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嵩嶼碼頭(英文:SongyuWharf,閩南語:成嶼),位於廈門海滄半島,這個曾是島嶼的地方,在歷史上隸屬于海澄縣。如今成了一個與廈門島相對的岬角,早已尋不見島的形態。早時人們為了過海到廈門而建了一個碼頭即嵩嶼碼頭,而百年前漳廈鐵路的車站就建在這個碼頭的邊上。據說幾年前在這裡還出土了一塊鐫刻着「漳廈鐵路」的石匾。[1]

中文名稱: 嵩嶼碼頭

外文名稱: Songyu Wharf

目錄

相關歷史

名字由來

據說嵩嶼地名由來與南宋一位皇帝有關:1276年,元兵從浙江南下,進軍福建,勢如破竹。南宋小朝廷土崩瓦解,丞相陸秀夫、大將張世傑護衛年僅11歲的小皇帝趙昰南逃廣東,途經廈門,其弟弟、八歲的趙昺也逃到廈門。傳說,兄弟倆準備從鼓浪嶼渡海到嵩嶼轉往廣東,不料剛上船不久,海面就波濤洶湧,小船顛簸不定,隨時都有傾覆大海的危險。趙昰在慌亂中抽出身上的腰帶猛擊海水,頓時,海面風平浪靜,小船安渡至嵩嶼。

到達嵩嶼是日恰好也是小皇帝的生日,雖然落魄至此,但皇帝生日禮數還是不能少的,群臣恭恭敬敬的「嵩呼」萬歲。皇帝大為感動,便將該地命名為「嵩嶼」。

記嵩嶼戰鬥

大家只知道金門的慘敗,但作為整個金廈戰役之前的各種徵兆並沒有引起重視,戰役中一些戰鬥的重大失利卻被整個戰役的勝利所掩蓋,沒有重視登陸作戰,最終導致金門空前絕後的慘敗。而其中關係最密切的就是金廈戰役中的嵩嶼和鼓浪嶼戰鬥。

國軍以55軍29師87團(團長梁廷琛)守備,並有艦炮從側後擔任火力支援,作為廈門西面的橋頭堡,敵人設防重點是半島與陸地連接的瓶頸部,該處是兩丘陵之間的一個凹部,通漳州、角尾的公路從此經過,敵人依託京口岩山西北部的丘陵,修築鋼筋混凝土堡與土木地堡,構成圍寨式預設築壘陣地,並跨瓶頸部東西掘壕以切斷與陸地聯繫,又將築壘丘陵北坡削成陡壁,壁前以深壕和鐵絲網、鹿柴等加以掩護,是廈門島外圍防禦的最後一個要點,是國軍側翼和海上通道安全的重要屏障,我軍強攻鼓浪嶼必須首殲該敵,占領後才能建立出發陣地。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因此,敵人在戰鬥中頑強防守反覆爭奪!    因為嵩嶼戰鬥是我軍奪取廈門島外圍對大陸連接的敵陣地的最後一個戰鬥,也是著名的"濟南第二團"所在部隊31軍91師參加漳廈戰役的第一個戰鬥。91師從上海南下後首戰必勝,師長高銳極其重視。

雖然最後嵩嶼戰鬥結束了,但第91師以傷亡多名骨幹指揮員和千餘人的代價攻占了敵人外圍一個橋頭堡,敵人從容主動撤退,高銳認為是一次"得不償失的擊潰戰"。

地理交通

嵩嶼位於廈門島西岸,是九龍江入海口北岸的一個小半島,東西長約4千米,南北寬約2千米,京口岩橫亘其上,形成起伏丘陵,半島南臨九龍江,北、東兩面瀕臨廈門港西海灣,北與蔡尖尾山之石岩峰相距約5千米,遙遙相對;東隔海峽與鼓浪嶼呼應,環境優美,惠風和暢。

同時嵩嶼碼頭還是廈嵩航線在歷史上的「水陸聯運」站。海滄大橋開通前,漳州總站的公交車要開到嵩嶼,到島內的乘客幾乎都要乘船,那時候車票船票相連,因而稱為「水陸聯運」。如今,廈門輪渡公司已開通嵩嶼客運碼頭至鼓浪嶼內厝澳碼頭和廈門島內第一碼頭的海上公交路線。當然,如果錯過輪渡公司的班船的話,你也可以在旁邊的嵩嶼碼頭搭乘私人運營的渡船。

視頻

廈門嵩嶼碼頭驚現成群白海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