有初級中學28所:排沙2所、潭布2所、橫山(厚溪)2所、江屯3所、東鄉4所、賓亨3所、古水3所、石澗、聯和、北市、赤坑、螺崗、五和、木格、石咀、洲仔各1所。有小學附設初中點8個。有職業高中5所:江屯、坑口(上林)、橫山、古水、寧城中學。是年秋,江屯、坑口、橫山、古水職中恢復為普通初級中學。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61萬人,其中高中1476人,初中1.47萬人,教職工1163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210人,教職工138人。1993年,取消小學升初中統考,小學畢業生全部升初中。同年,取消賓亨高中和全部附設初中點。
1994年秋,縣政府與香港何氏家族、慈善機構香港熒望中心共同創辦普通初中「何楮銘紀念中學」,招初一新生9班491人。是年,廣寧縣通過省「普九」評估,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廣寧第一中學教學樓
1995年初中招生9683人,在校學生2.59萬人。1997年,全縣初中入學率98.30%,輟學率2.06%,畢業率99.60%。1998年通過省「普九」複查驗收,進一步基本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以下簡稱「兩基」)教育成果,提高「兩基」水平。
1999年,除人口較多的南街、賓亨、古水、橫山、潭布5個鎮保留2或3所初中外,其他鎮僅存各1所。2000年9月,廣寧師範停辦,
廣寧縣第一中學校園一景
轉制為縣普通高中,定名「廣寧實驗中學」(後改為廣寧第一中學),正科級建制。
廣寧第一中學夜景
校園占地7.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15萬平方米。有專職教師78人,其中本科學歷57人,專科21人;中學高級教師12人,一級教師31人。有職工36人。當年招收高一新生8個班439人。2000年,全縣有普通中學28所。其中有廣寧中學、其鑒紀念中學2所普通完全中學,有廣寧實驗中學普通高級中學。高中共生23個班,新招學生1278人,有學生2751人。初級中學25所,新招學生9851人,在校學生2.85萬人。高中初中共有教職工1823人。
師資隊伍
1979年,對被劃為「右派分子」的教師96人全部摘帽,恢復名譽,被開除公職的全部招回安排工作;對「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錯案216宗、受害教師294人全部給予平反,死亡的96人補開追悼會,補發撫恤金;在清理階級隊伍期間被清洗回鄉的恢復工作。年底,全縣普通中學、小學有教職工5226人,其中專任教師3490人。師資隊伍存在兩大突出問題:一是民辦教師數量大。二是教師學歷合格率低。全縣民辦教師2200人,占全縣專任教師的63%,致使教師隊伍不穩定。中學教師1330人,其中大專畢業133人,本科肄業5人,中專畢業407人,高中畢業592人,初中畢業193人;小學教師2160人,其中中專畢業298人,高中畢業991人,初中畢業871人。初中畢業教初中,高中畢業教高中現象普遍。除「文化大革命」前大學、中專(高中)、初中畢業的「老三屆」外,教師不少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學畢業走上講壇的,一些教師實際水平與學歷不相符。大批教師參加高等、中專函授進修。縣給予畢業教師適當經濟補助。1979~1984年,地區分配廣寧縣大專畢業生506人。
1987年,實行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職稱評審。中學教師獲得職稱並且聘任的1048人,其中獲中學高級職稱22人,一級225人,二級486人,三級315人;小學教師獲得職稱並且聘任的1553人,其中獲小學高級職稱329人,一級681人,二級443 人,三級100人。1987、1988年,連續兩年對全縣教師進行教材教法考核。小學教師及格率86%,中學教師及格率75%。1991年,中學專任教師875人,學歷(畢業)結構為:本科58人,專科635人,中專151人,高中29人,初中2人。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38.70%,初中教師學歷合格率75.30%。小學教師(含民辦教師)2023人,學歷(畢業)專科133人,中專1637人,高中233人,初中20人,學歷合格率86.20%。年底,有專業技術職稱教師3454人,其中高級24人,中級742人,初級2688人。
1993年,有民辦教師1200人。1995年,按省規定對1993年3月27日止登記在冊的民辦教師,通過業務考核,文化考試,擇優錄取轉為公辦教師。到1998年共有1100名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對少數因文化、身體素質差,年齡超限等原因沒能轉公的作了妥善安置。
2000年,教職工4668人,其中:高中教師176人,本科畢業107人,學歷合格率68%;初中教師1294人,其中本科畢業40人,專科畢業1044人,學歷合格率83.77%;小學教師2395人,其中專科畢業2355人,學歷合格率98.32%。在崗中小學教職工4947人,獲高級職稱91人,中級職稱1991人,初級職稱2246人。
1979~2000年,獲全國、省、市優秀教師、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277人,其中國家級24人,省級89人,市級164人。
旅遊信息
竹海大觀
廣寧竹海大觀旅遊區,是中國最大的竹海,空氣離子達9.8萬個/立方厘米,竹子制氧量是常綠闊葉林的1.5倍,堪稱南中國最大的氧吧之一,故廣寧縣有「全國著名的竹子之鄉」之稱。 全年四季均可觀竹,構成四景:春看竹霧、夏賞竹綠、秋覽竹浪、冬觀竹翠。景區內有萬畝竹海「空氣維生素」吸吮區和「竹林精氣熏蒸區」,特色民族竹寨、竹林茶寮、竹生態園、竹水車、竹吉普車等。美麗清澈的綏江曲折迴環蜿蜒而過。
碧翠湖寶錠山
碧翠湖寶錠山景區是一個依傍自然奇特的湖光山色、絢麗多姿的動植物種類的展示,巧妙利用竹文化內涵、溶入財神賜福的同時,曉喻人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健康求財思想而建成的生態旅遊景區。 一道翠湖橋將一泓美麗的湖水分為聚寶天地和君子園兩大部份:進入由金磚作牆、兩錠巨大金元寶托起一串金燦燦的古錢幣的景區大門,便是聚寶天地。隔湖可見一尊全國最大的財神塑像,手捧聚寶盆向人們惠賜財運。
君子園內,湖畔君子路旁羅列了一百多個品種的觀賞竹:世界最大的竹―巨龍竹、世界最小的竹―菲白竹、世界罕見的紅寶石竹、廣東面積最大的一片四方竹林、紫竹林和斑竹(湘妃竹)林,更妙的是酸竹、甜竹、苦竹、辣竹,人生酸甜苦辣味居然竹子先知,那「金、爭、珠、寶」竹也令人叫絕,財富竟能由竹中得,知竹者常樂也。還有龜甲竹、實心竹、唐竹等等珍奇竹子兼有梅花坪、蘭花苑、菊花等景點形成古稱梅、蘭、竹、菊「四君子」集雅也。 竹文化展覽館是展示上下五千年,縱橫七大洲的竹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從古代的竹器用具和雕刻工藝(實物)到今天的竹科研開發成就,由人類最早的詠竹詩歌到現代巧奪天工的竹美術工藝作品。觀者還可以看到全國首創的「百竹圖」,從中了解中國文字的演化軌跡。寶錠山景區構思新穎,景點內涵豐富,有豪華別墅,高雅餐廳,食住條件優越,是團隊和自駕車旅遊以及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最新亮點。[3]
黃洞景區
古水黃洞景區的開發項目,資源主要包括廣寧縣的三大名山之一的三宿山以及從山腰沖瀉而下的溪流資源。這7公里的溪流上有二十多個落差不一的瀑布群。景區的水資源豐富,植被保護良好。保護原始
生態是景區開發的宗旨,準備打造溯溪、歡瀑、漂流、攀岩、野外體驗、探險,以及三宿寺、養生館、養生文化中心、情侶松林等景觀景點,該項目計劃投資25000萬元。
周其鑒故居
周其鑒(1893—1927),廣寧縣新樓村人,廣東農民運動著名領袖。故居建於清未,坐東朝西,為兩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的青磚大屋,建築面積117平方米。有堂屋、正房、書房、飯堂、廚房、廚房、及雜屋等20餘間。故居懸掛正面劉田夫為故居題寫「周其鑒故居」橫匾。
古水河景區
景區主要座落在古水鎮大潘、蒙坑兩個村委會內,控制面積為8平方公里,古水河下游共11公里長河段流經此處。
古水河景區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景區以古水河流為中軸,兩岸青山相伴,若干村落點綴其中,成帶狀河谷布局,依靠上下游各有的一個狹窄的出入口聯繫外界。景區也因此受外界影響甚少,且區內沒有污染企業,植被保護良好,空氣清新,環境潔淨,遠離煩囂,具有原生態環境。
螺殼山景區
螺殼山位於廣寧縣北市鎮東北部,距廣州約189公里。由廣三高速到四會,再轉S260省道可到達。是集生態觀光與獵奇探險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旅遊區。螺殼山主峰海拔1338米,被譽為「粵西第一山」。民謠唱:「螺殼山高,離天三尺,人過低頭,馬過貼脊」。 螺殼山面積達2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九十五,天然動植物種類豐富,有蟒蛇、娃娃魚、穿山甲、野豬等數十種國家保護動物;有櫻花、莎欏、三尖杉、穗花杉、紫花含笑等國家珍稀植物。螺殼山主要景點有:奇石浴、翡翠湖、層潭映碧、六層飛瀑、陰元瀑布、人間瑤池等。山中有清溪魚、苦筍、蕨菜、野菇等美食,盛產茶葉、蘭花、靈芝、筍乾等特產。
榮譽記錄
2018年5月, 「2018中國最美縣域榜單」正式公布,廣寧縣上榜。
城市排名
2018年8月15日,「兩山」發展百強縣名單發布,廣寧縣排第55名
相關視頻
廣寧美麗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