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己衣大裂谷:连接地球心脏的通道(帕男)

己衣大裂谷:连接地球心脏的通道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己衣大裂谷:连接地球心脏的通道中国当代作家帕男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己衣大裂谷:连接地球心脏的通道

1)武定人老实,老实在从来不愿张扬,就即便是实至名归的东西,也要谦让几分,但喝酒是个例外,那种“你不下地狱谁下地域”的英雄气概,也就像白居易诗里那样:“不挈一壶相就醉,若为将老度残春。”此时此刻,要喝只能喝个够了。

却对摄人心魄的己衣大峡谷,只敢称为“滇中第一峡谷”,这样的谦逊,让我有些不解,甚至纠结。

先莫说滇中第一,第几,滇中根本就没有别的裂谷,第一和最末就你一个,何来“滇中第一”,再说,放在滇中的框框里看世界,是否有鼠目寸光之嫌。

写此书之前,我曾写《武定在上》一文,后来策划此丛书写作,丛书名初为武定在上文化地里丛书,名字不胫而走,却遭到了永仁笔会上我所取书名一样的尴尬。当年永仁县要出一部关于方山的书,叫大家取名,我便脱口而出,就叫《天下方山,话音未落,就得到了多数人附和,都说好题目,大气甚至霸气。如果一座山,而且还视之为所谓名山还不不大气也不霸气,还教人怎么景仰?但后来,还是被有的人站出来否了,改成了别的。还好,得知得早,没有让我的文章出现在书里。

今有书名之争,我还在后来写了《辩在上》,那人问,为何要取“武定在上”之名,又为何边地武定可以“在上”?

这还是我早几年就默念在心的事情。那时候现任县委领导刚刚走马上任,我下乡来,有一次深谈。这人我倒不好界定她是作家或者诗人,但她写诗、作过词,这是真的,而且对文化人特尊重。记得谈话从宣传武定开始,毕竟那时候我在报社,专司宣传,有条件,也有精力。后谈起为县上想几句切合武定实际,又朗朗上口,易于传播的宣传词,我当时就提出了用“武定在上,天下罗婺”一句。我不敢说词句字斟句酌到何种地步,至少表达是到位的,也易于记忆。这灵感来自于“燕归故里,斯文人家”的建水人的宣传口号。

当时提出来其个别人反对的理由,说“在上”只能是天,更荒谬的是“武定在上”了别的地方就不在上了的逻辑。好得是私聊,没有摆上议事日程,嚷嚷便也罢了。

后重提“武定在上”,那人和我争执了起来。其实 “在上”在我的思想里——

其一,在上。“在上”一词始出于《书·吕刑》,其有“穆穆在上,明明在下”一句,孔颖达疏为:“言尧躬行敬敬之道在于上位。”后因以“在上”尊称帝王。唐人郑万钧在《大唐故代国长公主碑》说:“翌日,勑使来问,口自附奏:‘在上千万珍重。’” 这个“在上也是指“皇帝”的意思。

其二,在上。在上是对长辈或上司等的敬语。在《水浒传》第八回中有:“ 林冲执手对丈人说道:‘泰山在上,年灾月厄,撞了高衙内,吃了一场屈官司。’”又在清人孔尚任《桃花扇·争位》中有:“元帅在上,小将本不该争论。”再在《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中有:“众人连忙一齐跪倒,口称:‘太老爷在上,小人们都是些乱民。’”

我想这两者才是“在上”的本意。

当然有人会拿寇准的诗歌:“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来说事。“只有天在上”不错,但得知道,那是传为寇准年少时,其父宴请宾客,酒正酣时,有一客人忽然提议请寇准即席赋诗助兴,寇准欣然应允而作的《咏华山》。这里的“只有天在上”只是小孩儿想道出西岳华山的雄伟峻拔,而无尊天在上的根本意思。

还会有人以人们为什么把《易传》之所以崇尚自然,谈到“天地”时总免不了有一种崇敬感与使命感,作为理据加以反驳。冯友兰先生却说“天”之诸义中之一义,就有义理之天、道德之天。《易传》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庶乎近之。有学者进一步说:“天地虽以‘生’为‘大德’,但天还是那个自然之天,地还是那个自然之地,天地只是‘生生不息’,并没有某种人格化的道德目的道德意识,它既不是如同基督教的上帝那样,以其自身的完美性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也不是如同斯宾诺莎的‘上帝’(即自然)或康德的‘绝对命令’那样,按照某种‘必然性’或‘先验法则’创造秩序和人类道德。这些都是实体论的说法,无论‘上帝”还是‘物自身”,都是绝对实体,而《易传》所说‘天’(或‘天地’),并不是实体,而是‘大化流行’的过程,以其“流行”表明其‘存在’,以其‘生生’表明其‘本体’”。

苍天在上,我之敬畏,这是传统,但道、儒等诸子百家以及君、臣、百姓的尊天思想里各有所需,各表不同,好些时候尊天也就成了实用主义的最好借口,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让人民享有安居乐业的幸福,其归根结底还是“道德所依”。

再说,武定不是简单的武定,武定是大明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变后削发为僧的地方。又中国土官制度上推元世祖忽必烈征云南之前,少则有千年历史,后改土官为土司制度直到解放,也不下好几百年,武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土司统治的历史,其说土司文化源远流长,不是溢美之词。

武定彝族先民还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理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在酒歌、情歌文化方面,风格独具,不仅有娱乐价值,更有文化保护和传承价值

武定改革开放30多年,这里的人民充满了睿智并勤劳、奋进,创造了“五乡”、“五业”为兴县之基罗婺彝都的奇迹。

武定在上,最根本的还是我们对武定文化的敬仰,是对武定人创造精神的敬仰。

“滇中第一大裂谷”的称谓就趁早免了吧,只要你到过己衣,到过大裂谷的人,对冠以“云南”、“西南”、“中国”、“世界”都是多余的,反而显得底气不足,己衣大裂谷就是己衣大裂谷,堂堂正正。

2)己衣大裂谷我到过三次,多重复一个景点来回跑三次的人恐怕不多,除了就身在景区生活和工作的人。第一次,在我从北过来工作的第一次派出采访,第一站就到万德,再到己衣。到己衣倒不是为了开大裂谷,是跟州上的领导去检查卫生、文化工作顺带了解一下备耕情况。

当年对己衣的概念,仿佛在天崖海角。

从武定出发就没有问过,人家下车就下车,人家说走就到走,到己衣,反正用了一天。还记得那天是街天,窄窄的街子不过二三百米,摆卖最多的是红糖、其次是芭蕉,赶街的老老少少穿着褴褛,精神萎靡。

乡政府在一个小坡上,土木结构的几间房子,记不清了是否是单独的一个小院,但记得清的是,乡上舍舍得得杀了两只鸡,吃晚饭时端出来,满以为领导高高兴兴赞许一番,没有想到还挨了领导的批评。还记得,我兴冲冲地夹起一只鸡脚,可到快啃完了,才发现鸡脚爪里还牢牢地抓着一颗包谷。

记忆最深的还是大裂谷,吃过早饭,领导要去看己衣水库,到己衣水库可乘车,但领导偏说要走路,来回就不是很短一截路程,尤其经过大峡谷。好几个小时的脚力,可想而知,那是我只是一个试用期的记者,哪敢说半点不是,何况年纪轻轻。

那时没有矿泉水,一个军用水壶,灌满水就是你的全部。出乡政府,那时候当然不叫乡政府,经麦田,不过两三里的路也就是走起来摇摇晃晃的田埂路,才到裂谷边,陪同我们的人就讲,那有一颗树,树在的地方就是当年地方上的恶霸将红军推下裂谷活活摔死的地方,他也说那是什么红军树, “红军树”是后来的人,动了些脑筋取的,为了宣传。

莫说下裂谷了,就像下地域。那时没有现在的栏杆,也没有现在的石板路,窄窄的,沟沟坎坎,坑坑洼洼,偶有小石子垫脚,最怕也就这些小石子。那时候,我们大多穿的解放鞋,还算好走路,但谁也不敢掉以轻心,每向前挪一步,都要先抓来一颗树枝,才敢迈脚。到了天生桥,两脚像在筛糠。接下来就是上峡谷了,路,就是悬崖上凿出的尺五宽的栈道,人抖抖索索前行,简直就是命悬一天。整个行程,没有人多说一句话,至少我没有吐半个字,专心致志,直到裂谷上面的“本冷等”。

看水库就更没有心情了,想起要转回来。

23年后,与这块土地有缘,下派半年后,局里的人来看我,乡下无甚待他们的,就说去看看大裂谷吧。我当然直到,大裂谷早已今非昔比,23年,如果换了小姑娘,也早就出落得楚楚动人了。不过,那些都是我从互联网上看到的,那些赏心悦目的照片,那些摄人心魄的文字,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

3)来过的人就算了,对没有来过的人,我还是先卖一个关子。天下的裂谷是很多,比如东非大裂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法国的韦尔东峡谷,每一个峡谷或是裂谷,都像是一道菜,各有各的味道。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好比一道“大菜”,有人说,科罗拉多大峡谷的美就在于它的形状参差,其大致呈东西走向,总长349公里,像一条巨蟒,匍伏于凯巴布高原之上。

“科罗拉多”这个名字,是出自西班牙语,意思是“红色的河”,这是泥沙所致,河水常显红色,故名。

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杰作。这条发源于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全长2320公里的大河,日夜狂飙,昼夜不息,在经犹他州、亚利桑那州后,由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利福尼亚湾入海。这样就形成了两山壁立,一水中流的宏伟奇观,其浩瀚的气魄,慑人的神态,奇特的景色,可谓绝世无双。还有人说,在太空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自然景观就是科罗拉多大峡谷。

1903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来此游览时,曾感叹地说:“大峡谷使我充满了敬畏,它无可比拟,无法形容,在这辽阔的世界上,绝无仅有。”

在互联网上,我还看到,在科罗拉多大峡谷,你可以在悬空“空中走廊”办婚礼,当然我是没有那个机会了,你有的话,也不妨去试一试。

如果说大峡谷是上帝鬼斧神工之作,“空中通道”则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建于大峡谷西缘的“空中走廊”外观如U形马蹄铁,从“老鹰岩”延伸出来,最远处距岩壁 21米,横架于距谷底近1200米的高空,比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高建筑物还要高出一倍多。

科罗拉多大峡谷“空中走廊”受到了世界各地新人的青睐。蓝天白云之下,透明的“空中走廊”象征着纯洁而坚贞的爱情,而绚丽的阳光更为新婚生活赋予了多姿多彩的寓意。执子之手,共同踏上“空中走廊”,一对对新人在用心体会爱情给予彼此无穷力量的同时,也让大自然见证了这刻骨铭心的难忘瞬间。

提起东非大裂谷,恐怕没有人发问,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穿越东非大裂谷》早就让人耳熟能详。如果说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一道大菜,那么东非大峡谷就是一桌宴席上的主菜。

像我们这些,无缘到东非大裂谷的人,都会这么以为,那里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的断涧。当看过电视节目之后才觉得裂谷之处,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延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滨、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闪。裂谷底部,,一一马平川,牧草丰美,林木葱茏。

从整个非洲大陆来看,东非大裂谷是全非洲最高的地带,属东非裂谷高原区,总面积500多万平方公里,占非洲面积的1/6多,非洲的几座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高峰,全部分布在这个自然区内,其中有著名的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埃尔贡山等。

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廓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得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登上悬崖,放眼望去,只见裂谷底部松柏叠翠、深不可测,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抛掷在沟壑中的弹丸,串串湖泊宛如闪闪发光的宝石。裂谷东侧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等。这些湖泊呈长条状展开,顺裂谷带呈串珠状,成为东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不仅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

此时此刻,你就会真正感到,只有亲临裂谷之巅,才能切身体验到自然界这种举世无双的奇秀景色,感受天地之广阔,气象之万千。

在法国东南部上普罗旺斯的阿尔卑斯山与瓦尔省之间,韦尔东峡谷把阿尔卑斯山拦腰斩断,形成欧洲最美的自然景观之一。这就是,lonely planet上推荐的欧洲第一大峡谷。这里非常适合徒步,也是攀岩的好场所。欧洲许多大学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设在这里。

走进峡谷,峡谷恍如一条长长的翡翠色缎带,被夹在两个大湖——卡斯蒂庸湖和圣十字湖之间。峡谷南部有一条壮丽的峭壁道路颇为惊险,沿着这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行,能欣赏到最美丽的景色。在离大桥两公里远处,可以看到威尔东河与阿尔土比河在下面汇流。往前走几步,就是藏身在两座悬崖深处的“修道院村”,这里生产著名的陶瓷。

“卡斯泰拉纳”则是峡谷另一头的大门。这座古老的小城颇值得一游,里边有一座五角形的碉楼,一座岩石圣母教堂。还有一座“威尔东峡谷史前博物馆”,借助现代激光、数码摄像技术,可让你到一百万年前的时空境界中进行一次旅行。

卖这个关子,只想有两个提示,第一个提示:最大的峡谷你说在哪?在咱们中国,哈哈,咱们中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北起米林县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9公里,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毋庸置疑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整个峡谷地区冰川、绝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错在一起,环境十分恶劣。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堪称“地球上最后的秘境”,是地质工作少有的空白区之一。

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长江三峡、怒江大峡谷、澜沧江梅里大峡谷、太鲁阁大峡谷、黄河晋陕大峡谷、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太行山大峡谷、天山库车大峡谷。

第二个提示:好多的大峡谷不是所有人都能涉足到的,那么己衣大裂谷,为我们平民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愿望的好载体。

4)自古华山一条路,到己衣还好,好几条。不过,不管从哪个方向来,到了武定就只有一条路了,122公里,好的都是柏油路,一路有水城河、大黑山等风景区,过程不会那么难熬。另外一条是水路,沿当年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那是指从四川那边来的,己衣就在江的南岸。

从水路来,那是最惬意不过的,我最羡慕那些“驴友”,说真的,有时候看他们的帖子,心里就痒痒的,如果不是现在工作,也不是现在这把年纪,我想,我一定会“奋不顾身”。

从水路大多数是从四川的攀枝花到元谋,元谋的龙街渡又是一个中转点,有船顺流而下,可直达己衣的新民渡口,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沿江徒步。

这段行程,我缺失,只有借驴友“洛瓣儿”的旅行日记为你填补,洛瓣儿,是个漂亮的美女,能吃这番苦,想必你也能。能结得这样的驴友是男驴们的福气。

1:30正式出发,金沙江沿岸的路覆盖的厚厚的尘土,走起来灰尘滚滚,一路上吃了不少的土。1月份的江边却是温暖如春,虽然大家都是负重15KG以上,但这种旅行方式却让人很放松,沿着金沙江边往前,一路总有不经意的惊喜,路边的小花、江边的芦苇、别有意境的石路,让大家总是情不自禁地大呼小叫。有时候,美就在我们的身前身后,而我们却喜欢伸长了脖子去张望遥远的景致。

走了大概1个半小时眼前突然出现一大片洁白的沙滩,沙滩上,是风吹过留下的痕迹,一浪一浪,细细的宛若波纹。激动的我们把包丢了就奔向沙滩。真想脱了鞋袜,让脚落在沙滩上,和细细的沙子作最亲密的接触。但是还要赶路,就此作罢吧,只有在沙滩上留影来日再细细品味了。在这里我们的驴行队伍派生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就是“吭哧吭哧强驴队”,就是一直埋头走路的队伍,当然我也在其中啦!,第二梯队是“拖家带口菜驴队”,孩子们吵闹着不肯走耽误了不少时间,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父亲和姐姐们还是很强的,父母还真是很辛苦啊。

路上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在一个石崖下休息的时候,突然从崖后伸出几个黑黑的脑袋,1、2、3、4……我的妈呀!是一群羊羊大军,驴友们吓得赶忙给这些个大爷让路,这些大爷走了还不忘记带来滚滚灰尘,这下子还真成了灰太驴了——灰头土脸的驴子。

4:30我们才走到阿柱河,这里有一片漂亮的沙滩,但遗憾的是没有水源地。远远看见山顶上有个小村子,从山下往上走至少也要30分钟,于是领头狗自告奋勇上山探路。不一会,第二梯队都赶到了,领头狗也及时赶回来。在这里临时召开了“我的户外金沙江边第一次代表大会”,领头狗首先将地形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根据当地老乡的说法,再往前5公里有个水源地,驴子们纷纷发表了看法,最后会议决定继续前进到水源地处扎营。

不过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谁能想到10月份大姚发生6.1级地震会对金沙江边上的路有所影响,我们到达落水洞时,路已经毁坏的一塌糊涂,有一小条被水淋湿的小路,侧着身可能勉强能通过,但很难说脚下的石头会不会松动,又或者你会不会滑落江中。第一梯队无功折返,再回合第二梯队的驴子后,临时召开了“我的户外金沙江边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精神是“生命第一”,大家纷纷对此事发表看法,最后会议达成统一共识,主要有三点:1.回到阿柱河扎营。 2.到阿柱河村取水。3.明天一早到有信号的地方给快艇打电话,坐快艇到白马渡口。

驴行队伍于6:30正式到达阿柱河村下的沙滩,结束了我们今天的暴走,暴走持续5个小时,预计共走了20公里左右。

日暮时分,太阳的最后一点余辉将远处的大山染成了金黄色,江面平静、内敛。我们扎营的地方是一个小小的港湾,洁白的沙滩尽头相得益彰的停了一艘小小的木船。当我首当其冲的闯入时,真的惊叹于它的纯净,如果你问要怎么来形容它,我只能想到一个小学写作文常用的词儿——“温暖的港湾”。

其实每次扎营的过程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环境,在这样的沙滩上扎营别有一番风味,开阔的沙滩上,在帐篷前将小气炉点上,还挺浪漫的。因为没有水源,洗漱就成了大问题了,不过旁边就是亲爱的“母亲河”,大家也就没有嫌弃,在河里洗白白了。小猴还发明了地坑洗脚法,就是在沙滩上挖个坑,把袋子套入其中,再倒上烧好的热水,就可以舒舒服服的泡一下脚了,如果你愿意,还可以来放几个鹅卵石来个自助的脚底按摩。

大家的确是累坏了,平时积极的几个人都早早进了帐篷,只有领头狗、小猴和我精力充沛的在沙滩上斗地主。其实这个晚上是我历来户外遇到最美好的晚上,月亮很圆,皎洁的月光洒在沙滩上,突然想起了荷塘月色来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直到11点钟,在夜晚寒冷的逼迫下,我们才各自钻进帐篷,风平浪静的夜晚,真是一晚酣眠。

清晨8:00就有人早起了,但习惯于周末睡到12:00的我真是觉的这还是半夜,对于驴友们的大吼大叫、摇帐篷等叫床方式一概不理会的大睡。直到四处传来了各种方便面的味道——什么上汤排骨、海鲜、香菇鸡肉……肚子才把我叫醒了,醒来先啃个蛋糕再说!

我真鄙视自己,在我睡觉期间,大家已经做了很多事情,打水、做饭、叫快艇。小猴还把我的方便面煮好了,太幸福啦!之后只好捡捡垃圾弥补一下自己的懒惰,其实很多朋友说我们这样驴行污染环境没有素质,其实我们的宗旨就是“除了脚印,不留下任何东西” 。

吃完早点发现沙滩旁的斜坡上出现了一个男人,在斜坡上观察我们几分钟转身又走了,我们还在说这男人怎么这么害羞。过了不一会,人家拿着两根木浆来了,走到小船边熟练地翻身进船,把木浆放好,从船里拿出一个水瓢开始把积水往外舀。原来停在港湾里的船就是他的,害我们以为里面那么多积水可能是条沉船,晚上还觉得有点像条诡异的幽灵船。这个男人告诉我们是到对岸接人,我暗自猜想估计是对岸村里哪家漂亮的姑娘吧!结果很遗憾,接回来的还是一个男的,我浪漫的想象破灭。

11点,快艇到达了岸边,很小的一艘快艇,直到现在我还在纳闷这艘快艇怎么把把这12个人+12个包塞进去的。小快艇很刺激,开船的女人一直尖叫提醒我们不要乱动,遇到大浪很容易翻船,于是我规规矩矩的坐着一动不敢动。今天的天很蓝,映衬着两岸风景很漂亮,小快艇快速的飞驰在金沙江上,一会工夫就来到我们没机会到的古栈道。听了介绍才知道这边其实有好多线路,也可以坐船到小土林,走到里面露营第二天再走出来。

半个小时以后就到了白马渡口,小朋友坐得很不过瘾吵着不想下船,其实我也是。从白马渡口包了面包车到东坡,18公里路程价格是一辆车120元。下车就看见有一个凉粉西施再卖凉粉,立刻上前吃了一碗,好久没吃这东西了,味道还不错!

这次暴走是我的户外组织的比较辛苦的一次行程,在带着三个小朋友的前提下还能走下来,大家对自己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我好像已经对这种接近极限的苦累上瘾了,有时候也不光是为了看风景。喜欢在路上的感觉,穿过风,穿过雨,一切烦恼皆可抛弃。

我赞成洛瓣儿的最后的结论,人一生都在路上,他们从龙街渡到白马渡,充其量30多公里,而人生的路很长,我和她一样,喜欢在路上的感觉,穿过风,穿过雨,即使一切烦恼皆无法抛弃。在路上,原本就是一种过程的享受,是洗礼。

5)驴友们再往下就到热水塘。真亏了“热水塘”,要不是“热水塘”生在那么边远,早就火了。你想想看,驴友们称它什么,叫“永远没有冬天的乐土”。

己衣的热水塘,我不敢预估它的未来,怒江的热水塘就因为年复一年的坚持,成了中国四大“裸泳圣地”,其它三大“裸泳圣地”你知道吗?

第一圣地是河南卢氏汤河。在清光绪十九年(1903年)的《卢氏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汤池,在熊耳山足,夏可熏鸡,冬可沐疡……”。现如今还保持着裸泳的风习。历史学家单渊慕到汤河考察后曾赋诗一首:“夜宿汤河青山下,一夜涛声来入耳,对岸数十裸浴女,微雨清晨洗文化”。

第二圣地是贵州凯里剑河温泉,剑河氡硫温泉,系纯天然地热水,日涌水量1800吨,水池水温常年保持在40℃—50℃之间,露头水温或温泉孔孔口达48℃至50℃ 。该温泉有“饱浴之忽饥,醉浴之忽醒,郁浴之忽舒,昏浴之日月开朗,劳浴之营卫安和”之功效,自古享有“苗乡圣水”的美誉。在温泉的周围有不少苗族村寨,温泉分布又广。这里的苗胞有裸浴的民风,每逢苗族节日,许多苗族妇女就到温泉来沐浴。

第三圣地重庆巴南东泉。“东温泉共有大小泉眼48处。相传古时,鲁班的弟子曾在此采木建造木井。钟子期、俞伯牙曾在泉边相会,弹奏高山流水。景区内明代以来的古刹庙宇也多有留存。”东温泉关津峡口下游处的一处泉眼,则被当地人及邻县和贵州的乡民奉为“神水”。不论春夏秋冬,男女皆在此入浴,民风淳厚,毫无拘泥羞涩之态,这就形成了著名的东泉裸浴场。

如果己衣热水塘能成为第五圣地……

其实己衣的热水塘也有“澡堂会”,和怒江登梗傈僳族的“澡堂会”如出一辙,大概也有好几百年历史了。怒江的傈僳族人每年大年初二至初四,周围数十里的傈僳族人就会背着行李,挑着鸡鸭鱼肉,从各个村寨来到怒江边,搭起帐篷,唱歌跳舞,喝酒吃肉,男男女女赤身裸体在温泉沐浴,洗却一年的辛劳和疲惫。

我去时,早已过了时节,留下乱石下的一堆碳屑和想象。只可惜这种被欧洲人视为至高无上的“天体浴”,却在傈僳族同胞这里早就延续了几百年了。怪的是人们偷窥的欲望,玷污了这一圣洁的民俗,面对一双双虎狼一般的目光,谁还敢把自己暴露无遗,也许这种民俗要不了多久就要成为绝唱了。

己衣多傈僳族,己衣的“澡堂会”是属于当地傈僳族人的,但是否保持男女裸浴的习惯我不知道,我当然想去看看。

到乡政府,有人告诉我们,从从这里出发到热水塘,有两条路线可选择,一条路线是先乘车到新民码头再坐船到热水塘;第二天路线是直接开车到热水塘。这条路况实在不敢推荐,雨季的话,根本就行不通了。

我们选择了开车,这条路果不其然,就是连我坐的6缸帕杰罗一路上就像学步的孩子也摇摇晃晃,

后面跟来的一辆车就没有那么幸运,快到江边码头了,汽车竟然陷入了“堆灰路”中,你猜不到路上的堆灰有多厚,至少有一两扎,差不多二三十公分厚,一个轮子有多大,要是轿车的话,差不多埋了一半。堆灰松软,容易打滑,打滑还不怕,加力就是,但最怕的是加力过了,车就会翻下沟里。

这季节江风较大,顺着江岸,尘沙扫在挡风玻璃上,唰唰作响,而车后卷起的一条“灰龙”,后面的车根本不敢跟进。

再往前走,终于到了路的尽头热水塘村也就到了。

热水塘是过去土司的地盘,土司为了到热水塘洗澡,还专门修了一条土司专用道,从万德一直到热水塘,不可谓穷奢极欲。热水塘,人们称“小江南”,大年初二来,依旧温暖如夏。有人说是“苍天在这里不仅给了金沙江劈山开路,气若长虹的勇气,也给了沿江山寨得天独厚的恩赐。”的确如此,热水塘村有两股水,一股水来自观音菩萨的温泉水,为山寨百姓治病。一股水是源源不断的清泉水,浇灌着满目翠绿的庄稼。

眼下,包谷杆上正结着包谷,向日葵花开得正艳,酸角树、芭蕉树绿意正浓,攀枝花正等待吐芽,各种瓜果举手可摘,好一个活生生的版纳再现。

初二,也正是热水塘村的“澡堂会”。人们从江南江北汇聚过来,在栽种满蔬菜、瓜果的田地里穿行,不一会就自觉地形成上下两股长长的人流。方圆不到一两里的地方,就有四个热水塘。每个热水塘都是洗澡的和围观的人。想必还像从前,成千上万的人共浴山野温泉,喝酒对歌,通宵达旦。但我有些失望,才看这里男女的穿着,已有八九分不信。尤其小伙子、姑娘们,都穿戴入时,小伙子穿的是一色牛仔裤、T恤,姑娘们穿的是花花绿绿的长短裙子。

他们早被现代风淘洗得没有传统,他们来,原本是主角的却变成了“围观群众”。

我们还看到,有人选择了在沟边简易棚里泡温泉,一边背依山体,一边旧的铁皮遮挡,生怕走漏了春光。我倒觉得,这反而破坏了这里的洁净与和谐。

沿路还有卖凉粉和其它小吃的,也有日常用品。

可我走着走着就没有心思了,且觉得莫名其妙的悲观,我在想,这场景并不比当年人少,但那种“男女混杂,口歌脚舞,人民之一年俱乐斯会也”恐怕再也不可能了。

一种少了原汁原味的澡堂会,还不如在家里洗个淋浴,正在这时,一个当地的小伙子凑过话来,如果裸浴要在稍晚一点……

6)等不得“晚一点”,热水塘顺江而下,10来公里就新民渡,新民渡反复在我嘴里叨念多次了,罗乡长是己衣人,在己衣又当了多年的副乡长,不可能对己衣不熟,甚至每到个旮旯。他说,新民该去走走,新民和白马口似是而非,他这么说,新民肯定比白马口还经看耐看。

新民渡口码头仅就一个水泥平台,临江一侧有石砌阶梯,就这简单码头,竟然担起了迎接川滇两省过往旅客的重任。

码头上不很繁忙,可说平静。江的那边就是四川,看得见的那个村子叫船房;有意思的是己衣这边则有个叫长亭的村子,真叫彼此呼应。忽然,一首古曲自远而近: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稍事片刻,回过神来,还是觉得这个季节来合适,这时候来恰是旱季,金沙江水位不高,江中还露出了一块百亩见方的沙洲,像鲸调皮地将背和鳍都露出水面,背是沙洲,鳍是野草,当地人把它称为湟坝。沙洲上有候鸟,不时翔飞,不时停歇,不时戏水。沙洲上还有奇石可寻。只是时间太晚了,不得不放弃登洲,留下点遗憾,

不用想去,江边的河床上肯定是堆满的石头,在江边拣石头要么拣出笑容来,要么拣出一肚子的气。有人说,拣石者有着鲜明的投入和陶醉,至少我不一样,我历来的态度都是可遇不可求。

没有拣到我想要的,也许我想要的也是别人所期待的,或许还在遥远的来路上,要看有没有缘分。这里的傣泐人家和石头倒是特别有缘,他们崇拜石神,就连给孩子取名,也与石头离不开,男的多叫艾石头,女的多称衣石头。傣泐人家里,家家有手磨,寨寨有水磨,几家人还有一盘腰磨,都是就地取材取江边的石头打磨出来的。此外还有石碾、石碓、石榨、石缸、石盆等。他们生时住土掌房,用的是石瓦;死了土葬,用的是石棺。

傣泐人家生来与石相伴,与水为邻,他们认为石头是家中的灵物,信赖它,祈祷它,希望能得到保护或免去自己的灾难。

7)武定的山河大气磅礴,己衣的山河更甚。境内占了全县海拔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最高点在大黑山白龙会主峰,海拔为2956米,最低点在金沙江边的大沙地,海拔最有862米, 2094米的强烈落差,给人的难道不是一种震憾?有人说,到己衣最有看头的就是大裂谷了。那当然,大裂谷才是己衣的真正“脸书”。

过去,可是养在深闺,偶尔提起大裂谷,反而觉得是一种畏惧,是一种无奈,会招致心情不爽,那种年代,它就是一条阻碍人们往来的鸿沟。

这些年,人们的日子好过了,才有闲心外出,户外运动和驴友都是新鲜名词。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驴友,才让己衣大裂谷名声在外。

我很不赞成有人把己衣大裂谷叫做“地球脸上美丽的疤痕”,更觉得恶心的是有人更雷,把东非大裂谷叫做“地球肚皮上划出的最大最美丽的伤疤”,既然是伤疤,何来美丽,只有伤痛。

又有人形容,己衣大裂谷是令“女人裙子抖动的地方”,这倒是有些贴切,过这大裂谷,女人你不抖才怪,抖的又何止是裙子。

我们八点钟左右从乡政府出发,天气晴朗,远山近峦,高天低云,有的山腰上还有雾气,像玉带缠绕。流水就在脚下,汩汩宗宗,像是迎接。村舍俨然,轻烟缕缕,悠然升腾,鸡犬相安,互不喧啼,路,宁静平坦,不再是过去的荒草野路,凸凹不平。

看裂谷,本来是从谷底往上,就哪怕是科罗拉多大峡谷你也可以选择骑骡子或骑马去谷底闯荡一番。在谷底,你就会发现这里是另一片天地。在“地狱”深处,也未必就要忍受无间的痛苦。你体验的不过是当年西部牛仔驰骋荒原的生活。只有去看己衣大裂谷是个例外,一只都是侧目或俯瞰,这觉得人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人怎么能高高在上呢。

当然,这些还怪不得我们,己衣大裂谷只还是驴友们的天堂,从谷底看,还要等开发后,我只愿,不要等到猴年马月。

突然,自高而下向金沙江方向缓缓走低大地上划出一道口子,向口子的左边看,那是用雄、奇、险、秀也难以形容的崖壁奇观。悬挂在绝壁上的栈道,就像在竖起的纸上轻轻的一笔,对面是两个村子,就是我当年经过的本冷等村,另外像孤立在四面悬崖之上的那个村子,就叫云上村,云上村,顾名思义。

据说己衣“裂谷长12公里,最深处达300米,有城里的百层楼房那么高,而最窄处仅6米,可见其险。裂谷中有树,树多时几乎能把裂谷封住,谷底暗无天日,却有一河,一说叫己衣“河,一说叫大梁河。据说裂谷就是此河冲刷大地的战果,但我更相信这是地层断裂的后果。己衣地处地质断裂带,近年来地震频发,地层断裂,暗河崩塌,这才是裂谷形成的原因。谷中绝壁相对,两侧都是水平沉积的砂岩,如一叠被齐崭崭切开的薄片卤豆腐,这大概是最好的证据。称之为“裂谷”,名符其实。

沿着栈道才进入大裂谷,就是一颗迎客树,不是要和黄山的迎客松比谁逊色,而是根本不可比,一棵是松,一棵是栎,但都抱有一样的热情。栎树有些年纪了,虬枝十分苍劲,像一只大手伸过来,要和所有的来者,先握个手,这就少数民族,来者都是客嘛。

幸好上下裂谷的道路已镶过,两边也安上了汉白玉的栏杆,但还是少有大胆者,探出头去,即便下不到一半,就已经觉得被悬挂在半天之中,手脚无靠,人是何等的无助。

非要惊出几身冷汗才会到达“天生桥”,天生桥,贵在天生,我相信也只有天的造化和天的力量。这深壑间,何来那么大的巧合,一巨石轰然横卧两壁,就在万仞之上,化作一座现实的桥。当地人又依山就势,凿壁为路,开出一条横跨裂谷、通往禄劝汤朗的驿道。于是,裂谷两岸的村子不但鸡犬之声相闻,而且跨桥即可手牵,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后来的人在桥的一头摆了一个“仙人座”,来者可在这里喘息、小憩,但万不能随意站在桥头往下看,那才是真正的万丈深渊。此时此刻,往上只见苍天一线,往下依然深不可测,这到底是在天上还是在地狱,谁都茫然难辨。有诗云:

灵猿也闻神鬼泣,

巢中雏燕不敢鸣。

这就就像100多年前,美国作家约翰·缪尔在游历了科罗拉多大峡谷后写道,“不管你走过多少路,看过多少名山大川,你都会觉得大峡谷仿佛只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星球。”

是的,只有站到了这里的人,你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抑或是人类在大自然造物主面前的渺小。站在这里,你会疑心自己到了地狱门口,而冥王正笑着端详下一个猎物。或者你会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尽头,孤单单地把整个世界抛在了身后。它带给你一种难以名状的震慑,所谓人类的历史,时间的流逝,在这道鸿沟面前似乎也只能归于一粒沙尘。

胡思中,晨光悄然地挤进裂谷一边,这才改变了峭壁僵劲的表情,右边的巨岩越看越象是个老者,正凝视着陌生的每一个人,左边的万丈悬崖上轻轻飘下两幅彩绸,那是瀑布。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会感受到物我两忘,人神不分的境界。

从桥头起步,就要经过那条像在纸上划了一笔的栈道,栈道真就是生生从绝壁上抠出来的,如不是今天加上了栏杆,打死我不想再走,当年你没有看到我的那种窘相,四肢并用,匍匐以进,抖抖索索幸得捡回一条命来。

经过这条“鸟道”往上就到本冷等,本冷等,彝语换成汉字就是 “女人抖动裙子”,“本冷等”也就是人们经过这条栈道的真实写照。

站在本冷等,烈日依旧,红土犹存,只是本地人都换作了我们这些人。不管说什么都无法代替亲身的体会,己衣大裂谷是留待每个人自己去发掘的体验。有人说在这里每个人都能与自我面对,或许真是这样的。

一个叫西文的作家真的就是这样:我们人生中那些难捱的时光,那些对疼痛与苦难的隐忍,通常,我们默然地把它放在自身的暗处,一个人来咀嚼着这份滋味。可是裂谷却坚毅从容地面对这道地球上的伤痕,不惮以最大的勇气承认自己的断裂,努力重新开始面对自己的新环境,并且友好地和自然界的树木,花草,流水,白云,蓝天,鸟兽共存。这也是裂谷生命中经历成长蜕变的最好隐喻。

8)西文这样想,那己衣水库又会怎么想?1978年年5月26日,一声巨响,造就己衣乡第一个“人造天池”,人们不在于水库的得失,往往把目光放到了,这是全国以定向爆破筑坝成功的典型,是数一数二的水里工程。但在现在看来就像贴在裂谷上的一块胶布,直到2005年,国家掷下8000多万的重金,才真正体现除了“人造天池”的魅力。

己衣水库的魅力在于狭长,站在高处俯瞰,就像一条飞龙伏在云端,只见头不见尾。下到库下的水边,仰头望,两岸巍巍,尤其右岸,高崖危岩,古木高树,不比鲁布革逊色多少,若得一舟,逐浪其间,定有无限想象。

还有,它和大裂谷,本来就是生命共同体,看一眼冷峻的高崖危岩,再去看一眼清平如镜的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你我的身段,这于公于私都好。

还想说“滇中第一大裂谷”,不妥;再说“美丽的疤痕”,也不妥。己衣大裂谷是通往地球心脏的通道,只有真悟了的人,才会领会我的意思[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