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巴甫洛夫
巴浦洛夫0.jpg
出生 1849—1936
國籍 俄羅斯
別名 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職業 前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心理學家
知名作品 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國籍 職業 獲得榮譽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 俄羅斯 生理學家、心理學家 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849年9月26日 1936年2月27日

人物生平

巴甫洛夫出生在俄羅斯的梁贊,父親是神父。他剛開始是一位神學院的學生,但後來退出,1870年進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在1879年得到博士學位。大學畢業時,獲金質獎章。後在德國學習兩年。

在1890年代,巴甫洛夫研究了狗的胃,透過唾腺來研究在不同條件下對食物的唾液分泌。他注意到狗在食物送進嘴裡之前便開始分泌口水,並開始研究這個他所稱的"靈魂分泌液"。他認為這些現象比起唾液的化學成分更加有趣,於是便改變了他的研究焦點。以調整食物出現之前的刺激來開始一連串的實驗。因此建立了他所稱的條件反射(如唾液分泌受動物先前的經驗而制約)。這些實驗在1890年代和1900年代透過翻譯被介紹到西方科學界,但直到1927年才有完整的英文書籍出版。

巴甫洛夫是一位在工作和習慣上非常規律的實驗操作者,他準時地在12點整吃午餐、每天晚上準時在同樣的時間睡覺、每天準時餵他的狗,並且每年的同一天離開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前往愛沙尼亞。如此的習慣直到他因為他的兒子維多在俄羅斯白軍運動中過世而失眠為止。

十月革命時期因試驗資金少,只能帶着助手去偷狗。列寧知道後,提供了資金並叫文學家高爾基去探望他。

不同於許多革命前的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受到蘇聯政府的高度認可,且能夠繼續他的研究直到相當大的年紀。 巴甫洛夫本身並不認熱衷於馬克思主義,但由於諾貝爾獎得獎者的身分,被視為有價值的政治資產。當他在1923年從第一次美國訪問歸國之後(第二次在1929年),他公然的指責共產主義,認為國際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是錯誤的,並說「我不會為了你們所做的社會實驗犧牲一隻青蛙的後腿!」 1934年謝爾蓋·基洛夫被謀殺後,巴甫洛夫寫了幾封信給莫洛托夫,批評這樣的迫害,並希望重新考慮關於幾個他所認識的人的案件。

晚年巴甫洛夫試着用制約理論去建立關於誘發神經官能症的的實驗模型。1936年在列寧格勒過世,他的實驗室受到安全的保存。直到死前巴甫洛夫依然神志清醒,且繼續他的研究。他要求一位學生坐在他的床邊紀錄他邁向死亡的詳細情形,想要建立關於他生命最後一段時間的主觀經驗的獨特證明。

研究方向

巴甫洛夫在生理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的許多領域皆

有貢獻。他主要的研究是性格、古典制約和非自願反射動作。

巴甫洛夫在關於消化系統的實驗使他獲得了190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實驗包括了在外科手術上取出動物消化系統的部份,切斷神經束來判定影響,還有在消化器官和外部囊袋之間植入瘺管以測試器官的內容。這些研究成為許多消化系統研究的基礎。

之後在反射動作的研究中,研究了對於壓力和痛苦的非自願反應。巴甫洛夫在研究中延伸四種性格定義:「冷靜」、「暴躁」、「樂觀」、「憂鬱」。巴甫洛夫和他的研究員展開對轉換邊緣的抑制的觀察與研究,TMI指身體天生對壓力和痛苦的崩潰反應。這些研究顯示了所有性格型態對刺激如何做出在時間上長短有所不同的相同反應。他認為"最基本的遺傳差異... 是他們多快達到崩潰點與神經系統在快速到達崩潰的基本差異。

榮格繼續巴甫洛夫在TMI的研究,並以人類的內向與外向性格型態來觀察動物崩潰的形式。他相信內向的人,比起外向的人對於刺激更敏感,且更容易到達TMI狀態。這些研究產生了新名詞高度敏感者。威廉·薩甘等人繼續對心智的制約、記憶移入和洗腦進行行為學研究。

主要作品

《心臟的傳出神經》 (1883)

《主要消化腺機能講義》 (1897)

《消化腺作用》 (1902)

《動物高級神經活動(行為)客觀研究20年經驗:條件反射》 (1923)

《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 (1927)

成就貢獻

摺疊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是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時意外發現的。用開刀手術在狗的腮部唾腺位置連接一導管,引出唾液,並用精密儀器記錄唾液分泌的滴數。實驗時給狗食物,並隨時觀察其唾液分泌情形。在此實驗過程中,巴甫洛夫意外地發現,除食物之外,在食物出現之前的其他刺激(如送食物來的人員或其腳步聲等),也會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巴甫洛夫根據謝切諾夫《腦的反射》理論,在 1901 年將狗對食物之外的無關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現象,稱之為條件反射。所謂條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是指在某種條件下,非屬食物的中性刺激也與食物刺激同樣引起腦神經反射的現象。從 1901 年起,巴甫洛夫專心從事條件反射實驗研究,直到 1936 年逝世為止,長達 35 年之久。

經典條件性作用

巴甫洛夫發現條件反射現象之後,他原本有意稱條件反射現象為精神反射(psychic reflex),後來改稱為條件反應。他以後的實驗研究,繼續採用與食物無關的各種刺激(如燈光、鈴聲、拍節聲等),實驗觀察狗的唾液分泌,並分別定出四個名稱:

1、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指食物)稱為無條件刺激;

2、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稱為無條件反應;

3、食物之外的刺激稱為條件刺激;

4、食物之外刺激引起的反應稱為條件反應。

經典的條件反射原理 鈴聲本來與唾液分泌無關(稱為無關刺激),由於多次與事物結合,鈴聲就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鈴聲已成為進食的「信號」了。這時,鈴聲已經轉化為信號刺激(即條件刺激),這種刺激就是條件反射,也稱為應答性條件作用。可見,形成條件反射的基本條件就是無關刺激與無關刺激在時間上結合,這個過程稱為強化。若條件刺激多次出現,而沒有無條件刺激的強化,這個條件反射就可能消退。

人物年表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羅維奇出生在俄國的梁贊市。

1869年,畢業於梁贊神學院。

1870年——1875年,就讀於聖彼得堡大學。

1876年——1880年,在軍事醫學院習。

1880年——1883年,與謝拉菲瑪·瓦西里耶夫·卡爾切夫斯卡婭結婚,並開始研究心臟的神經。

1884年——1886年,跟隨魯道夫·海登海因在布雷斯勞做研究,後來又和卡爾·路德維希在萊比錫進行實驗和研究。

1890年——1891年,被任命為軍事醫學院教授,並擔任皇家實驗醫學研究所生理學部的負責人。

19世紀90年代,和同事們研究消化生理。

1897年,他撰寫的《論消化腺的活動》一書出版。

1903年——1936年,和同事們研究高級神經系統的生理。

1904年,在消化生理學方面的出色成果而榮獲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金,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生理學家。

1907年,當選為俄國科學院院士。

1910年,開始建造「寂靜的塔群」。

1918年——1921年,俄國內戰;巴甫洛夫的兒子維克多戰死;另一個兒子弗謝沃洛德移居國外;列寧頒布法令為巴甫洛夫的研究提供足夠的物資保障。

1923年,《動物高級神經活動(行為)客觀研究20年經驗:條件反射》出版。

1927年,出版《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

1929年,在科爾圖什建造高級神經活動實驗遺傳學研究所。

1935年,主持在列寧格勒召開的第十五屆國際生理學會議。

1936年2月27日,逝世。

人物軼事

巴甫洛夫很忙 「巴甫洛夫很忙……」,這話不是別人說的,是巴甫洛夫對別人說的。「巴甫洛夫很忙……」是巴甫洛夫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說的,當時有人敲門,想進來看看他。

巴甫洛夫將自己關在屋子裡忙什麼呢?忙着寫遺囑、分財產、交代後事嗎?忙着向萬能的主祈禱嗎?忙着過電影一樣回顧一生中那些精彩的瞬間嗎?忙着哀求醫生不惜一切代價用最好的藥嗎?

都不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巴甫洛夫一直密切注視着越來越糟糕的身體情況,不斷地向坐在身邊的助手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他要為一生至愛的科學事業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對於人們的關心、探望,他只好不近人情地加以拒絕:「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來人被拒之門外,只好心情複雜地走了。

巴甫洛夫在生與死的較量瀕臨高潮時所表現出來的勤奮、豁達、超然、鎮靜、無私、無畏,令我深深折服。對一切生命有機體來說,生與死是一對矛盾,有生畢有死,有死畢有生。在巴甫洛夫的眼裡,死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升華。一句「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不是詩篇,勝似詩篇。

與巴甫洛夫相比,在我們周圍,有多少生命力旺盛的人從早到晚同樣很忙啊,一心一意忙着票子、房子、位子、車子等等,視庸俗為潮流,視利己為高尚。這樣的生命像是被白蟻蛀蝕一空的長堤,只能個歷史的長河帶來諸多意想不到的不幸和災難。

不願作心理學家 與其他心理學家不一樣的是,巴甫洛夫並不願意做一名心理學家,相反,作為一名嚴謹的自然科學家。巴甫洛夫十分反對當時的心理學,反對過分強調「心靈」、「意識」等看不見、摸不着的僅憑主觀臆斷推測而得的東西。他甚至威脅說,如果有誰膽敢在他的實驗室里使用心理學術語,他將毫不留情的開槍將他擊斃。然而,這樣一個如此鄙視心理學的人,卻在心理學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雖然那並不是他的初衷! 巴甫洛夫在心理學界的盛名首先是由於他關於條件反射的研究,而這種研究卻始於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實驗將他推向了心理學研究領域,雖然在這一過程中他的內心也充滿了激烈的鬥爭,但嚴謹的治學態度終於還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責難的威脅,將生理學研究引向了當時並不那麼光彩的心理學領域,而後來,該項研究的成果——條件反射理論又被行為主義學派所吸收,並成為制約行為主義的最根本原則之一。

巴甫洛夫對心理學界的第二大貢獻在於他對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劃分,而這同樣始於他對狗的研究。他發現,有些狗對條件反射任務的反應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樣,因而他開始對狗進行分類,後來又按同樣的規律將人劃分為4種類型,並和古希臘人提出的人的4種氣質類型對應起來,由此,他又向心理學領域邁進了一步。

到老年的時候,巴甫洛夫對心理學的態度有了鬆動,他認為:「只要心理學是為了探討人的主觀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這並不表明他願意把自己當作一位心理學家。直到彌留之際,他都念念不忘聲稱自己不是心理學家。但儘管如此,鑑於他對心理學領域的重大貢獻,人們還是違背了他的「遺願」,將他歸入了心理學家的行列,並由於他對行為主義學派的重大影響而視其為行為主義學派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