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常森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常森,男,山東新泰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教授,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屈原學會理事。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於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學;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於東京大學講學。

目錄

學術成果

專著

《屈原及楚辭學論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628頁,52.3萬字。

《屈原及其詩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354頁,31萬字。

《先秦諸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532頁,40萬字。

《先秦文學專題講義》,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371頁,29萬字。

《二十世紀先秦散文研究反思》,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325頁,30萬字。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精解》(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本人撰寫第一、四、九、十一、十二、十四、十七、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七、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三章,共224頁(頁22-38、頁73-87、頁133-153、頁167-207、頁222-236、頁250-264、頁279-311、頁324-333、頁362-372、頁383-395、頁406-423、頁434-448),約24萬5千字。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導讀》(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本人撰寫第一、四、七、八、十、十三、十六、十七、十九、二十二、二十四章,共141頁(頁1-16、頁38-47、頁70-108、頁122-130、頁145-154、頁170-195、頁207-215、頁235-245、頁254-264),約11萬字。

《新概念語文·初中古詩詞讀本》(合著),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7月。本人撰寫約20萬字。

《莊子散論》(合著),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本人撰寫第二、三、十、十一章,共70頁(頁17-43、頁125-167),約5.5萬字。

《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合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全書223頁,16.5萬字。

《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合著),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全書231頁,19.5萬字。

編著或教材

《先秦諸子選讀》(主編、獨立撰寫),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16開131頁,19.5萬字;

《先秦諸子選讀教師教學用書》(主編、獨立撰寫),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16開195頁,33萬字;

《語文選修讀本·先秦諸子選讀》(主編、參與撰寫),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本人撰寫約9萬字;

《古代文化經典選讀》(參與撰寫),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本人撰寫第一單元「思想編(上)」,頁1-70,約7萬字;

《符號中國》(本人任分類主編,並撰寫部分稿件),譯林出版社2008年6月;

論文

《上博〈詩論〉「眚」「心」「命」等範疇論析》,刊載於《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3期(2016年5月),約2.9萬字。

《怎麼讀〈墨子〉》,刊載於《中華讀書報》2015年11月18日第4版,4000字;《新華文摘》網刊2016年第4期轉載。

《屈原,作為儒學傳播與影響的重要個案》,《文學遺產》2015年第5期,約1.5萬字;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6年第1期全文轉載;上海社會科學院主辦《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1期轉載部分內容,約4000字,題為《屈原與傳世儒典之關聯》。

《從簡帛〈五行〉篇到〈孟子〉:一段重要歷史的追蹤》,《古典學集刊》第一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約3.4萬字。

《〈五行〉之「和」及其〈尚書〉學背景》,收入《第三屆國際〈尚書〉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線狀書局2015年4月,1.7萬字。

《〈遠遊〉非屈原作以及〈遠遊〉創作史實新論》,《國學研究》第三十四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約5.5萬字。

《〈五行〉之「和」及其〈尚書〉學基礎》,《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1.6萬字。

《〈招魂〉:屈原而非宋玉營構的奇詭世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約2萬字。

《兩漢樂府民歌之剪裁運化》,《文史知識》2014年第4期,6500字。

《從〈五行〉學說到〈荀子〉:一段被湮沒的重要學術思想史》,收入《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第三屆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國際)論文集》,齊魯書社2013年12月,約3萬字。

《文學的解讀與文化的解讀——以〈詩經〉學幾個個案為中心》,刊載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約1.2萬字;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

《〈五行〉學說與〈荀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約2.2萬字。

《論漢代〈詩經〉著述之內外傳體》,刊載於《國學研究》第三十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約2.1萬字。

《學術上的聞一多:論〈古典新義〉之新》,收入《古典新義》(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頁527-572,約3.4萬字。

《說評點》,刊載於《文史知識》2011年第11期,頁38-44,約6700字。

《論屈原詩歌的比體藝術》,刊載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頁31-43,約2.2字;被收入上海師範大學《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1年第6期,頁86-87,約4300字,教育部語言文字報刊社《語文建設》2012年第2期「論點摘編」部分摘要介紹了本文的部分觀點,題為《〈離騷〉的比體藝術》。

《中國寓言研究反思及傳統寓言視野》,刊載於《文學遺產》2011年第1期,頁141-151,約2.3萬字;收入《北大中文學刊》(2012),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簡帛〈五行〉篇與〈尚書〉之學》,收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古籍研究中心主編《先秦兩漢古籍國際學術研討會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頁105-129,約2.4萬字。

《論楚辭文化學研究的問題:以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為考查中心》,刊載於《中國詩歌研究》第6輯,中華書局2010年5月,頁30-61,約3.6萬字。

《〈莊子〉和先秦道家散文藝術》,收入熊禮匯主編《中國古代散文藝術二十四講》,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頁55-73,約1.7萬字。

《「純綠」還是「純緣」:一個〈詩經〉學的誤讀》,刊載於《文獻》季刊2010年第1期,頁104-107,約5500字;收入《北大中文學刊》(2011),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頁682-686。

《論簡帛〈五行〉與〈詩經〉學之關係》,刊載於《文學遺產》2009年第6期,頁10-19,約1.5萬字;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0年第4期全文轉載,頁25-32;又被收入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編《燕園論詩:中國古代詩歌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頁40-58。

《〈離騷〉三論》,刊載於《國學研究》第2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頁1-29,約2.5萬字;被收入《北大中文學刊》(2010),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頁307-327。

《簡帛〈五行〉篇與孟子之學》,刊載於《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3期,頁4-12,約1.3萬字;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哲學》2009年第10期全文轉載,頁41-48;又被收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國學文摘》第1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

《〈史記〉:那個時代的「文學」》,刊載於《文史知識》2009年第3期,頁9-15,約6000字。

《〈詩經〉學誤讀二題》,刊載於《棗莊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46-49,約6000字。

《理解孔子》,刊載於《在北大聽講座》第17輯,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2月,頁17-36,約2萬字。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自戀傾向:以先秦兩漢文學研究為考查中心》,刊載於台灣遠東科技大學《遠東通識學報》第1期,2007年7月,頁69-90,約2.3萬字。

《〈兩都賦〉新論》,刊載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頁68-80,約2.2萬字;被收入上海師範大學《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7年第2期,頁92-94頁,約8000字,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6期全文轉載,頁21-33。

《究竟要走多遠:楚辭文化學研究之問題》,刊載於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先秦兩漢學術研究室編《先秦兩漢學術》第六期,2006年9月出版,約3.5萬字。

《上博戰國楚竹書〈詩論〉的〈詩經〉學史價值》,刊載於《中國詩歌研究》第3輯,中華書局2005年8月,頁1-27,約3.4萬字。又被收入《立雪集》(題為《論上博戰國楚竹書〈詩論〉的〈詩經〉學史價值》),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4月,頁726-767。

《先秦兩漢文學與哲學》,收入《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先秦兩漢卷(傅璇琮、蔣寅總主編,趙敏俐、譚家健分卷主編),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頁252-268,約1.3萬字。

《現狀和困境:近年來〈詩經〉研究平議》,刊載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頁63-73,約1.9萬字;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12期全文轉載,頁42-51。

《歸鄉情悲:〈採薇〉新釋》,刊載於《文史知識》2005年第6期,頁39-45,約5500字。

《關於先秦寓言的追問》,刊載於《文史知識》2004年第6期,頁11-19,約6000字;《新華文摘》2004年第14期作了論點摘編。

《論屈原作品中的「男女關係」隱喻》,收入《先秦兩漢文學論集》,學苑出版社2004年7月,頁252-281,約1.7萬字。

《衛宏作〈詩序〉說駁議:兼申鄭玄子夏作〈大序〉、子夏毛公作〈小序〉說》,刊載於《中國學術》第十四輯,商務印書館2003年8月,頁163-187,約2.3萬字。

《史學、文學、經學:〈史記〉特質三層》,刊載於InternationalChineseStudiesⅡ(《國際中文研究》第二輯),博特拉大學出版社(UNIVERSITIPUTRAMALASIAPRESS)2001年,頁68-84,約1.3萬字。

《孔子天命意識綜論》,《孔子研究》1999年第3期,頁35-45,約1.25萬字;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哲學》(馬列哲學政治及社科類)1999年12期全文轉載,頁48-58。

《論〈詩經〉漢學宋學之異同》,《文史哲》1999年第4期,頁46-51,約9000字。

《論共時性理解對〈詩經〉、〈楚辭〉研究的意義》,《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2期,頁140-148,約1萬字;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轉載,頁57-65;《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112-120。

《史記:司馬遷人格的完成》,收入孫以昭主編《中國文化與古典文學》,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頁59-74,約1.25萬字。

《試論荀子的人文意識》(署名蕭魯),《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頁37-46,約1.4萬字。

《論〈詩經原始〉在〈詩經〉學史上的進展及其保守性》(合著),《學術交流》2011年第8期,頁159-163,約9000字。

《朱子〈詩〉學特徵論略》(合著),《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頁54-60,約1萬字。

《歷史性:漢字闡釋的原則》(合著),《人文雜誌》1996年第2期,頁95-101,約1萬字;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1996年第8期全文轉載,頁105-111。

《關於漢字構形功能的確定》(合著),《安徽教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41-46,約1.1萬字。

《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合著),《學術界》1995年第1期,頁13-19,約9500字。

《漢字形義關係的疏離與彌合》(合著),《語文建設》1994年第12期,頁17-20,約6500字;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1995年第3期全文轉載,頁115-118。

《〈說文解字〉與儒家傳統》(合著),《江淮論壇》1994年第6期,頁77-82,約8000字。

《漢字闡釋與圖騰遺風》(合著),《東南文化》1994年第1期,頁14-19,約9500字;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94年第6期全文轉載,頁123-128。

《論屈原的理性精神》(合著),《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頁69-74,約8000字。

專業領域

楚辭學史

詩經學史

簡帛文獻與先秦學術思想史

文學歷史以及文學史書寫

科研項目

「中華簡帛文學文獻集成及綜合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立項時間為2015年11月5日,項目批准號為15ZDB065;為子課題負責人。

「出土文獻《五行》《詩論》與先秦學術思想史的重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立項時間為2014年6月19日,批准號為14FZX005;獨立承擔。

「出土文獻《五行》《詩論》與先秦學術思想史的重構」,北京大學中文系自主科研項目,項目批准號:2015ZZKY06;獨立承擔,已結項。

「簡帛《五行》、《詩論》與學術思想史的重構」,北京大學中文系自主科研項目,項目批准號:2013ZZKY14;獨立承擔,已結項。

「新編新注十三經」之《墨子》新校注,北京大學211工程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兩千年先秦散文研究史論」,批准號:01JA750.11-44023(2001年立項,主要參加者,已完成)。

獲獎情況

獲得北京大學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2015)。

獲得北京大學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2014)。

《屈原及其詩歌研究》,獲得「北京大學第十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4年6月18日)。

獲得北京大學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2013)。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精解》,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評為2011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兩都賦〉新論》,獲得「北京大學第十一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11年3月3日)。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被評為2003年北京大學校級精品課程(集體)。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被評為2003年北京市級精品課程(集體)。

「中國文學史系列課程」獲得2001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國家級二等獎(集體)。

「中國文學史系列課程」獲得2001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市級一等獎(集體)。

獲得北京大學2002年度崗松獎教金。

《漢字闡釋研究》,1998年4月獲得「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