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常太鎮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西北部,東經118°55′,北緯25°45′,地處東圳水庫之畔,東臨荔城區西天尾鎮,西毗仙遊縣九鯉湖風景區,南通華亭鎮,北接涵江區白沙、莊邊鎮。2017年,常太鎮行政區域面積19021公頃,常住人口23098人。[1]

中文名: 常太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福建省莆田市

地理位置: 東經118°55′,北緯25°45′

面 積: 19021 公頃

下轄地區: 松峰、利車、照車等行政村

電話區號: 0594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3098人(2017年)

著名景點 :九龍谷森林公園、常太古寨等

機 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

車牌代碼: 閩B

目錄

地區簡介

常太鎮

位於城廂區西北部,南北長18千米,東西寬16.3千米,總面積201平方千米。土地總面積242800畝(其中耕地7500畝,山地226100畝,果地72815畝),人均耕地面積0.18畝,複種指數100%;人均山地5.8畝,森林覆蓋率87.3%。最低海拔80米,最高海拔832.6米,位於古山尾。主產枇杷、龍眼、橄欖、香蕉等作物。常太鎮氣候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20℃,年平均降雨量1446毫米。主要礦產資源有鐵、鎳、蛇紋岩、滑石等,鎮政府所在地常太村利洋1號,距城區14千米。常太鎮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即為閩中革命根據地之一(現有老區基點村27個)。其境內山巒起伏,著名的東圳水庫(莆田新24景為圳湖映碧)橫臥境內,還有國家級森林公園九龍谷4A風景區(莆田新24景為龍谷奔泉)。

歷史沿革

相傳古時有一朝代連年戰亂,百姓備受兵匪騷擾,當地農民憑依山巒重疊,易攻易守地勢,組織鄉民抗禦兵匪擄掠,保衛家園,取長治泰安之意,為莆田西門外崇業鄉常太里,故名。宋、元至明代初,常太分屬常泰里、豐城裡、保豐里管轄。民國時期,稱為常太鄉公所,後改設為莆田縣漁滄、青龍、馬口三個鄉。新中國成立後,為莆田縣第八區公所1952年7月為莆田縣第十四區。1955年9月至1991年9月為莆田縣常太區、常太公社、常太鄉。1992年10月為莆田縣常太鎮,2002年5月1日改為城廂區常太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松峰、利車、照車、東太、東青、山門、汀洋、常太、侯山、霞山、渡里、金川、馬院、黨城、頂坑、內東坪、外東坪、下莒、埔頭、溪南、溪北、山坑、南川、洋邊、長基、嶺下等28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72個村民小組。

鄉鎮地貌

常太鎮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20℃,平均日照時數1996小時,無霜期為330—350天,年降雨量1400—1900毫米,常年多為東南風,氣候宜人,溫暖濕潤,終年鮮花爭艷,四季佳果飄香。常太鎮地形上系一山間盆地,四周為低山、丘陵所環繞,中央地勢較低,已攔截延壽溪成為東圳水庫,庫容量3.2億立方米,水域面積17.7平方公里,水庫是莆田市工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水源。

經濟發展

2006年,常太鎮農村社會總產值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900元。常太鎮由於地處東圳水庫之畔,鄉鎮企業發展受到制約,主要靠1萬多名勞動力外出發展以食品加工、服裝、理髮、建築等第二、三產業,年創產值1.5億元。2009年,常太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2.802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2.3551億元的1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3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1.1億元的100.3%,比2008年增長2.5倍;財政收入完成434萬元(含引稅100萬元),完成區政府下達任務400萬元的118.18%;農民人均純收入7185元,比上年度增長12.5%。上半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97億元,完成年度計劃2.795億元的7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24萬元,完成年度計劃5500萬元的53.16%;財政收入完成288萬元,完成區政府下達任務510萬元的56.5%。常太鎮現有耕地面積7090畝,其中水田3994畝,旱地3096畝。山地面積22.61萬畝,人均5.9畝,開發種植水果8萬畝,生態公益林8.4萬畝,森林覆蓋率82%。常太鎮解放鍾枇杷連續二次(1996年6月、2002年2月)被農業部列為「南亞熱帶名優作物基地」和授予「中國枇杷第一鄉」。近十年來,充分利用山地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土層深厚等自然優勢,大力發展水果生產。現有枇杷面積8萬畝,比1984年1萬畝,增長8倍,產量1.5-2萬噸。該產品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東圳水庫庫區氣候,通過科技興果,使其品位高、品質優,單果重60克以上的80%以上。近幾年盛產的優質枇杷銷往國內外。常太鎮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專為果品註冊「常太枇杷」商標,獲得「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和獲得「福建省名牌產品」稱號。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常太鎮距市區14公里,最近的松峰村離市區只有3公里,已建成環東圳水庫40公里的旅遊觀光生態農業公路,2006年11月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水泥公路里程達136公里。每日有客車20多輛直通莒溪、黨坑、馬院、洋邊、東照片。全鎮擁有程控電話模塊局1個,接入網7個,目前電話裝機容量達5800門。移動電話機站15個,並開通使用數字移動電話。程控電話可與國內1500多個市縣和世界220個國家及地區直接通話。集鎮已建成日供水量500噸的自來水廠一座,可供1萬人生活用水。有鎮辦裝機容量4660千瓦時的院裡水電站1座,年發電量1200多萬度,並擁有35千伏的變電站一座。

教育事業

常太鎮現有1所中學,9所完小,12個教學點。該鎮於1990年3月宣布實施初等義務教育,1993年宣布實施初中義務教育,2005年通過省級「雙高普九」工作驗收。在校學生5678人,學前教育99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全鎮文化娛樂場所有村級文化室28個、村級影劇院3座,老人活動室16個,群眾文化生活有莆仙「十音八樂」等;有線電視入戶率達50%以上。

文物古蹟

省級文物保物單位:宋朝李富(制干)墓。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正在審批的宋朝陳俊卿(左丞相)古墓葬,橫江祖宮(常太王宮)。1992年12月,在常太鎮常太村田邊果場群眾開山種果樹發掘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劍4把,現由莆田市博物館收藏。

醫療衛生

常太鎮全鎮有衛生院1所及分院5所。

人文歷史

常太鎮是莆田點燃革命烈火的發源地。早在1927年、1931年、1934年相繼成立常太山門、上莒、後坪、馬口中共支部。1935年秋,莆田特委在常太際川召開了第二次黨團聯席暨軍事會議,在此建立根據地和成立閩中工農紅軍游擊隊第二支隊,支隊駐地和閩中特委辦公機關也設在常太際川。1936年5月,閩中特委為了適應「抗日反蔣」形勢需要,在常太際川正式成立「閩中抗日義勇軍」,辦公機關仍設在此地。1942年11月,特委機關及無線電台,由福清經永泰安全轉移到常太根據地,辦公機關和無線電台設在際川的「牛鼻孔」山上,台長由長征中的幹部劉發海擔任。1943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由閩北遷回常太。1958年,莆田縣決定在常太鎮的心臟地帶,建造庫容居全省第二位的東圳水庫。興建配套工程於1958年破土動工,1959年9月,東圳渠道全面施工。常太人民為了造福全縣百萬人民,發揚了老區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淹沒良田萬畝,遷移農戶2885戶,人口1.42萬人。

特色物產

解放鍾枇杷,是莆田四大名果之一,果實形如古鐘,果皮黃里透紅,果肉脆嫩,汁多味甜,最大單果重達172克,為世界之冠。1999年4月25日、2000年5月10日、2001年4月30日分別在常太鎮洋邊村、北京、新加坡舉辦三屆福建莆田(常太)枇杷節新聞發布會、展銷會。2002年至2007年分別協同市、區在重慶、上海、西安、濟南、哈爾濱和烏魯木齊舉辦六屆福建莆田枇杷節及枇杷推介會。黑母豬,常太鎮是省定點的黑母豬生產基地,共飼養母豬1000多頭,每年產仔豬1萬頭,飼養長膘快,產仔豬率高,仔豬銷往福建省各市、縣。

旅遊景點

九龍谷森林公園

九龍谷森林公園,位於莒溪,方圓數十公里,2006年12月27日國家林業局批准設立國家級森林公園,園內峰巒起伏,林木蒼鬱;五漈瀑布,噴珠落玉,氣勢磅礴。清山碧水融於一體,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馬院人家

馬院村位於城廂區西北部,毗鄰仙遊縣游洋鎮、鐘山鎮,常年多為東南風,氣候宜人,四季佳果飄香,有着「小九鯉」的美稱。村內清山碧水融於一體,田園風光,美不勝收,有港頭三級瀑布群、院裡電站及2000 畝竹林,旅遊資源豐富。

視頻

【城市管理你我他】 走進常太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