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薹草
广东薹草 |
中文名称 广东薹草 学名 Carex adrienii E. G. Camus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目 莎草目 Cyperales 亚科 薹草亚科 Caricoideae 族 薹草族 Cariceale 亚属 复序薹草亚属 Subgen. Indocarex 组 花葶薹草组 Sect. Hemiscaposae |
广东薹草是莎草目莎草科的一种单子叶被子植物,一般生长在海拔500-1200米的常绿阔叶林林下、水旁或阴湿地;主要分布在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南部(金佛山)、云南东南部;越南、老挝也有分布。
目录
信息
种中文名:广东薹草
种拉丁名:Carex adrienii E. G. Camus
科中文名:莎草科
科拉丁名:Cyperaceae
属中文名:薹草属
属拉丁名:Carex
国内分布:产于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南部(金佛山)、云南东南部。
国外分布:越南、老挝也有分布。
命名来源:[Lecomet, Fl. Gen, Indo-Chine 7: 186. 1912]
中国植物志:12:085[1]
形态特征
根状茎近木质。秆丛生,侧生,高30-50厘米,粗1-2毫米,三棱形,密被短粗毛,基部有淡褐色无叶的叶鞘。叶基生与秆生,基生叶数枚丛生,短于杆;叶片狭椭圆形、狭椭圆状倒披针形,少有狭椭圆状带形,长25-35厘米,宽2-3厘米,基部渐狭并下延至叶柄,全缘,顶端渐尖,下面密被短粗毛,上面无毛,具3条隆起的脉及多数细脉;叶柄长5-15厘米,无毛;秆生叶退化呈佛焰苞状,下部绿色,上部淡褐色,密生褐色斑点和短线,边缘疏被短粗毛,后变无毛。苞片与秆生叶同型。圆锥花序复出,具2-6个支花序;总花序柄及花序轴密被短粗毛;支花序近伞房状,单生或双生,彼此稍疏远,轮廓为三角状卵形,长1.5-2厘米,宽2-2.5厘米;支花序柄纤细,长2-4厘米,稍伸出苞鞘之外,密被短粗毛;小苞片鳞片状,长3-3.5毫米,密被短粗毛。小穗20个或较少,全部从囊状、内无花的支先出叶中生出,水平开展,两性,雄雌顺序,长圆状圆柱形,长7-10毫米,粗2-2.5毫米;基部小穗柄长3-5毫米,向上部者渐短,密被短粗毛;雄花部分长于雌花部分,轮廓为长圆形,具10余朵雄花;雌花部分具3-10朵稍密生的花。雄花鳞片卵状长圆形,长约3毫米,顶端钝,膜质,褐色;雌花鳞片卵状长圆形,长2.5-3毫米,顶端钝,膜质,褐白色,密生褐色斑点和短线,有1条中脉。果囊椭圆形,三棱形,长约3毫米,斜展至横展,膜质,褐白色,密生褐色斑点和短线,腹面具二侧脉,基部钝,顶端渐收缩成中等长的喙,喙长稍短于果囊的1/2,喙口斜截形。小坚果卵形,三棱形,长约1.5毫米,成熟时褐色;花柱基部增粗,柱头3个。花果期5-6月。[2]
产地生境
产于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南部(金佛山)、云南东南部;生于常绿阔叶林林下、水旁或阴湿地,海拔500-1200米,越南、老挝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越南。
薹草属介绍
薹草属多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些种是一年生的。有些薹草属像草坪一样生长非常密集,也有些长的或短的匍匐生长。它们往往有非常茂密多分支的根茎,有些也成群簇生。茎无节,一般多少呈三角形,下部在楞处往往有粗糙的齿。叶细长,端部是尖的,有时会非常锋利。
薹草属一般是雌雄同体的,少数是雌雄异株的。其中不同的种可以分为是单穗的(茎末单穗)、雌花雄花位于同一穗或同一花絮上的(雌花和雄花的形状一样)以及多穗的(雌花串状,雄花穗状)。有些种类的雌花与雄花交杂在同一穗上,有些是分开的。种子被壳完全包围,但是没有像禾本科植物那样与壳长到一起。
薹草属植物生长在泥泞、酸质的草地上。牲畜不能吃它们(因为酸性太高)。它们也可以像芦苇那样生长在浅水中。一些根比较密集的薹草属被用来种在沼泽地上或沙地的斜坡上来稳固这样的斜坡(比如坝或者公路边的斜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