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巨魁杜鵑

中文名稱:巨魁杜鵑

界:植物界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巨魁杜鵑(學名:Rhododendron grandeWight):常綠喬木。生於海拔1600-2900米的山地混交林中。產中國西藏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和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該物種是多種雜交品種的母本,有人工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目錄

信息

種中文名:巨魁杜鵑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grande Wight

國內分布:產我國西藏南部。生於海拔1600—2 900米的山地混交林中。

國外分布:尼泊爾,錫金、不丹和印度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不丹。

海 拔:1600-2900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calcut.journ.nat.hist. 8: . 1847]

中國植物志:57(2):044

亞組中文名:大葉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Grandia 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亞屬中文名:常綠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 高8—10米:小枝粗壯,直徑約8毫米。葉革質,常數枚集生於小枝頂 端, 長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14—30厘米,寬8--13厘米,先端鈍尖或漸尖,具硬 小尖頭,基部漸狹呈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全緣,干後微反卷,上面深綠色,具光澤,微有 皺紋,無毛,中脈和側脈凹入,側脈20—24對,下面被薄層銀白色粘結狀毛被, 中脈和 側脈極凸起; 葉柄長3.5—5厘米,圓柱形,上面具縱溝,疏被白色細毛。頂生寬大的傘 房花序,圓球狀,有花20—25朵,總軸長4—5厘米;花梗長2—3厘米.密被腺體,有 時混生絨毛;花萼小, 長1—2毫米,具8個波狀齒裂,被腺體:花冠為一面臌的斜鍾狀,長5—7厘米,花蕾淺薔薇色,後為白色或乳白色,基部有紫色蜜腺囊,裂片8,近 於圓形,長1.5厘米,寬2—2.2厘米,頂端深缺;雄蕊16,不等長,長3.5—5厘米,花絲白色,基部被短柔毛,有時無毛,花葯橢圓形,暗棕色,長3毫米;子房圓柱形,長約 9毫米,密被腺體和淡棕色絨毛,16室,花柱粗壯,長3.8厘米,無毛,基部具少數腺 體,柱頭大,盤狀,有裂。蒴果長圓柱形,長4.5厘米,直徑1.4厘米,表面粗糙。 花 期5月,果期8--9月。[1]

產地分布

產我國西藏南部。生於海拔1600—2 900米的山地混交林中。尼泊爾,錫金.不丹和印度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不丹。

本種提示

本種葉革質,長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基部楔形,下面被薄層緊密的銀白色粘結狀毛被;花梗和於房密被腺體和絨毛,易與相近種區別。[2]

杜鵑花屬介紹

杜鵑花屬,灌木或喬木,有時矮小成墊狀,地坐或附生;植株無毛或被各式毛被或被鱗片。葉常綠或落葉、半落葉,互生,全緣,稀有不明顯的小齒。花芽被多數形態大小有變異的芽鱗。

形態特徵灌木或喬木,有時矮小成墊狀,地坐或附生;植株無毛或被各式毛被或被鱗片。葉 常綠或落葉、半落葉,互生,全緣,稀有不明顯的小齒。花芽被多數形態大小有變異的芽鱗。花:顯著,形小至大,通常排列成傘形總、狀或短總狀花序,稀單花,通常頂生,少有腋生;花萼5(--6--8)裂或環狀尤明顯裂片,宿存;花冠漏斗狀、鍾狀、管狀或高腳碟狀,整齊或略兩則對稱,5(--6--8)裂,裂片在芽內覆瓦狀;雄蕊5—10,通常 10,稀15--20(--27),着生花冠基部,花葯無附屬物,頂孔開裂或為略微偏斜的孔裂;花盤多少增厚而顯著,5—10(--14)裂;子房通常5室,少有6--20室,花柱細長勁直或粗短而彎弓狀,宿存。蒴果自頂部向下室間開裂,果瓣木質,少有質薄者開裂後果瓣多少扭曲。種子多數,細小,紡錘形,具膜質薄翅,或種子兩端有明顯或不明顯的鰭狀翅,或無翅但兩端具狹長或尾狀附屬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