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陸豐市基督教博美堂
廣東陸豐市基督教博美堂民國二十一年(1932) 始建,位於陸豐市博美鎮廣場邊,坐東向西,現有土地面積382 平方米,禮拜廳3 層半,建築面積200 平方米,牧師樓3 層,52 平方米,東側後面空地35平方米,其次門口町及四周通巷共95 平方米,以水泥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共826 平方米。原堂址在博美鎮郊區新鄉,坐北向南,當時占地面積1481.11 平方米,其中主堂建築面積307.44平方米,即5 間過座瓦屋,附屬房屋面積約1100 平方米。由鍾其厚傳教師主持創建,當時有信徒200 多人。1952 年土改期間,停止宗教活動。1953 年又恢復宗教活動。1958 年教堂房產作為博美衛生院,停止宗教活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5 年,博美衛生院因一時未能解決退還基督教房產問題,暫將1 間80 多平方米的食堂供該教會作臨時活動點。之後,政府民族宗教工作部門和當地黨政高度重視和支持,解決該遺留問題,將食堂周圍的房屋共面積382 平方米,確定為落實教產還教會使用。2002 年,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同意重建現有的教堂。
目錄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