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縣
崇安縣於1989年8月21日武夷山撤縣設市,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雙遺產地"確立。
目錄
基本信息
1989年8月21日武夷山撤縣設市,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雙遺產地"確立。15年來武夷山市走向了輝煌。追本溯源,進一步發掘武夷山的豐富內涵,筆者就武夷山市行政建置歷史與變遷在此作一簡要重溫,以饗讀者。
新豐鄉:武夷山市最早的行政建置。南唐乾貞元年(公元927年)因彭遷老家新豐湖而命名。新豐鄉轄區"領五里一場"。
溫嶺鎮:南唐五代,晉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由彭漢任台州判官,詣闕上書,請以溫嶺將所居鄉名改為溫嶺鎮,置官守之,由閩王王曦批覆。治所仍故吳屯,轄區依舊。
崇安場:北宋端拱四年,"南場"改為崇安場,行政建置治所始遷崇安營領,轄區依舊。
崇安縣:宋淳化五年,崇安場升為崇安縣,縣署建造於公元995-997年。轄區和治所依舊,隸屬建寧軍。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建陽所轄的上梅、下梅、會仙、周村、將村、黃村六里劃歸崇安。同時南場改稱城坊。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朝廷將建陽縣所轄的五夫、從政、籍溪、建平、豐陽、節和、長平七里劃歸崇安。全縣共計19個裡,按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設四鄉一坊。
元,崇安縣改屬建寧路。明,崇安縣改屬建寧府。清,崇安縣屬建寧府建安道。全縣重新整組為四鄉一坊劃分9鄉(坊)、19里、89圖。
民國初期,基本沿襲清舊制,崇安縣曾先後隸屬北路道和建安道。民國12-21年直隸福建省,後分別隸屬福建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和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17年9月分4級管理即縣、區、村(里)、閭、鄰。全縣劃分五個區。民國29年2月,建陽的崇文、上里,包括城村、大渚、井前、楊厝等地復劃歸崇安縣第四區的文仙鄉。民國31年1月第四區的黎源鄉與長坪接壤的施家坪、源頭村又劃歸建陽。同年7月撤銷署建制,全縣為1個區署、3個鎮、8個鄉。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1年1月,崇安縣分6區39鄉(鎮),5月將舊制的保甲改為村鄰。次年9月第5區(吳屯)劃出嵐谷為第六區,原第六區大安改為第7區。1954年8月澄溪劃入建陽,同時為縮小鄉劃範圍,全縣調整為7區77鄉2鎮。1957年2月白水鄉西坑村劃入浦城。同年9月浦城的樟村、何坑、茶秀、東坑、碗廠劃歸崇安。同時建陽的澄溪又劃回崇安。同年在列寧公園建"烈士紀念碑",朱德題詞。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撤消區、鄉、鎮。全縣劃分為5個公社。即曙光公社:為原來的第一區和第七區(原大安區)合併成立。1960年改城關公社,同時析置武夷公社,1961年底城關公社又析置洋莊公社。而城關公社於1980年改城關鎮又析置溪東公社,1981年改名崇城鎮,1996年改為崇安鎮。武夷公社於1984年改鄉,1994年5月18日改鎮。洋莊公社於1984年改鄉。溪東公社於1983年改城東公社,1984年改鄉。
紅旗公社:成立後即改星村公社,1984年9月改鄉,1985年6月改星村鎮。
衛星公社:1960年改興田公社,1984年9月改鄉。1989年改鎮。
樂園公社:1960年改五夫公社,1984年9月改鄉。1989年改鎮。
幸福公社:即原來的第五區和第六區於1958年合併成立幸福公社,辦公地點在吳屯。1961年又劃分為吳屯公社和嵐谷公社。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吳屯公社的金井坑為避諱"金井"與資本主義的瓜葛之嫌改為"遠紅"村,分上、下遠紅兩個生產隊,1972年又改為金井坑。1984年吳屯和嵐谷分別改為鄉。
1971年東溪電站開始設計,自此新豐溪改名為東溪,東溪電站以上改為北路溪, 2000年出版的武夷山市地圖時改為北溪。與東溪相對應的大安源溪改名為西溪。
1972年劃五夫公社的下陽、上梅、金竹、茶景、里江、嶺山、武夷公社的荷墩,城關公社的廳下等8個大隊組見下陽公社。而首陽和地尾(東源嶺采育場)及翁屯(勇耕良種場)三個村為下陽公社內部調整劃出成立。1984年改鄉,1990年更名為上梅鄉,治所在下屯。
截自1984年9月全縣共9個公社1個鎮,105個生產大隊。1989年8月全縣共4個鎮,六個鄉,13個居委會,115個村委會。86個居民小組,1469個村民小組。
崇安縣先後分別隸屬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福建省建甌專區,福建省建陽專區,福建省南平專區,福建省建陽地區行政公署,福建省南平地區行政公署。治所仍在營嶺。
五、 武夷山市,1989年8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即崇安縣改為武夷山市(縣級)轄區治所依舊。
2003年元旦崇安鎮,武夷鎮、城東鄉同時改為街道辦事處,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同時成立社區:崇安街道辦有溫嶺、和平、花橋、百花、清獻、石雄、營盤等7個社區。新豐街道辦有餘慶橋、溪東、臨安、下府洲等4個社區。武夷街道辦有社區服務中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