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25日) |
崔浩 (381年-450年),字伯淵,小名桃簡,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武城縣)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協助北魏統一北方,並因篤信道教,主張崇道廢佛。 崔家幾代人都長於書法,道武帝見崔浩的字寫得好,叫他經常隨侍左右。[1]
崔浩 | |
---|---|
出生 |
381年 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武城縣) |
逝世 | 450年(68-69歲) |
國籍 | 中國衛朝 |
職業 | 書法家 |
知名於 | 崔浩在編修北魏《國史》時,過於秉筆直書,歷史上著名的「國史之獄」。 |
知名作品 | 《國史》 |
崔浩為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孫,北魏司空崔宏長子,其母盧氏為西晉末文學家盧諶的孫女,因此和范陽高門盧玄是表兄弟;崔浩本人及其弟崔恬之妻,皆為太原高門郭逸之女,故其族連姻皆為高門士族。
崔浩長相如美貌婦人,自比張良,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位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之一,對協助北魏統一北方做出了巨大貢獻。崔浩屢次力排眾議,根據星象和人事判斷時機,使太武帝得以陸續擊滅胡夏、滅北涼並出擊柔然,這些軍事行動使北魏得以解除來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脅。尤其是北涼的滅亡,更促使北魏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商道。[2]
目錄
國史之獄
崔浩在編修北魏《國史》時,過於秉筆直書,未能美化北魏鮮卑皇室早期屈辱的歷史,而且還刻成石碑,豎立在平城的大馬路上。加上崔浩政敵的構陷,稱其所撰寫之《國史》,雖名為《國史》,但實際是漢人對鮮卑人的污衊,認為鮮卑人不配做漢人的皇帝。[3] 北魏太武帝下令逮捕漢人重臣崔浩,隨即將其處死,並且夷滅九族,並牽連范陽盧氏、河東柳氏以及太原郭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國史之獄」。 崔浩死後,太武帝拓跋燾在北巡陰山時流露出後悔誅殺崔浩之意。可能是因為這次滅族不徹底,范陽盧氏、河東柳氏、太原郭氏等這些趙魏大族皆有漏網之魚,不久以後都復興了各自的家族,但是這些趙魏大族在當時所遭受的打擊也是相當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