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巫舞,古代發源於民間的一種表演藝。以歌舞為主,表演者多為女性,以人扮神,專供來祭神、娛神用。若說倡優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正統的發源,巫舞則是表演藝術旁系的衍變[1]

巫舞是古代由巫(女)、覡(男)求神降神的祭祀舞蹈,起源於原始時代,今人稱為「巫舞」。

初民對自然界的許多現象不理解,認為冥冥中有神在主宰一切。當人們遇到災難或疑難時,就去求神保佑或詢問神的指示。從事這種祭祀占卜活動的巫、覡,以舞蹈媚神娛神。

《巫舞》是中國傳統舞蹈中的一份寶貴遺產。[2]

目錄

歷史

神權統治的殷商時代,巫是神的代言人,社會地位高,甚至可以左右國王的行動及國家政事。[3]

自春秋戰國以後,由於社會的變革與思想的進步,人們對巫術的迷信程度漸減,《巫舞》由娛神向娛人的方向轉化發展。楚地的巫人,必是姣好美女。

晉朝時候出現了章丹、陳珠等色藝雙全的女巫,她們所跳的《巫舞》,舞蹈與雜技幻術相結合,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融祭祀與審美於一體,這是歷代《巫舞》的共同特點。

祈福去災

祈福去災的《巫舞》,同時也是自娛娛人的民間舞蹈。

千百年來,中國各民族、各地區,流行形式不同、風格各異的《巫舞》:

滿族的《單鼓舞》(即《太平鼓舞》)

南方漢族的《花香鼓舞》

彝族的《羊皮鼓舞》(形如扇,類似《單鼓舞》)

蒙族的薩滿(巫)舞等等。

時至今日,各式《巫舞》原有的宗教迷信色彩大都逐漸淡化,成為自娛、娛人的民間舞或表演性舞蹈藝術了。

參考資料

  1. 徐桂峰. 《藝術大辭海》. 台灣: 辭海出版社. 1991-06-01. 
  2. 中國傳統舞蹈
  3. 中國汨羅網 - 祭祀中的巫和巫舞- 巫祭- 端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