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習俗記憶(舒保榮)
作品欣賞
年的習俗記憶
進入寒冬臘月,人們殺年豬,趕大集,祭灶神,年終大掃除,年的味道越來越濃了。但隨着光陰的溜走,年齡的增長,很多人對年的渴望也沒有小時候那麼強烈和嚮往了。但是看着這年越來越近,還是不由的心裡一陣激盪。小時候,過年時的歡喜情景,一幕幕在眼前像小電影似的閃過。
在此,我還是先說說年的來歷吧,據百度上說:「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記得小時候,每逢過年,家家戶戶貼春聯,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歡歡喜喜過大年。那種熱鬧歡慶的場面,至今難忘。
除夕那天,我們很早就起來,大人扛着背架,我們和幾個小夥伴就背着籮筐,跟着大人,向長有青松毛的山坡出發。到了山上,大人們就去找一些長得茂盛的松樹,修一些青松毛枝;我們則去找一些長得矮小的,松針長勢比較好的趴地松,撕一些松針裝到自己的小背籮里,撕夠一小籮,有時候撕不夠,大人們就過來幫我們撕幾把裝在籮筐裡面,才背着和大人們一起回家。到家後,趕緊把青松枝上的松針撕下來,用籮筐裝好,留着晚上備用。
吃過午飯,母親和姐姐們就忙着準備年夜飯了,父親則忙着把去年的畫帖,門對撕下來,貼上新的對子、門神,哥哥也忙着把屋裡的土基牆上也裱上新買的報紙,正堂屋上貼上大紅的天地,旁邊裱上新買的年畫。頓時屋子裡煥然一新,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讓人倍感溫馨。
下午時候,鞭炮聲就逐漸響起,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父親則忙着點香、獻飯、祭拜神靈,口中念念有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家平安、幸福安康。一切忙完,就開始燃放鞭炮了。這時候,我總是嚇得趕緊躲得遠遠的,用手捂住耳朵。不知是啥原因,就是對鞭炮很恐懼。然後,父親就開始打醋灘了,只見他口中又是念念有詞,把整個屋子轉周再倒到大門外邊。這時候,滿屋子的松柏味道,香煙裊裊。有種神秘的莊重。
到了晚上吃年夜飯時候,再把松針撒在供桌前的一大片地方。全家人就把飯菜端在青松毛上一起圍坐在輕鬆毛上開始了年夜盛飯,預示着來年一家人輕輕鬆鬆、平安幸福。不過,這時候,聞着輕鬆毛的香味,年夜飯變得更加可口清香,令人食慾大增。據說,過年墊青松毛是當地彝族人的習俗,後來逐漸被漢族人接受,學習下來。形成了我們這地方特有的風俗習慣。
在年夜飯上,母親除了給我們準備了豐盛的晚餐,還要準備一碗淡白菜,說是白菜百財,旺財旺福。這樣我雖不愛吃白菜,但心裡也希望家裡財源滾滾,平安吉祥。所以就免為其難的吃上幾口白菜了。不過,吃多了油膩的食物,吃幾口清淡的白菜也感覺滿不錯滴。
最為開心的就是,一家人圍在旺旺的火塘邊守歲。那時候,沒有電視也看不了春晚,只有旺旺的火爐,火爐燒得越旺,寓示着來年紅紅火火。大人們就在火爐邊給我們擺白(講故事)、高興之餘,我和哥哥姐姐們就在青松毛上玩着放八仙等的遊戲,玩累了還唱一些民歌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繡荷包》《小慶歌》等。別有一番樂趣在心頭。夜深時候,每個人都要把腳洗得干乾淨淨的才去睡覺,大人們說是這樣來年有口福,到哪都不會餓着。晚上還悄悄把幾塊壓歲錢用紅紙包了放在我們的枕頭上。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們高高興興的穿上了母親為我們縫製的新衣服。口袋裡裝着愛吃的葵花籽,大清早就要幫家裡去小廟裡上香。上完香就回家吃湯圓,寓意在新的一年裡全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吃完湯圓,我們就約着小夥伴們去人多的地方玩耍,做遊戲,甚是開心。有時候也跟着哥哥們去甘龍洞聽那些大姐姐大哥哥們唱山歌。不時還燃放幾個鞭炮。玩累了,還去小食攤上買點涼粉和零食吃。
小時候的春節,是開心的;小時候的年,是莊重的,帶有濃濃的文化傳承,是難以忘懷的,至今想起來,還心馳神往、意猶未盡。[1]
作者簡介
舒保榮,教師,1991年畢業於雲南省曲靖地區宣威師範學校,閒暇時,愛寫點文章,作品散見於《天下中師生》《青年文學家》《月光之林》《會澤融媒》《文藝勝景》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