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
布洛芬(英语:Ibuprofen,商品名:芬必得、普罗芬),是一种非类固醇消炎药(NSAID),用来止痛,退烧和消炎。可用于治疗经痛、偏头痛,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大约60%的人在使用任意一种NSAID后症状会有所改善,在一种药物不起作用时,通常推荐试用其他药物[1]。本品也可用于治疗早产儿的开放性动脉导管(patent ductus arteriosus)。本品可经由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药效通常于给药后一小时内起作用。
常见副作用包含胃灼热(火烧心)或红疹。但相对其他NSAID而言,本品导致胃肠道出血等副作用的风险较低。本品会提高心脏衰竭、肾衰竭,及肝衰竭的风险。在低剂量时,心肌梗死的风险并不会提高,但高剂量时却有可能。布洛芬可能会使哮喘加重。妊娠早期用药的安全性未明,但在怀孕后期用药有证据显示有害,因此不建议用药。如同其他NSAID,本品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制造,降低环氧合酶的活性。
此药物在1961年由博姿公司的斯图尔特·亚当斯发明,并以“布洛芬”(Brufen)作为商标上市。如今专利权过期,各家厂商也纷纷投入通用名药物的生产,出现多种商品名,例如Advil、Motrin,和Nurofen等等。2017年,它是美国第28大最常用处 方药,拥有超过2400万张处方。[2]
目录
历史
它的发现是1950年代和1960年代进行的研究的结果,该发现是阿司匹林的更安全替代品。1960年代英国Boots集团的研究人员从丙酸中提取出布洛芬。该药品于1961年获得专利。英国和美国分别于1969年和1974年开始采用异丁苯丙酸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品。
2010年最新研究发现,布洛芬于神经细胞中,可以抑制细胞内的RHoA信号,显著促进神经细胞的轴突生长,可提供阿兹海默症以及脊髓损伤之相关疾病新的治疗方式。
医疗用途
用量
低剂量的异丁苯丙酸在世界多数国家中通常作为非处方药,可以直接在市面上购买。但是在台湾也作为医生处方用药。异丁苯丙酸的药力持续时间大约是4至8小时。推荐剂量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口服剂量为每4到6小时 200–400 mg(儿童为 5–10 mg/kg),作为非处方药服用的成人每日用量最多不超过1200 mg。
副作用
虽然异丁苯丙酸的副作用比较低,但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消化不良、腹泻、流鼻血、头昏以及高血压。不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食道溃疡、心衰竭、肾衰竭等。2010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性地服用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还会损害听力。2017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布洛芬会影响年轻男性的睾丸,可能与男性不孕症有关,因此孕妇、哺乳妇女、年轻男性需特别注意使用。
过量服用布洛芬和过量服用其他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产生的副作用相似。连同其他一些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服用布洛芬也有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尤其是那些长期高剂量服药的人。
研究
布洛芬由于其抗炎特性,有时被用于治疗痤疮,并已在日本以局部用药形式出售给成人痤疮。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一样,布洛芬可用于治疗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站立时血压低)。非类固醇抗发炎药(NSAID)在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方面的用途尚不清楚。
布洛芬与帕金森氏病的风险较低有关,可能会延迟或预防这种疾病。阿司匹林,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和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对帕金森氏症的风险没有影响。 2011年3月,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神经病学杂志上宣布,布洛芬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预防帕金森氏病的发展。
References
- ↑ Bnf : march 2014-september 2014. 2014. London: British Medical Assn. 2014: 686–688. ISBN 0857110861.
- ↑ The Top 300 of 2020. ClinCalc. [11 Apri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