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希腊战歌

《希腊战歌》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的作品。

目录

作品译文

Sons of the Greeks, arise!
起来,希腊的儿男!
The glorious hour's gone forth,
光荣时刻已到来,
And, worthy of such ties,
要效法我们祖先,
Display who gave us birth.
不枉作英豪后代!
Sons of Greeks! let us go
起来,希腊的儿男!
In arms against the foe,
挥戈向敌人迎战,
Till their hated blood shall flow
让他们腥臭的血川
In a river past our feet.
像河水在脚下奔窜!
Then manfully despising
让我们傲然抗拒
The Turkish tyrant's yoke,
土耳其暴君的强权,
Let your country see you rising,
让祖国眼见她儿女
And all her chains are broke.
站起来,砸碎锁链!
Brave shades of chiefs and sages,
先王和先哲的英灵
Behold the coming strife!
来检阅这场决战!
Hellenes of past ages,
希腊的列祖列宗
Oh, start again to life!
听到号角的呼唤,
At the sound of my trumpet, breaking
快从坟墓中苏生,
Your sleep, oh, join with me!
参加我们的战斗!
And the seven-hill'd city seeking,
要攻克七山之城,
Fight, conquer, till we're free.
夺回我们的自由!
Sons of Greeks! let us go
起来,希腊的儿男!
In arms against the foe,
挥戈向敌人迎战,
Till their hated blood shall flow
让他们腥臭的血川
In a river past our feet.
像河水在脚下奔窜!
Sparta, Sparta, why in slumbers
醒来吧,斯巴达!今天
Lethargic dost thou lie?
你怎能高卧不起?
Awake, and join thy numbers
同你的老伙伴雅典
With Athens, old ally!
快联合起来抗敌!
Leonidas recalling,
历代讴歌的主君
That chief of ancient song,
列奥尼达斯唤回,
Who saved ye once from falling,
他曾拯救过你们,
The terrible! the strong!
何等刚强而可畏!
Who made that bold diversion
扼守在温泉险关,
In old Thermopylae,
他英勇牵制敌寇,
And warring with the Persian
同波斯军队鏖战,
To keep his country free;
让祖国得保自由;
With his three hundred waging
他率领三百勇士,
The battle, long he stood,
战斗中始终挺立,
And like a lion raging,
像威猛暴怒的雄狮,
Expired in seas of blood.
在滔滔血海中沉溺。
Sons of Greeks! let us go
起来,希腊的儿男!
In arms against the foe,
挥戈向敌人迎战,
Till their hated blood shall flow
让他们腥臭的血川
In a river past our feet.
像河水在脚下奔窜!
[1]

作者简介

拜伦全名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人物生平

家庭境况

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曾供职于英国海军,母亲是英格兰人。父亲将母亲的财产挥霍尽净,为避债逃到法国,并于1791年死于异乡。拜伦跟随母亲在苏格兰度过了贫穷而孤寂的童年。十岁时,继承了家族的爵位与庄园。父母的离异,他自己的生理残疾,苏格兰大自然的风光以及乡间的朴实生活,在拜伦幼年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学习经历

1801年拜伦就读于哈罗中学,1805年入剑桥大学。 1809年大学毕业之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得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也正在开始,这次旅行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

开始创作

1811年7月拜伦回到英国,这次旅行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并在归途中创作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内容就是这次出国游历的所见所闻。

结识雪莱

1816年4月拜伦离开英国,途径比利时时到了瑞士,在这里他结识了英国另一位伟大的诗人雪莱,并在思想和创作上接受了雪莱的影响。初到瑞士时,他因个人忧患而深深痛苦。波旁王朝复辟后欧洲反动势力的加强,越发使诗人感到忧郁和孤独。但欧洲社会巨大的动荡,引起他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和焦虑,这又使诗人的内心激动不已。这个时期所写的长诗《锡隆的囚徒》和诗剧《曼弗雷德》等就突出地反映了诗人在国外流亡生活初期的痛苦和悲哀,以及内心剧烈的矛盾。

辉煌时期

1816年10月拜伦来到意大利。当时意大利正遭受奥地利的奴役,革命运动正兴起。拜伦同为民族自由而战的爱国志士密切的交往,并在1820年参加了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火热的斗争;在诗歌的创作中,他丢掉浪漫主义的幻想而走向现实,进入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为了激励意大利人民的斗争,拜伦创作了《塔索的悲哀》(1817)、《威尼斯颂》(1819)、《但丁的预言》(1812)等。

拜伦式英雄

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这些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The Corsair, 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有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