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平馬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東縣,地處田東縣中部,東接林逢鎮,南臨作登瑤族鄉,西連祥周鎮,北界朔良鎮, 區域總面積214.86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平馬鎮戶籍人口為81533人。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現平馬鎮境域設有平馬鄉,屬奉議縣;1961年,和平公社分設平馬鎮。 截至2020年6月,平馬鎮下轄6個社區、17個行政村。

截至2019年末,平馬鎮有工業企業143個,其中規模以上2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3個。[1]

目錄

概況

全鎮耕地面積53795畝,其中水田27000畝,旱地26795畝,居住着壯、漢、瑤等12個民族。

2006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完成4.2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40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0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98元,農村社會固定資產完成投資1.2億元。 平馬鎮是百色起義的策源地,1929年鄧小平踏上百色第一腳、打響百色起義第一槍的地方。鎮內建有右江工農民主政府舊址和一系列"紅"字系列工程:百穀紅軍村、紅軍陳列室、紅軍革命紀念碑、紅軍路、紅軍學校、紅軍碼頭、紅軍亭,組建有百穀紅軍老年合唱隊,是百色"紅色之旅"的重要景點。

一直以來,平馬鎮黨委、政府"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工作目標,深化建設"三級聯創"工作和農村黨校體制改革,建立鎮、村、戶三級黨員電教網絡;以打造"核心村屯",建立"中心農戶",培育"骨幹農民"為主要內容,深入開展"八桂先鋒行"活動,以及深化創建"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助推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

經濟建設

全鎮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四季宜耕,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溫室",十分適合熱帶、亞熱帶作物生長及冬季農業綜合開發。為不斷增加農民收入,該鎮積極實施"科技進村入戶"工程,採取"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種養殖模式,重點抓好"生態農業、綠色農業、信息農業、品牌農業"的特色農業工作,形成了以香米、香芒、香蕉、無公害蔬菜、甘蔗、大青棗為主導產業,建立有萬桂果場、小龍無公害蔬菜、佳樂奶牛場、廖雄燕香蕉場、歐陽天野香豬繁育場等一批種養科技示範基地,培育出玉文6號、金煌芒、金蜜大青棗、野香豬、鮮奶等具有平馬特色的農副產品。 為實現項目立鎮,工業富鎮目標,平馬鎮優化投資環境,積極招商引資,建有平馬工業園區、東海工業園區,登高集團水泥廠、銘鑫冶煉廠、福建磚廠等私營企業相繼落戶,建成全市最大村級農貿市場--上法村農貿市場,目前全鎮有私營企業143家,個體工商戶5018戶。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3]

黨政建設

平馬鎮認真貫徹落實"三項制度",切實轉變幹部作風加強機關效能建設,緊緊圍繞當前工作,開展"幹部進村入戶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主題實踐活動,紮實有效推進了各項工作。

加快產業化進程。幹部深入春耕生產一線,指導農業生產,着力推廣新品種,建設優勢產業,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3月底,全鎮水稻浸播種結束,其中引進"新兩優6號"超級水稻種植900畝;甘蔗的種植面積2.8萬畝,超額完成縣下達該鎮2.6萬畝任務;桑園面積4200畝;甜玉來1800畝。

加快扶貧"整村推進"。為了使貧困村有一項以上有穩定收入來源的生產項目,縮小收入差距,建設新農村,該鎮幹部、工作隊積極調協相關部門為大茶、丁村、長安等三個貧困村委送去21.6萬枝優質桑苗,無償贈送給貧困村群眾種植。

解決"兩基"難題迎國檢。今年6月,國家將對全區"兩基"驗收檢查,為了確保順利通過檢查驗收,該鎮幹部深入學校,幫助解決"兩基"工作困難。如該鎮黨委、政府分別給特困生韋翠萍、黃光遠等6位同學送去了每人100元的扶助金。平馬信用社把原平馬良水信用社的空房無償借給學校使用,解決該鎮初級中學學生用房緊缺的問題。該鎮直各單位也積極捐資捐款幫扶學校做好"兩基"迎國檢工作。

紮實開展計生服務月活動。鎮黨政主要領導對落實環扎的計生困難對象進行回訪,並送去慰問金和慰問品,為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共上門幫扶術後困難對象10人。

切實為民消除安全隱患。組織幹部深入基層調處"三大糾紛"案件,鎮司法所與有關部門協調解決了該鎮良造村與良圻農場的幾百土畝地糾紛問題,切實把各類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深入山塘水庫除隱患,爭取上級資金lO多萬元,除險加固金泉水庫,確保水庫安全渡汛,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

推進"城鄉清潔工程"。深入社區開展"清潔工程",投資6000元對平馬社區街上臭水溝進行了封閉蓋板,徹底改善了污水橫流現象;投資2萬元對平馬社區活動場所進行了硬化、美化、亮化,使得居民群眾有一處乘涼、娛樂、候車的地方。

開展"公開大接訪暨與民溝通日"活動。該鎮以轉變幹部作風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活動為載體,於4月13日開展"公開大接訪暨與民溝通日"活動,鎮直各單位都能夠結合自己實際情況,把作風效能建設活動融於為民辦實事行動之中。大接訪活動共受理群眾反映問題5件,接待來訪群眾20多人次,發放資料200多份。

深入實施"陽光工程"。做好新型農民培訓工作,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及現場諮詢活動共5場次,培訓農民達1000多人次,並免費發放宣傳技術資料1000多份、農業技術書籍100多冊、光碟100多張,使農民素質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