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平頂村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胡連胡琛兄弟二人由城裡(今鳳城)來此定居。一年後,其舅父李遠敬由台上村(今城北村)遷來居住。初因村地處山的東坡,根據山勢走向,命名側流坡村。後因有胡(壺)于山坡上立不穩之說,遂更名為平頂村。平頂村位于海陽市政府所在地東2公里處。地處東經121°10′,北緯36°46′。西與生產村相鄰,東隔東村河南修家村相望,北隔平頂橋西哲陽村相連,南與埠南村接壤。隸屬經濟開發區。[1]

中文名: 平頂村

行政區類別: 村

所屬地區: 山東省煙臺市

政府駐地: 煙臺市萊山區芙蓉路6號

電話區號: 0535

地理位置: 山東半島,山東省東北部

方 言:膠遼官話-登連片-煙臺話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耕地面積: 12.8公頃

目錄

轄區介紹

其中耕地12.8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蘋果、蔬菜等。2002年,全村有276戶,720人,有胡、李、於、曲、段、王、葉、姜、宋、孫、修、高、辛、劉、黃、隋、梁、初、祁、楊、趙、任、邢、鄭、紀、張、鄒、毛、時等29姓,均為漢族。其中李姓人口較多。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9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84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06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92%、5%,人均純收入4000元。

轄區歷史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捻軍一部經過本村時,與村中幾個會武功的村民發生衝突。全村男女老幼殉難者32人,被焚燒房屋21間,損失慘重。1939年9月14日晚國民黨軍秦毓堂部8人持槍入村搶劫。村民胡銘訓家財物被搶劫一空。1942年8月八路軍解放留格莊。9月16日,駐海陽城裡的國民黨軍秦毓堂殘部西逃,本村解放。本年冬日軍膠東大掃蕩,擄走村民胡舉義、胡奮義、胡騰起、李振廷、李作章等。5人受盡凌辱,幾經曲折,方逃離虎口。同年本村屬龍塘埠行政村。一年後劃歸哲陽行政村。1953年12月15日本村成立南、北兩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2月兩處初級社合一,成立紅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83年5月集體投資23萬元,進行水利建設,擴大灌溉面積21.33公頃。煙臺市水利部門組織各縣市有關人員來村參觀,並發給獎金1萬元。同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實現農業機械一條龍服務,農機固定資產35萬元,被煙臺市機械局評為農業服務模範機械村。同年11月26日被評為煙臺市文明村。1998年8月龍捲風襲擊本村,重傷2人,建築公司大部分房屋倒塌,損壞農作物1.53公頃,造成經濟損失60萬元。1999年被煙臺市政府評為抗災捐款先進集體。經濟發展第一產業新中國建立之初,正常年景糧食畝產110公斤左右。1978年,糧食畝產315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487公斤,比1978年增長173公斤。2000年,糧田大部被徵用,所剩無幾。2002年,糧食畝產293公斤,總產1.32萬公斤。1981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栽植蘋果、桃、大棗等。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3.47公頃,產量1.5萬公斤,收入5.8萬元;畜牧業收入4.2萬元。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69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2萬元,林業收入5.6萬元,畜牧業收入4.8萬元,其它收入46.6萬元。 第二產業1931年,本村胡國義成立胡記鞋鋪,資本300元,從業人員3人。另有木匠鋪、染坊,從業人員11人,收入僅夠自給。1955年,村集體建起粉坊、豆腐坊,規模不大,收入微薄。改革開放以來,全村建起大、中、小型羊毛衫加工廠12處。1984年,本村成立建築公司。2000年,建築公司從業人員215人,固定資產160萬元,建築收入480萬元,利稅80萬元。1998-2000年,連續三年被煙臺市質量監督站評為優良工程施工單位。1984年,成立拔絲製釘廠。2000年,從業人員12人,固定資產15萬元,銷售收入20萬元,利稅3萬元。1988年秋,村成立通海漂洗公司,從業人員24人,固定資產66萬元,常年銷售收入28萬元,利稅4萬元。1989年,村成立東關紙箱加工廠,固定資產28萬元,從業人員13人,常年銷售收入36萬元,利稅3.5萬元。1995年4月,村成立塑鋼門窗加工中心,固定資產25萬元,從業人員10人,常年銷售收入80萬元,利稅5.6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400人,收入1934萬元,其中工業收入1084萬元,建築業收入850萬元。第三產業1955年,本村建起供銷社代銷店。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帶領群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飯店7家,理髮店5個,商店6個。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26人,收入103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10萬元,服務業收入38萬元,商飲業收入46萬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6月7日,李維從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的第一名黨員。1945年1月成立黨小組,李維從、李桂雲先後任組長。1948年成立黨支部,全村有15名黨員。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以黨員為骨幹,以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職工會、自衛團、兒童團等群眾團體為基礎,積極開展反奸、反特、反霸鬥爭,配合八路軍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投降派。解放戰爭中,組織群眾支前,子弟兵團隨軍參加了鳳城、萊陽、平度、即墨、高密等戰役,出色地完成了上級黨組織交給的各項戰鬥任務。1945-1948年,先後有32名青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其中有6人光榮犧牲。1947年9月,李作福任黨支部書記。1956年6月起,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李振建、李作祿、李永善、胡保林、胡永相、李作君。自李作君任黨支部書記以來,村黨支部被中共煙臺市委評為救災捐款先進集體,多次被海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10月,本村為獨立行政村,先後有李維從、李作福、李玉善、李振厚任村長。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李振厚、李悟善、胡云相先後任大隊長。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李長善、李作祿先後任革委會主任。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李悟善、李永善、胡芹相、胡永相先後任大隊長。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李兆吉任主任,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99年5月,黨支部書記李作君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3年,成立平頂小學,內設1-4年級4個班。1968年,村集體出資13萬元,修建新教室,購置了新的課桌、板凳。1987年,村集體又出資15萬元,喬遷學校,增設教學設備。本年有教師3名,學生68名。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6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正常年景村民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吃的只能是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全村收入58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5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24輛,摩托車163輛,電話301部,彩電234台,VCD186台,電冰箱193台,洗衣機53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高低不平,破爛不堪,環境污染嚴重。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7平方米。1983-2000年,全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鋪建混凝土路3000餘平方米,大路兩側照明設備齊全,排水暢通。新房區2500餘平方米,住宅樓居住面積3500多平方米。全村有38戶住進了住宅樓。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4平方米。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着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1981年,村集體投資6萬元,用上電網供電。1983年,投資7萬元,吃上市自來水公司的供水。1989年,全村看上了有線電視。1982-2000年,所有的集資項目以及農業方面的各種服務等,皆由村集體解決,村民一律免交費用,以減輕農民負擔。1995年,因村的土地逐年被徵用而減少,為了解決村民的口糧問題,村「兩委」決定由集體出資,每人每年補貼400元,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600元。老黨員、老幹部,每年分別發給每人5000元、4000元、3000元的補助。年老有病、重病住院者,「兩委」負責人親自上門慰問,並給以補助。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在分配住宅樓時,由村委優惠總售價額的30%。

視頻

平頂山值得探訪的古村落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