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姓
席姓是源自於中國的一個姓氏,歷史悠久,分布範圍遍及全國。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3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席姓人口數量排第169位。另據《百家講壇--錢文忠解讀百家姓》,人口數量為57.8萬,占全國人口的0.036%,排名第201位 。
目錄
姓氏來源
席(xí)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已姓,出自上古堯之師席師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帝堯時代的這位席師,為中國席氏的悠久歷史提供了最具體的證據。據史籍《萬姓統譜》上所記載:"唐堯時,擊壤而歌之老翁,姓席氏,堯尊為師。"在席師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席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史稱席氏正宗。
席氏族人大多尊奉席師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晉國大夫籍談後裔,屬於因諡改姓為氏。春秋的時候,晉國有大夫籍談,因為他是周王室派至晉國負責管理典籍,所以便以籍作為自己的姓氏。籍談的第十三代後人,就是是秦朝末期西楚霸王項羽的後代,叫做籍鑲,項羽名籍,籍鑲為了避項羽的名諱,於是將籍氏改為席氏,他的後裔子孫也跟着改成了席氏。
後來項羽在楚漢之爭中戰敗自殺,籍氏不用改姓避諱了,於是有一部分族人恢復了族姓籍氏,而另有一部分人卻仍然沿襲了席氏,世代相傳至今。此支席姓即成為如今山西、河南兩省席氏的主要來源。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衽席,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衽席,就是周王朝以及大諸侯國王室中的內侍官吏,後來多為宦官(太監)。衽席主要負責掌管君王的服裝、冠帽、鞋襪等,還負責為君王就寢前鋪擺床褥等,屬於心腹親信之類。在典籍《周禮•天官》中記載:"衽席者,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衽席,單席也。"
在衽席的後裔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衽席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席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兩周時期官吏席庶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席庶使,又稱ਜ਼庶使,元末明初著名學者鄭鉉解釋:"席以待賓客之禮,賓客非一人,故從庶。"席庶使,就是招待賓客之時類似司儀兼侍從的小官,兩周時期各諸侯國王室、貴族府第均設有,亦為君王貴族的心腹之臣。
在席庶使的後裔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文簡稱席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席魯特氏,亦稱錫魯克氏、西魯特氏,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lut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席氏、西氏。
⑵.蒙古族席勒特德氏,亦稱錫爾德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rdet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席氏、邢氏。
⑶.蒙古族席熱臣氏、席日努德氏等,漢姓即為席氏。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額托氏,滿語為Eto Hala,滿族、錫伯族共有姓氏,亦稱額陀氏、鄂托氏,同見於滿族八旗姓,世居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葉赫(今吉林梨樹)、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席氏、曹氏、鄂氏。該族有一著名的將領額托•薩音達理,是滿洲正紅旗人,後金政權建立之初即歸附於佟•努爾哈赤,後以佐領之職在抵抗沙皇俄國侵略軍時英勇陣亡,被贈予世襲雲騎尉,其子額托•席錦泰承襲其職。後來,額托•席錦泰隨征厄魯特蒙古噶爾丹汗時立有大功,晉升為騎都尉。在額托•席錦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抿子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席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寧古塔氏,滿語為Ningguta Hala,漢義"六",即清六祖的世居地,以地為氏,所冠漢姓多為寧氏、劉氏,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琿春(今吉林琿春)、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和嘉哈(今遼寧新賓夾河村)等地。該氏族的一支原居薩爾湖(今遼寧撫順薩爾湖)的部落首領寧古塔•席克德格,在後金政權建立之初率眾歸附佟•努爾哈赤,隸屬滿洲鑲白旗,官授雲騎尉。後寧古塔•席克德格逝世,其子以先祖名字漢稱席氏,叫席爾度,他承襲父職,一直從征至北京,因功晉升為騎都尉,出任前鋒參領,其後裔子孫多稱席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席師、席鑲(籍鑲)、額托•席錦泰、寧古塔•席克德格。 [1]
郡望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
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為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為南雍州,西魏改為襄州。隋朝時期改為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為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台,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
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台為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
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為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堂號
安定堂:以望立堂。
襄陽堂:以望立堂,亦稱襄樊堂。
嘉會堂:宋朝時候的尚書司封郎席汝言是一個很喜歡交朋友的人,他和文彥博、傅弼、司馬旦、司馬光兄弟、王安石、楚王叔等人分別形成了耆英會、令甲會、真率會,朋友很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