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巴士海峽(英語:Bashi Channel)是銜接菲律賓海南海並位處台灣本島與巴丹群島之間的海峽。為連通太平洋與南海的重要國際水道[1],也是西太平洋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海域,船隻往來非常頻繁。海峽平均寬度約185公里,水深一般在2,000至5,000米之間,最深處達5,126米。海底地形起伏變化甚大,主要為華南大陸棚向東延伸,又有蘭嶼海脊、台東海槽、花東海脊和馬尼拉海溝由東向西南北向平行分布,海脊深度在2,400至2,600米之間,海床沉積物以沙質為主,另外受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地質交互作用影響,巴士海峽還是一個地震多發區。巴士海峽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區之一,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受大洋和大陸間季風的影響,海洋氣象特徵為高溫多雨,季風盛行,雷暴較多,熱帶氣旋影響頻繁,也是西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進入亞洲的路徑之一。

目錄

地理優勢

巴士海峽和菲北海峽季風性、高頻率大風大浪的氣象因素,使該海域的潛艇在與水面艦艇和飛機的相互對抗性搜索中處於相對優勢的地位。投放聲吶浮標是艦艇和飛機搜潛的重要手段之一。流速較大的海水表面洋流會很快地將空投入水聲吶浮標移位帶走,從而影響對潛艇目標的定位精度。有時,洋流還會造成固定目標沿洋流相反方向移動的假象。高海況對直升機搜潛和反潛帶來極大的困難。而在水下活動潛艇的探測聲吶則較少受海面波浪的影響,從而在與水面艦艇和飛機的相互對抗性搜索中處於相對優勢的地位。巴士海峽的特殊海況使潛艇的這種優勢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

其一,巴士海峽表層海水溫度終年較高,一般在25℃-29℃,季節性變化不大。表面層以下則出現溫度激烈變化,即產生溫度躍變。聲速躍層對水下通信和潛艇的隱蔽具有積極的作用。在聲速躍層之上發射的聲吶信號,不易探測到躍層之下的目標,潛入躍層以下的潛艇被發現可能性大為減少。所以,在此處海域活動的潛艇只要潛到一定的深度,水面上反潛載具的聲吶就很難直接偵測到在溫度躍層下的潛艇,甚至連海底聲波反射或幅合的現象幾乎也都不會發生。同時也由於聲波折射得厲害,相對的聲區範圍很大,水面艦艇的聲吶難以找到這些潛艇。

其二,巴士海峽終年存在着強度較小、上界深度較深(50-150米)、厚度較大(50-150米)、較持久穩定的深海型海水密度躍層,巴士海峽以及與我國南海東北部東沙水域共同組成的大深度、大範圍水體,為潛艇戰術機動和攻擊提供了寬闊的空間。充分利用這些有利的海洋環境要素,則在未來海戰中必能把握戰場主動權,贏得海戰的勝利。

重要地位

巴士海峽和菲北海峽是一個經濟、軍事政治價值「含金量」極高的海區[2],也是西太平洋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海區。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徵,使之成為重要的軍事奪控要衝。而其具有的特殊海洋水文氣象特徵,更使之成為優良的潛艇伏擊作戰區。

視頻

巴士海峽 相關視頻

台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