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寨鎮
歷史沿革
1945年以前,崔寨鎮(未置)歸屬歷城縣青、馬兩區管轄。
1945年9月,劃為濟陽縣轄區,並建立青寧區委。機關駐現崔寨鎮史家塢村。
1957年2月設崔寨鄉黨委,機關駐崔寨村。
1959年1月,建立崔寨公社,設黨委,隸屬臨邑縣委,
1961年10月,隸屬濟陽縣委。機關駐崔寨村。
1968年6月,崔寨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機關駐地未變。
1981年1月,撤銷革委會,建立管理委員會,機關駐地未變。
1984年3月機構改革,撤銷人民公社體制,建立崔寨鄉人民政府,機關駐地未變。
2000年,全鄉轄31個行政村,50個自然村。
2001年3月崔寨撤鄉,與青寧鎮合併為崔寨鎮,下設崔寨、青寧兩管區。全鎮轄69個行政村,90個自然村。
經濟建設
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5億元,出口創匯290萬美元,財政收入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97元。
實幹闖出新天地
隨着濟南市新一輪城建規劃的出台,「北跨」漸成濟陽發展的東風。作為最靠近市區的崔寨鎮,該如何面對?崔寨鎮黨委敏銳地感到,新的發展機遇已經到來。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崔寨人牢牢抓住機遇不放,憑着一股「拓荒牛」的精神,闖出了經濟振興的一片新天地。
大手筆繪就新藍圖:規劃適度超前,基礎設施領先。在城鎮建設上,該鎮重視規劃工作,在去年擬定的城鎮概念性規劃和框架路建設的基礎上,為進一步順應形勢的發展,今年這個鎮又拿出12萬元,從制訂有利於長遠發展的控制性規劃和詳細規劃入手,聘請濟南測繪研究院有關技術員測繪出全鎮現狀布局,邀請省魯建城市規劃設計院對三環兩側及三環以南的範圍進行了規劃,確保了規劃科學合理,操作性強,項目落地有的放矢。
為了實現與市區的積極「對接」,該鎮首先在城鎮建設上主動出擊,在概念性規劃拿出來之後,加快了城鎮開發建設的步伐。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新規劃了總長度42公里的10條鎮級框架路,拉起崔寨片區大開發的宏偉框架,小城鎮建設呈現成方連片的合理開發布局。
大項目築就增長極:看重招商引資,引來源頭活水。今年以來,崔寨鎮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全力營造招商引資的濃厚氛圍和親商、安商、富商的軟硬環境,堅持「一站式」、「代理制」服務制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對重大投資項目,組建招商引資專門班子,實行全過程服務、無縫隙服務,使客商切實感受到「投資崔寨,成功更快」。
今年1—10月份,該鎮共引進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項目10個,實際利用資金3.6億多元。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88億元,銷售收入8.82億元,利稅1.16億元。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各項經濟指標。
煤礦片區企業採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對煤炭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即在產煤的同時,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發電、制磚,打造煤炭產業鏈條;把流出的污水處理成農業和工業用水,實現水的循環利用,進而形成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於一體的無污染、花園式旅遊型企業。資6300萬元的泰山中大機械、投資6500萬元的濟南良達綠源、投資7300萬元的液壓機械製造等項目,是與煤礦配套的附屬企業,目前正在緊張建設,明年即將建成投產。預計到2006年底,整個煤礦片區的總投資將突破10億元,年銷售收入可達8億元,年利稅3億元,可安置勞動力4000人以上。煤礦的開發建設,將成為崔寨鎮最大的經濟增長極。
投資5000萬元的山東瑞華裝飾工程、投資1000萬美元的大自然醋酸纖維等項目今年落戶青寧工業園,使這個濟北開發區南區的「個頭」越長越大。與此同時,山東綠康公司、濟南通亞聯信公司、濟南第三糧庫濟陽分庫、濟南長河旅遊用品有限公司、濟南星光機械有限公司等原有項目今年紛紛增資擴模,欲將崔寨作為企業的「根據地」。崔寨鎮南部煤礦片區、北部輕工業區、中部商貿物流區的雛形已經顯現。
讓崔寨鎮領導應接不暇的是,很多外地客商看到了崔寨的發展後勁,紛紛到崔寨鎮聯繫投資合作事宜。今年以來,在談項目達到了16個,其中工業項目4個,物流項目3個,開發項目7個,服務項目2個,預計總投資93900萬元。
最近剛剛落戶的濟南市職業技術學院,看中了崔寨的人氣,一下子在崔寨鎮征地1000畝,要建設可容納15000名學生的高等院校,該校不僅是濟陽縣第一所高等院校,而且也將是規模最大的學校。
大氣魄激發新活力:服務重點項目,打造時尚崔寨。青銀線濟南繞城高速公路北段(含黃河三橋)建設項目是國家級項目,在崔寨鎮境內戰線長7.6公里。投資10億多元的黃河三橋,是亞洲最大的單塔斜拉公路特大橋,建成後將成為濟南北部的標誌性建築。220國道是我縣境內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是我縣的經濟中樞,在崔寨境內近14公里,是崔寨鎮的南北交通大動脈。煤礦是我縣第一座礦井,是一座現代化的資源型企業,對今後我縣經濟發展的拉動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邢渡乾渠是黃河上的大型水利工程,擔負着向濟陽、商河兩縣輸送農業用水的艱巨任務,去年開工的渠首改道工程,是我縣境內農業工程項目中的大手筆,防滲渠的建成將使大面積農田實現自流灌溉……一個個振奮人心的大項目大工程紛紛落戶崔寨,讓崔寨人看到了發展的後勁,看到了濟陽的希望,當然,接下來就是需要崔寨鎮現在的幹部群眾更多的付出。為了這些重點項目的建設,崔寨人尤其是鎮上的機關幹部,流過血汗、流過淚水,有時一個星期不能回家一次,有時一個晝夜不能合一下眼。崔寨鎮黨委書記任道勝曾經感慨:我們今天就是在這裡種樹,後人乘涼時未必記得我們,但幾年後十幾年後,我們再來到崔寨,看到自己曾經奮鬥的地方的變化,我們會欣慰的,會自豪的!
按說,項目自有施工隊來干,崔寨鎮黨委政府在他們遇到麻煩的時候出面協調一下就是了。但崔寨鎮卻把對這些重點項目的協調服務看作自己份內的是,放到了服務全縣建設的高度去做,鎮領導給予高度重視。黃河三橋及北三環工程在該鎮境內占地2223畝,涉及到史塢、蔡馬、鄧官、孫大、崔寨、前街6個村。為了讓惠及全縣全市的民心工程得以順利施工,他們成立了專門的指揮部,黨委書記親自上陣,帶領機關幹部和村幹部,挨家挨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真正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高速公路項目近2萬株樹株的清理、44529平方米的大棚拆遷、25戶居民10000餘平方米的房屋拆遷工作,220國道拓寬項目80多戶房屋拆遷和40多處的大棚等臨時性建築的拆遷工作,邢渡乾渠渠首改道工程上千畝廢棄地和新占耕地的置換,極大的工作量讓鎮機關幹部付出了太多的汗水,「五一」長假,崔寨鎮的幹部竟整整加了7天的班。當他們將3000多萬元的補償款全部發放到戶的時候,他們才知道自己已經練就了面對農村複雜形勢的真本領,大家都為自己的工作感到欣慰,每一項艱巨任務完成後,他們的臉上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辛勤的汗水換來了工程的如期建設和順利施工,崔寨鎮的協調服務工作也得到了省市縣項目辦領導的高度評價。當前,我縣境內的工程段是北三環全線中進展最快的,03合同段和B合同段橋樁澆築已完成大半。吉林交建、中鐵十四局施工隊及當地6個有關村莊,在每個季度工作中均被評為先進單位。崔寨鎮的協調服務工作為施工隊提供了安全、舒適的施工環境,工程進展十分迅速。
濃墨重彩繪新圖
作為國家級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崔寨鎮黨委認識到,讓先進文化在農村紮根,關鍵是以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抓手,突出農村特點,突出時代特色,用先進文化改造鄉村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引導群眾文化。兩年來,鎮黨委把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擺上重要位置,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連片創建,整體推進,不斷充實建設內容,創新活動載體,使全鎮的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躍上新台階。
美生活環境,擦亮文明窗口。化崔寨鎮是連續三年的濟南市文明單位,還是省級平安建設先進單位、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眾多的光環使崔寨鎮精神文明建設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起點上。怎樣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鎮黨委把點子打在了環境建設上,提出了「傳承先進文化,營造現代風格,彰顯區域特色,建設最佳人居」的新思路。2004年,全鎮以「文明一條街」為載體,掀起了環境建設新高潮。去年和今年的村村通公路工作也是崔寨鎮的一個看點。兩年建成了80多公里的村級公路。尤其是原來一些較富裕的村,村級路已開始老化,今年,這些村又興起了水泥路,今年9個村完成了9.6公里長的水泥大街,幾十噸的載重車都不怕了。同時,前街、崔寨、太平、解營、鄭家5個村正在進行村莊規劃。結合今冬這次全縣宅基地清理清查工作,崔寨鎮各村的村莊規劃工作將全面鋪開。鎮級框架路中的經二路長10公里,是崔寨鎮境內220線以外又一條南北交通動脈,也是崔寨鎮的一個看點。該鎮一開始就把眼光放得很遠,建設紅線留到了70米,兩側各完成了50米的速生林綠化帶,為將道路建成高標準文明路打好了基礎。邢渡乾渠兩側的萬畝豐產林,是崔寨鎮的又一看點,這裡曾是濟南的北部沙源,曾是寸草不生的沙丘,短短几年的時間,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戰天鬥地,在這裡營造了蔥蔥鬱郁的豐產林,使這裡成了濟南北部的一處「天然氧吧」。即將開工的崔寨住宅小區,首期工程68棟樓房,可容納1500戶,環境優美的崔寨鎮將成為我縣開發區之後又一個高水平居住區。為提升鎮村環境水準,鎮黨委按照「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的標準,深入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活動。兩年來,全鎮已投入700多萬元,完善駐地排水渠道、硬化綠化道路、安裝路燈、幫助村里完善「文明一條街」建設,使鎮容村貌煥然一新。走在崔寨鎮的馬路邊,勞動在田間地頭或施工現場,人們普遍感到,崔寨鎮變化太大了,太快了,崔寨變綠了,變美了,變亮了。
夯實文化陣地,搭建文明平台。建設文化強鎮,實現口袋腦袋一起富,是崔寨鎮的一條寶貴經驗。在文明村鎮建設過程中,鎮黨委提出了「四位一體」的新思路,以「兩室一場一校」為重點,兩年來投資50多萬元,大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很多村建起了圖書室、遠程教育教室、健身廣場和農民科技夜校,目前,全鎮共有文化活動室18個,文體活動場所22處。青寧村辦公室經常將大彩電搬到大街上,播放科技電影、農村文化小戲,人們紛紛從家裡跑出來看「公家的電視」,大家覺得有趣且有益。鎮村幹部在宣傳黨的富民政策、法律知識、科技文化的同時,文明新風也吹進了家家戶戶。讓群眾教育有課堂、交流有地方、活動有去處、娛樂有場所,已成為崔寨鎮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成為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截止目前,全鎮已有65個村建立了遠程教育教室,很多村的電腦實現了寬帶上網,義和村張富林已經在網上銷售瓜菜好幾年了,真的成了「種啥先試驗,網上找婆家」。
激活創建主體,提升文明素質。群眾是精神文明創建的主體,只有深入群眾、融入百姓,精神文明建設才能有足夠的發展後勁、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鎮黨委把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作為民心工程來抓,讓群眾唱主角,當主力,做主人,使群眾在活動中實現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改造、自我發展。全鎮廣泛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孫大村、前街村等先進村採取年終總評、動態管理的方法,年終由村幹部公布文明戶名單,還發獎品,照相留檔案。評星活動激發了廣大農民學習先進、爭做先進的巨大熱情,不少村出現了「小孩門前數星星,婦女串門議星星,田間地頭談星星,男女老少爭星星」的創建熱潮。去年,全鎮新增「十星級文明戶」200多戶。同時,鎮黨委從群眾需要出發,大力實施現代農民教育工程,積極開展好村民、好媳婦、好家庭、好能手等「四好」評比活動,湧現出了孫修樞等模範家庭、解方軍等種菜能手等一大批先進典型,柳編能手張德蘭、養豬能手牛傳龍的先進事跡還上了中央電視台。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切實滿足了群眾求知、求樂、求富的願望,改善了村風民風。現在,全鎮家庭鄰里鬧糾紛的少了,團結和睦、互幫互助的多了;打牌的少了,學習實用技術的多了;閒遊亂串的少了,上市打工的多了。
執政為民譜新篇
群眾辦不了的事,他們千方百計去辦,讓群眾的掌聲響起來。兩年來,崔寨鎮黨委堅持以人為本的公共投入取向,對群眾關注的、自身力量難以解決的大事進行了認真梳理,納入到全鎮工作的重大議事日程,掀起了為群眾辦大事、辦實事的熱潮。2004年,全鎮鎮村兩級投入100多萬元,在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有線電視這「三通」工程上為群眾提供了熱心幫助,截止目前,65個村通了公路、38個村通了自來水、54個村通了有線電視,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引導幫助鄭家村率先建起了村集體祠堂,今後村里不再規劃墓地,節省了寶貴的土地資源。明年,村集體祠堂將在十幾個村建起來。投資120多萬元用於學校硬件建設,為鎮中學、中心小學等修建了操場、實驗樓等。為敬老院擴建了20多間辦公室和宿舍,讓老人有了規範的娛樂場所。投資翻修了崔寨村大街,遷移了農貿市場。在一個個「民心工程」的竣工儀式上,在群眾得到實惠的一個個瞬間,群眾發自內心的熱烈掌聲一次次在崔寨鎮的各個角落響起。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群眾用自己的掌聲為崔寨鎮黨政班子執政為民的實績作了最高的評價。
群眾增加收入的事,他們全神貫注去辦,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崔寨鎮黨委書記任道勝講:「讓群眾富起來的能力,是基層黨委最大的執政能力」。針對全鎮實際情況,鎮黨委扎紮實實地開展了以群眾致富為目標的「錢袋工程」。一是讓土地收益增上來。崔寨鎮地少人多,土裡刨食的老辦法,滿足不了農民增收的需要。為此,鎮黨委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大做文章,讓農民在「基地加市場」的規模經營模式中牽住了增收的牛鼻子。現在,前街、蔡馬等村的蔬菜大棚已經很有名氣,該鎮生產的大棚西芹、西紅柿已經占到了濟南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七里堡市場的「半壁江山」。牛家村的養豬、谷廟村的柳編、鄭家村的板條加工都已遠近聞名,全鎮蔬菜大棚超過了10000個,養殖專業戶達到360多戶,個體工商戶超過800戶。二是讓農民負擔減下來。鎮黨委以農村稅費改革為契機,在全部減免農業稅的基礎上,認真做好糧食直補和良種推廣工作。有的村免掉了農民全部種地費用,代為群眾交納了水費。今年,該鎮農民負擔達到全縣最低標準。三是讓富餘勞力轉出來。鎮村建立了農民工檔案,有針對性地幫助農民工提供外出務工信息;組織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實施「農民培訓、政府買單」的政策,鼓勵農民在二、三產業領域賺錢。在南部幾個管區的農村,形成了「婦女在家種菜,男人上市打工」的流行致富模式,使80%的富餘勞力實現了「農」轉「工」。四是把困難群眾帶起來。一方面,鎮黨委高度重視低保工作,採取動態救助、動態管理方針,建立健全低保檔案,實行跟蹤管理,做到了應保盡保。另一方面,結合黨員先進性教育,積極開展「三個一」、「三到家、三促進」主題實踐活動,採取「一幫一」、「多幫一」等形式,對貧困黨員、特困家庭進行結對幫扶。
第二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以來,全鎮機關黨員幹部共下訪聯繫困難群眾130多戶,捐款捐物價值超過萬元,幫助群眾解決問題130個,辦實事好事65件,提供致富信息近200條,幫助發展項目15個,參與黨員達500多人次。70歲的王志純於1995年退休以後,回到老家濟陽鎮閆家村。近年來,身患腦血栓的老王,行動十分不便,家庭經濟困難。鎮黨委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為老王送去了2000元的救助金,為老王解決燃眉之急。張仙村的趙積臣考上了中國石油大學,但家庭貧困,難以支付上學費用,鎮政府送去了500元慰問金,通過宣傳報道為其家庭籌集了2萬餘元的社會捐款,聯繫學校免去了他的學費,並幫助他獲得了國家級獎學金。
在崔寨鎮,還湧現出了派出所長王興軍、敬老院長張清富、優秀教師趙元鋒等一大批先進典型。邱窪村黨支部書記邱學田無私向村民傳授香瓜一年多茬種植技術,解家村共產黨員解方軍免費為村民提供菜苗,黨員幹部為群眾做好事的例子不勝枚舉。
群眾安居樂業的事,他們一心一意去辦,讓群眾的心放下來。在發展實踐中,崔寨鎮黨委深深感到,發展是硬道理,穩定也是硬道理。基層平安建設搞不好,就會影響黨的執政環境,就會阻礙發展進程。為給全鎮人民創造一個安定祥和的生活環境,鎮黨委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實施平安建設工程,全鎮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以專業力量為主力,大力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積極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強化治安防範措施,村村成立了治安巡邏隊,80%以上的村級巡邏隊實行了「治安承包」。今年以來,崔寨鎮矛盾調處中心進村入戶,查民情,解民憂,共調解各類糾紛78件,調處率100%,調處成功率90%以上,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農民安心發展生產,村里村外和諧友善。該鎮還在每個管區辦公室成立了警務聯繫點,每天都有聯防隊員與管區幹部共同值班。這些警務聯繫點成為打擊犯罪、群防聯控的「遙控器」。現在,全鎮社會治安形勢明顯好轉,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普遍增強。
崔寨人傑地靈,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資源優勢、傳統優勢已經讓崔寨成為全縣關注的焦點;這是一塊投資的熱土,百舸爭流,千帆競發;這是一片幸福的家園,到處欣欣向榮,群眾安居樂業。當歷史的車輪即將駛進2006年的時刻,一個更加宏偉的畫卷展現在全鎮人民面前:建設工業強鎮,實現稅收超千萬元,打造濟南北跨「橋頭堡」,爭創全縣經濟第一鎮!奮鬥沒有止境,崔寨鎮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1]
特色產業
該鎮是典型的瓜菜生產專業鎮,生產瓜菜己有18年的歷史,2001年全鎮發展香瓜3000畝,紅提葡萄2000畝,蔬菜大棚11000個,形成了"一瓜"(香瓜)、"一菜"(大棚菜)、"一果"(紅提葡萄)的產業結構格局,綠陽牌香瓜和青寧牌紅提葡萄己成為知名品牌,被省農業廳認定為"山東省無公害農產品"。
「綠陽」牌香瓜
「綠陽」牌香瓜是崔寨鎮農業生產的主導品種和特色產品,以香味濃郁、味美甘甜、耐貯耐運而深受消費者喜愛。「綠陽」牌香瓜已由國家工商局註冊,同時被省、市農業部門認定為「山東省無公害農產品」和「濟南市放心農產品」。
「綠陽」牌香瓜主要有四個品種:一是「伊麗莎白」----果實近圓形,皮光滑,成熟時成呈黃色,單果平均重600-800克,果肉白綠色,含糖度高達18%,品質極佳,清香可口。二是「狀元」----果實橄攬形,皮金黃色,單果重1000-1500克,果肉白色,肉質細嫩,含糖度16-18%,品質上等。三是「明月」----果實近圓形,皮乳白色,果面有白色絨毛,單果重1000-1500克,果肉橙黃色,含糖度16-18%,品質優良。四是「翠蜜」。果實近圓形,皮綠色,有濃密網紋,單果重1500克左右,果肉黃綠色,含糖度18%以上,入口脆嫩,十分香甜。
崔寨鎮香瓜種植面積2002年發展到3000畝,其中冬暖式大棚500個,大拱棚1500個,種植面積呈逐年增長趨勢,已成為濟南市面積最大的香瓜種植基地和山東省三大種植基地之一。
崔寨鎮香瓜生產嚴格按照無公害標準進行種植和管理。鎮政府為此專門配備了無公害化肥、農藥專賣店、殘毒檢驗室及檢測人員,特約省農科院、山東魯青公司的農業專家為常年顧問,高薪聘請壽光香瓜「土專家」常年駐鎮指導,定期對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使香瓜栽培達到了標準化生產,無公害栽培的要求。
在香瓜生產上,該鎮對所有香瓜從苗期全部實行了新技術。經檢測,香瓜硒含量達到5.82ug/kg,含糖量達到18%以上,完全符合人體健康需求,使香瓜由普通果品成為營養保健食品。同時,推廣了香瓜多種多收技術,由一年一茬種植變為一年二茬、三茬種植,提高了複種指數,增加了農民收入,使香瓜收入由每畝1萬元提高到2萬元以上。
青寧牌紅提葡萄
紅提葡萄又名紅地球,歐亞種。其最大特點,晚熟,粒大。果肉硬脆,落地不碎。含糖量高,風味佳,果刷長,着生牢固,極耐儲運。是調整葡萄結構,延長鮮果供應期的首選品種。1、樹體特性成年樹勢強壯,幼樹偏弱,枝條中下部綠色,嫩梢先端帶紫紅色條紋,成熟枝條淺褐色,梢尖嫩葉淡綠色。葉片五裂刻,葉面和葉背均無絨毛,葉柄窪較大,葉柄微紅。2、果實性狀果實紅色,紡錘形,平均穗重670g,最大穗重1492g。果粒近圓形,平均粒重11g,最大粒重18g,果肉硬脆,果皮果肉易剝離,含可溶性固形物17%。果粒大,果刷長,果粒着生牢固。3、物候期在本地區,3月31—4月3日幼芽萌發,5月25日開花,9月1日開始着色,9月28日前後成熟。從萌發到果實成熟170天左右。有效積溫2532--2604°C。4、生長結果習性植株萌芽率高,成枝率強,花芽形成好,結果枝占90%左右,二次梢結果能力強。定植第二年掛果2kg/株左右,第三年進入豐產期。5、抗逆性經過幾年的栽培觀察,抗白腐病,幼苗期抗黑痘病較差。
紅提為果實商品名(又名紅地球、晚紅),原產於美國加州,紅提葡萄幼嫩新梢上部有紫紅色條紋,中下部為綠色;一年生枝淺褐色。梢尖3片幼葉微紅色,葉背有稀疏絨毛;成齡葉五裂,上裂刻深,下裂刻淺,葉正背兩面均無絨毛,葉片較薄,葉緣鋸齒較純,葉柄紅色(或淡紅色)。幼樹生長旺盛,結果後趨於中庸,幼樹易貪青生長,枝條成熟較遲,枝條成熟後,節間短,芽眼突出,飽滿,結果枝率為70%左右,結果係數1.3,有二次結果習性。在遼寧興城地區,該品種4月底萌芽,6月上中旬開花,9月底至10月初果實成熟,果實生育期100天,從萌芽到果實完全成熟135天,成熟期稍早於龍眼葡萄。
果穗大,長圓錐形,平均穗重650克,最大穗重可達2500克。果粒圓形或卵圓形,平均粒重11-14克,最大可達23克,果粒着生鬆緊適度,整齊均勻;果皮中厚,果實呈深紅色;果肉硬脆,能削成薄片,味甜可口,風味純正,可溶性固形物>16.5%,刀切無汁,品質極上。果柄長,與果實結合緊密,不易裂口;果刷粗大,着生極牢固,耐拉力極強,不脫粒;果實可遠途運輸和長期貯藏,可貯藏到翌年3月份。[2]
招商引資
山東三塑集團、聚龍公司、東星公司、台灣高仕鑄造、濟南塑料五廠等30餘家大中型企業落戶青寧工業園和大豪民營園,青寧工業園己被濟南市列為重點工業園區之一。
山東三塑集團:
濟南塑料三廠是從事塑料製品加工的大型企業,國家二級企業,輕工總會農地膜生產重點企業。擁有五個合資企業,農地膜和地板革兩大系列產品。占地面積16.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8萬平方米,現有職工1500人,企業固定資產7626.6萬元,總資產14554萬元,資產負債率為28%。年生產能力達4萬噸。9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1715萬元,產量16626噸,利稅1008.7萬元,利潤712.9萬元,產銷率100%。綜合經濟效益指數一直位於濟南市大中型企業前十名。是中國塑料企業50強之一,山東省「富民興魯」企業,95年被中國輕工總會授予「全國輕工業企業」稱號。
青寧生產基地是該廠新建的生產科研基地,占地183畝,總投資7500萬元,主要生產設備包括PVC發泡地板革生產線,PVC雙向拉伸膜設備,地膜生產機組等。投產正常運作後,可新增產值4億元,實現利潤4000萬元。可帶動三個鄉鎮企業:紙管廠,年銷售額400萬元,效益40萬元;紡布廠,銷售收入2500萬元,效益250萬元;玩具廠,能解決100人的就業。該廠「九五」期間將青寧基地的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方針,發揚拼搏奮鬥、自強不息的企業精神,將青寧建成山東塑料工業基地,發展成「塑料工業園」。
東星公司
東星公司創立於1989年,總投資1500萬元,占地20000m2,現有員工13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5人,機械加工車間3000m2,恆溫檢驗加工車間1200m2,有用於花崗石產品加工CNC數控鑽車等先進設備,配有先進的電子檢測設備,並實現了計算機數據處理。年生產8000x3000x500mm以下規格精密平板2000m2,製品1500件,主要產品有花崗石平板、平尺、角尺、方尺、V型塊、平行規、梯形塊,以及花崗石機庫導軌、工作檯、主軸等機械構件,以及鑄件量具。公司自營出口,98%的產品遠銷德國、意大利、法國、韓國、新加坡、美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年創匯250萬美元。東星公司於1999年已獲得ISO9002國際質量認證。可提供按不同國家批准和要求的花崗石產品。
台灣高仕鑄造
高仕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是由伯力茲JPL集團有限公司和加拿大高仕機械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投資50萬美元建立的合資企業,企業初期投資50萬美元,占地50畝,初期員工總數250人,廠房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主要生產不鏽鋼精密鑄件和普通鑄件等機械鑄造產品,年生產能力精鑄產品600噸,砂鑄產品1200噸,年產值350萬美元,產品全部出口歐美等國。
濟南市塑料五廠
濟南市塑料五廠是目前山東省內較大的生產塑料編織製品的專業生產廠家,名列全省三甲之列,擁有主要進口設備80餘台套,年生產能力2000餘噸,主要產品有塑料編織袋、集裝袋、土工布、彩條布、蓬布等,主要用於防鏽、防水、水泥、化肥、糧食、飼料等包裝,以及地毯基布等產品。
濟南塑料五廠地處劉長山地區,隨着濟南大變樣的前進步伐,按照濟南市委、市府確定的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的戰略部署,該廠抓住「騰籠換業」的機遇,搬遷落戶濟陽縣崔寨鎮青寧工業園,全廠占地44畝,建築面積達8000m2。由於濟陽縣投資環境好,政策到位,該廠借改革開放東風,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抓住優勢,實施「騰籠換業」,採取債務重組、租賃、新建等形式,實行資本運營,使企業發展壯大,有了新的進展,構建出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目前,企業新上一條防鏽包裝材料生產線,年產600萬m2,一條集裝袋生產線,年產30萬條,形成能力後,增加年銷售收入1500萬元,今後將成為山東省塑料編織行業產品門類齊全、規模最大的生產廠家。企業曾先後榮獲「省級先進企業」、「濟南市重合同守信用企業」,被市政府命名為「防汛材料定點倉庫」,塑料編織布被評為部優產品,圓筒編織袋被評為「省優產品」,集裝袋、編織袋產品被濟南市商檢局列入出口包裝定點免檢產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