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常任侠(1904年~1996年10月25日),笔名季青、牧原。安徽颍上人。民盟成员。

常任侠
出生 1904年
国籍 中国
别名 季青、牧原
职业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北大、北师大、佛学院教授
知名于 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委员
知名作品 《中国古典艺术》、《中印艺术因缘》、《汉画艺术研究》、《汉代绘画选集》、《阿旃陀石窟艺术》、《东方艺术丛谈》、《佛经文学故事选》、《中国舞蹈史话》、《中国美术史谈义》(日本版)、《美学与中国美术史》(合著)、《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集》、《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印度及东南亚美术发展史》,译著《印度的文明》、《中国的文明》、《日本绘画史》(以上三项合译)、《中国服装史研究》,诗集《毋忘草》、《 收获期》、《蒙古调》,南北曲集《祝梁怨》《田横岛》《鼓盆歌》《妈勒传》

1931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后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研究东方艺术史,回国后在国立艺专、中央大学任教。

“七七”事变后,历任《抗战日报》编辑,武汉军委政治部周恩来副部长联络秘书,国立艺专国文教授,昆明东方语言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长,应聘赴印度国际大学任中国文化史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北大、北师大、佛学院教授。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委员[1]

中国艺术史学会创办人之一。主要从事中国以及中亚、东亚、东南亚诸国美术史以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对中国与印度、日本的文艺交流史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1996年10月25日零时50分因心肺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2]

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论著《中国古典艺术》、《中印艺术因缘》、《汉画艺术研究》、《汉代绘画选集》、《阿旃陀石窟艺术》、《东方艺术丛谈》、《佛经文学故事选》、《中国舞蹈史话》、《中国美术史谈义》(日本版)、《美学与中国美术史》(合著)、《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集》、《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印度及东南亚美术发展史》,译著《印度的文明》、《中国的文明》、《日本绘画史》(以上三项合译)、《中国服装史研究》,诗集《毋忘草》、《 收获期》、《蒙古调》,南北曲集《祝梁怨》《田横岛》《鼓盆歌》《妈勒传》等。

目录

主要经历

 
左起谢国桢、顾廷龙,梁容若,常任侠

常任侠家学渊源,幼习古诗文辞。

1922年入南京美专,1927年加入北伐学生军。

1928年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研究古典文学及印度、日本文学,193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5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研究东方艺术史和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曾在上野帝国学士院作汉学报告,1936年底返国,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

1938年春,到武汉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三厅郭沫若麾下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并应茅盾廖沫沙之邀,为《抗战日报》编副刊。

1938年底随三厅转移重庆,任中英庚款董事会艺术考古员,兼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

1942年转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编辑《学术杂志》。

1943年转任昆明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简称"国立东方语专",三迁校址,由昆明而重庆,由重庆而南京,最后并入北大东方学系)教授。

1945年应印度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

1949年应周恩来总理电召返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特级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佛学院(1956年创办)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

五十年代,多次受国务院委派,出访印度、尼泊尔等东南亚国家,完成文化外交使命。[3]

主要作品

 
常任侠

常任侠一生治学严谨,著作等身,著译文笔气势耗宕,词采华茂。著作有新体诗:《毋亡草》、《收获期》、《蒙古调》、《中国现代诗选》。他创作古体诗词1500余首,编为《红百合诗集》;《祝梁怨》《田横岛》《鼓盆歌》《妈勒传》等南北曲集。

艺术史研究著作有《亚细亚之黎明》《民俗艺术考古论集》《西域乐舞百戏东渐史略》《中国古典艺术》《中印艺术因缘》《汉画艺术研究》《汉代绘画选集》《阿旃陀石窟艺术》《东方艺术丛谈》《佛经文学故事选》《中国舞蹈史话》《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集》《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印度与东南亚美术发展史》《中国美术史讲义》《美学与中国美术史》(与朱光潜黄药眠合著)、《石刻画与砖刻画》《中国美术全集第十八卷》等。

译述有《印度的文明》《中国的文明》《近东与近东的文明》《日本绘画史》《中国服装史研究》等,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物评价

常任侠一生追求光明,反对腐朽,意志刚强,不畏艰难。他爱党爱国,矢志不渝,文革中身受迫害,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保护,粉碎"四人帮"后,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入党夙愿。他衷心拥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他一生心胸宽广,潜心治学,终生以"勤能补拙、俭可养廉"为座右铭,光明正直,笔耕不辍,奖掖后学,不遗余力。

在病榻上,他还不时地为满足来访者的恳求而题词赋诗。

"愿身作茧永抽丝"是他于1991年3月5日在中日友好医院写下的诗句,也是他崇高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他的名字被《美国名人录》、《远东及澳洲名人录》、英国《国际名人录》、日本《日本现代美术家名人录》收录。

生平年表

1904年1月31日生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黄桥镇新庙村。

1922年入南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

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学习古典文学与宗教、民俗艺术史。

1935年赴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研究东方艺术史。翌年回国。后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1936年底返国,在中央大学任教。

1939-1941年,曾与郭沫若卫聚贤金静庵胡小石马衡等共同主持了重庆江北汉墓群的考古发掘;并在宗白华商承祚梁思成等组织的中国艺术史学会中,常任侠任常务理事。

1942年任国立艺专国文教授。

40年代中期赴印度圣蒂尼克坦国际大学讲学,研究印度佛教艺术史。

1949年应周恩来电召回国。

五十年代初期,常任侠向中央美术学院捐赠若干线装珍本图书,为丰富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的典藏,贡献巨大心力。

1953年7月参加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组织的甘肃麦积山石窟考察团。

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常任侠受国务院委派,赴印度新德里,担任国际佛教艺术展览中国部顾问。并曾担任印度国际大学任中国文化史教授、加尔各答华侨中学任教务主任、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学术委员,瑞典音乐考古学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北京师大、中国佛学院兼职教授。

珍贵视频

刘伯骏拜访吴作人和魏传统,常任侠及王琦。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常任侠. 中国作家网. [2019-10-10]. 
  2. 常任侠. 豆瓣. [2019-10-10]. 
  3. 【文化常识】常任侠,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年0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