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峨邊彝族自治縣隸屬於四川省樂山市,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從峨眉縣分出設峨邊撫夷廳,民國3年(1914年)改為峨邊縣。1984年4月9日,國務院批准設峨邊彝族自治縣。

峨邊彝族自治縣地處西南小涼山區,幅員面積2382平方公里。峨邊生態環境優越,有大小溪河42條,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25萬千瓦,已建成中小電站100餘座,水電裝機60餘萬千瓦;有天然森林153萬畝,林地面積277萬畝,森林覆蓋率76.6%,全省第一,2016年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峨邊山川流金,有礦產29種,礦產地184處,鉀長石探明儲量為7800萬噸,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鉀長石產地。

峨邊是四川省88個扶貧重點縣之一,彝區、山區、貧困地區三重疊加,貧困程度較深,2015年底全縣有貧困村106個、貧困人口5546戶17708人,貧困發生率14.4%。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48564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5%。[1]

行政區劃

峨邊彝族自治縣現峨邊彝族自治縣轄6個鎮、13個鄉:沙坪鎮大堡鎮毛坪鎮五渡鎮新林鎮黑竹溝鎮紅花鄉宜坪鄉楊村鄉白楊鄉覺莫鄉、萬坪鄉、楊河鄉、共和鄉、新場鄉、平等鄉、哈曲鄉、金岩鄉、勒烏鄉。

目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峨邊位於四川省西南部的小涼山區,與佛教聖地峨眉山毗鄰。縣城沙坪鎮位於東經102°54′至103°33′,北緯28°39′至29°19′之間。東西寬56千米,南北長73千米。全縣幅員2395.05平方公里。成(都)昆(明)鐵路經過縣城,省道S306線穿過縣境,距樂山大佛108千米,是通往大涼山的主要門戶。

地形地貌

峨邊彝族自治縣地處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境內群山聳峙、山巒重疊、溝壑縱橫、高差懸殊,最高馬鞍山主峰海拔4288米,最低海拔469米。相對高差懸殊達3800米,形成西南高東北低逐漸傾斜地勢。

峨邊是典型的大山區,境內峻岭崇山,綿延起伏,多彩多姿。全縣群山大體呈平行排列的南北縱向分布。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高峰共有19座,集中分布於縣域西南,東北部雖也是山巒密布,但因地勢偏低,山峰高度均在3000米以下。

群山主峰有三:大涼山支脈,分布於縣境東南部,蜿蜒於南部向東北方向伸展,沿挖黑羅豁、挖紀孜德、瓦候藥子山、大花埂至平等的望鄉台,系襟連美姑、馬邊兩縣的界山。大涼山的另一支山脈,綿亘於西南部,其自羿(依)子埡口,經阿米特洛、俄甫阿姆、落洪部,馳向馬鞍山、老鷹嘴、八月林以北,是映含甘洛縣和金口河區的界山。矗立在縣北部邊境的聚北峰山脈,大致成南北走向,沿聚北峰一帶,是毗鄰金口河區和峨眉山市的界山。縣內其餘群山,多是這三條主山脈的延伸。

氣候環境

峨邊彝族自治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由於地形高差懸殊,氣溫隨海拔高度而異,垂直差異明顯,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頂戴雪帽,山腳百花鮮」的小涼山區氣象景觀。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雲霧多,濕度大,光照少,無霜期長,農業氣候四季分明,有春遲、夏短、秋早、冬長的特點。縣境內氣溫年平均為16.6℃,極端高溫為35.7℃,極端低溫為-3.2℃。7月最熱,月平均為25.3℃;1月最冷,月平均6.5℃。年極變化微小,高低相差1℃。歷年日照平均總時數為1049.3時,日平均近6小時,實照時數占全年可照時數的24%。日照時數隨海拔高度不同而變化各異。

土壤環境

縣境內土壤類型眾多,從大渡河谷的沖積土到亞高山的灌叢草甸土壤均有分布。按植被不同,成土時間和因素不一,形成不同類型的土壤,分為森林地、草坡荒山地、農耕地、水域地等。低山河谷地帶有部分近代河流沖積母質。由於人工耕作、培肥、地形、水文等多種因素影響,形成10個土類、18個亞類、24個土屬、60多個土種。在土壤理化性狀上,農耕地以壤土為主,約占75%;粘土次之,占23%;砂土是極少數,只占2%。土壤大部為中性偏鹼,微酸性、中性及微鹼性土多,酸性和鹼性土極少,一般無碳酸鹽反應。有機質含量豐富,耕層平均含量為2%以上,含氮量中等偏上,有效磷和有效鉀含量豐富。土壤一般較為肥沃,尤以谷地和緩坡地土層深厚,保水保肥性能好,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各類土壤大體分布:水稻土:面積為14272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45%,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亞熱帶河谷地帶,以海拔600-800米的區域分布面積最大,水稻土分為:淹育型、瀦育型、潛育型3個亞類,包括5個土屬,15個種,4個變種。

潮土:面積為6265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34%,分布在大渡河、官料河、長灘河等大小河流兩岸各級階地及河漫灘地,呈零星分布。一般地勢平坦、開闊、水熱條件好,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易於耕作,熟化度高,因有效養分含量較高,宜種糧、經農作物。屬一類優質土壤,潮土僅有沖積潮土一個亞類,分3個土屬,3個土種。

紫色土:面積為24496.8畝,占總耕面積的14.51%,廣泛分布於河谷地帶、山地暖濕帶、山地溫帶、山地寒帶等4個不同的生物氣候區內,在山谷和緩坡地帶多數已開墾成水稻土,坡地普遍為旱地,高山地帶人煙稀少或無人居住區,仍保持原生狀態的自然土。紫色土母質鈣和鹽基溶弱,膠體品質好,礦質養分豐富,自然肥力高。而有機質含量偏低,但光熱條件好,宜種度廣;紫色土分為酸性、中性、鹼性3個亞類,5個土屬,8個土種,6個變種。

黃壤:是縣境內糧、經農作物生產的主要土壤類型。面積為95586.3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6.62%,占旱地總面積的61.85%。分布在海拔500-1500米範圍之內,因所處地勢相對平緩,一般土層深厚,自然肥力較高,為農耕主要土壤之一。黃壤分為黃壤、粗骨性黃壤、自然土黃壤等3個亞類,5個土壤,13個土種,6個變種。

石灰(岩)土:面積為30978.2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8.36%,分布在海拔550-1230米的範圍內,亞熱帶地段,分布零星,多數分布在低山河谷,一般與黃壤、紫色土成復區分布。富含碳酸鈣,土壤呈鹼性反應,有機質平均含量為2.99%,石灰土劃分為黃色石灰土、棕色(鐵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等3個亞類,3個土屬,5個土積,3個變種。

黃棕壤:分布在海拔1500-2250米的範圍內,下連黃壤向上與暗棕壤相連接,是在溫帶暖溫帶的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土體呈酸性反應,劃分為黃棕壤(自然土)和耕地黃棕壤2個亞類,1個土屬,1個土種。除此之外,還有暗棕壤、灰化土、亞高山灌叢草甸土、沼澤土等。[2]

水文環境

縣境內河流眾多,均屬大渡河水系,水源豐富,水質優良。最大河流為大渡河,是全國重點治理開發的河流之一。大渡河從西北的金口河流入境內,而後轉為東西向,流經本縣的宜坪、沙坪、新場、共和、毛坪、龔嘴電站至五渡等六個鄉鎮,流入沙灣區,縣境流程68公里。

除大渡河之外,縣境內還有常年性全程流水的大小河流42條。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溪河有8條,總長309.1公里,集雨面積共1836平方公里,水面積合計4700餘畝,它們發源於高山原始森林或岩層湧泉,蜿蜒於崇山峻岭之中,水質清澈甘醇,流量穩定,洪枯季節變數不大。

縣境內湖泊有大杜鵑池和小杜鵑池,位於哈曲鄉境內挖黑羅豁山腰2600米處的原始森林區內,兩池面積285畝,湖水淨潔清澄,景色秀麗,是馳名的旅遊勝地。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峨邊彝族自治縣境內已發現礦產種類有:可燃有機岩、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非金屬和食用微墨元素補充劑六大類,主要礦種有:煤、鐵、銅、鉛、鋅、鋁、砂、金、硬質耐火粘土、熔劑石灰岩、硫鐵、重晶石、磷塊岩、伊利石、水泥原料石灰岩、鉀長石、脈石英、石膏、石棉、水晶、大理岩、花崗岩、方解石、石墨、玄武岩、磚瓦粘土及飲用礦泉水和醫療溫泉等28個礦種。

林業資源

峨邊彝族自治縣境內各類土地面積24萬公頃,其中林業用地面積20.4萬公頃,占總面積85%,活立木蓄積1531.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67%。

林木:以原生種為主,約占90%以上,樹種有36科、100餘種和變種,有珙桐、香樟、水青槓、連香樹、紅豆杉油、麥吊雲杉。

竹類:竹林面積達17.264萬畝(其中純竹林面積3.49萬畝,林竹混交面積13.774萬畝)。

水能資源

峨邊系大山區,全縣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400毫米左右,年降水總量在33億立方米以上,水源總儲量高達454億立方米。除大渡河之外,全縣水能蘊藏量約125萬千瓦,近期可供開發利用60萬千瓦以上。

動物資源

峨邊彝族自治縣主要有大熊貓、小熊貓、羚羊、虎、豹、獐、鹿、黑熊、紅猴、水獺、野牛、野豬、土豬、豪豬、狐狸、野貓、鼠(竹牛)、野兔、狼、松鼠等。野生禽類主要有長尾雉、白鷳雞、畫眉、翡翠、壽帶鳥、白頭翁、禿鷹、貓頭鷹、布穀等30種以上,尤以四川鷓鴣、紅腹錦雞為珍稀。水產主要有銅河(大渡河)魚、裂腹魚(細鱗)、鯉魚、鰱魚、清波、四川白甲、墨頭魚(木鑽子)、石爬子、紅尾子、刺黃古等。兩棲爬行類有:石鵝、大鯢(娃娃魚)、蛇等。

特產資源

境內土特產品豐富,主要有竹筍、茶葉、核桃、花椒、藤椒、花白雲豆、中華獼猴桃、中藥材以及蠟蟲等,素有大堡白菜、宜坪蘿蔔、雪山豌豆、楊村貢米(紅花香米)、勒烏洋芋,楊河、萬坪竹筍之美譽。竹筍是有名的「山珍」之一,峨邊被譽為「竹筍之鄉」。所產竹筍以其肉質厚、嫩、脆、香,具有低澱粉、低脂肪、高纖維質、促進消化等特點。峨邊有茶園萬畝,年產茶葉40萬公斤,所產茶葉細嫩,湯色碧綠,鮮美可口,滋味清爽,綠中露毫,耐沖泡,曾獲得省優質產品證書。上世紀50年代,先後建成沙坪茶場(省屬)、楊河茶場(市屬)和眾多的鄉村茶園。中華獼猴桃,本地俗名「毛梨兒」,因獼猴喜食,故名。其果實酸甜、爽可口,含有維生素B、P和蛋解醞酸,多種氨基酸、脂肪以及鈣、磷、鐵、鎂、鉀、碘、鋅等礦物質。現代醫學證明,被稱為「果中之王」。峨邊已發現高、中林區廣泛繁生,現有10個品種,年總產量約20萬公斤,其中以脫毛大型和無毛小奶果為優,最大單果110.5克。桃肉甜酸可口,肉厚皮薄,營養豐富。蠟蟲為峨邊傳統產品,主產於宜坪鄉,其蟲沙飽滿,顆粒紅潤,產蠟量高,深受產蠟區的歡迎,遠銷湖南、巴中、峨眉等地,素有「蠟蟲故鄉」的稱謂。中藥材,峨邊中藥材資源豐富,野生植物類中藥材有50餘科、1000餘種,主要有厚朴、黃柏、大黃、黨參、天夏、珠子半夏、辭甘黃精、野黃連、天麻、獨活、升麻、貝母蟲草等。改野生為人工培植的有:厚朴、黃柏、杜仲、黃連、貝母、枝子、銀花、路黨參、牛文、天麻等。動物類中藥材有43種,主要有麝香、鹿茸、熊膽、猴骨、豹骨、牛黃、燕窩、蛇膽、碎蛇、穿山甲等。此外,還有硃砂、自然銅、雄黃、石膏、豬石、鉛丹、膽礬等10餘種礦物類中藥材。[3]

區域人口

2018年末全縣總戶數47255戶,戶籍人口為147256人。D出生人數2367人,死亡人數1675人,人口出生率16.07‰,死亡率為11.37‰,自然增長率為4.7‰。在總人口中,非農業(城鎮)人口29869人,農業(鄉村)人口117387人;男性人口76593人,女性人口70663人,人口性別比為108.39。年末常住人口13.7萬人,年平均常住人口13.54萬人,城鎮常住人口5.7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2.17%,比上年提高1.36個百分點。

區域經濟

概述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48564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302萬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212560萬元,增長9.0%;第三產業增加值187702萬元,增長6.6%。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3、5.0和2.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6%、66.0%和29.4%。三次產業結構為10.8:47.4:41.8。人均GDP達33129元,比上年增加1664元,增長7.0%。2018年GDP總量是2013年的1.46倍,翻0.54番,五年年均增長7.4%。

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40931萬元,增長7.5%,非公有制經濟拉動GDP增長4.31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7.03%,占GDP的5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301萬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170740萬元,增長8.0%;第三產業增加值45890萬元,增長7.6%。

年末全縣城鎮從業人員15476人,比上年增加3237人。全年參加城鎮失業保險人數13995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61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4%,安置城鎮失業人員就業人數593人。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1%,服務價格上漲2.7%,消費品價格上漲1.8%。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6.0%,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3.1%。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54738萬元,比去年同期(自然)增長6.6%,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完成34228萬元,(同口徑)增長12.3%。各類稅收22605萬元,增長3.5%。財政總支出252354萬元,增長30.0%,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為215085萬元,增長(同口徑)18.9%。2018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是2013年的1.3倍,「2013年~2018年」期間年均增長3.04%。

第一產業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7040公頃,比上年增加251公頃。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2551公頃,比上年減少62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338公頃,比上年減少15公頃;糖料種植面積2公頃,與上年持平;蔬菜種植面積2587公頃,比上年增加333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51279噸,比上年增產0.49%;油料產量1689噸,減產1.17%;糖料產量87噸,與上年持平;蔬菜產量30754噸,增產15.92%;茶葉產量294噸,與上年持平;水果產量419噸,增產0.72%。 全年造林面積1653公頃,退耕還林面積0公頃。森林面積186193.9公頃,森林覆蓋率78.004%,比上年提高0.664個百分點。自然保護區面積29650公頃。

全年出欄肉豬87164頭,比上年增長4.6%;生豬存欄61536頭,增長0.1%;出欄牛5206頭,降低0.3%,牛存欄10550頭,降低5.9%;出欄羊38229隻,降低2.2%,羊存欄27399隻,降低10.7%;出欄家禽38.15萬隻,出欄兔3680隻。全年肉類總產量8008噸,比上年增長6.5%。其中,豬肉產量6154噸,增長5.7%,占肉類總產量的76.8%;牛肉產量611噸,降低0.5%;羊肉產量639噸,降低3.2%;禽肉產量599噸,增長42.3%。禽蛋產量1656噸,增長43%。

全年有效灌溉面積1950公頃,實際耕地灌溉面積1250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2.3萬千瓦。農村用電量4720.69萬千瓦時,農村居民人均年用電量596千瓦時。

第二產業

全年工業增加值200607萬元,同比增長9.3%,工業占經濟總量的44.7%,拉動經濟增長4.98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98%。29戶規模(年銷售收入大於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6470萬元,同比下降3.6%;利稅總額32639萬元,同比增長0.2%。主要工業產品中:規模工業發電量297365萬千瓦時,增長27.2%;工業硅39327噸,下降35.6%;鐵合金122326噸,增長38.8%;稀土金屬4972.4噸,增長11.6%。「2013年~2018年」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97%。

全縣建築業增加值15634萬元,同比增長2.7%,拉動經濟0.0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18%。全縣6戶營業的資質建築企業,實現建築業產值22705萬元,增長16.5%。全部有資質建築企業實現利潤2432.9萬元,增長109.4%。

第三產業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7801萬元,比上年增長12.2%。出口39.1萬美元,下降35.9%;進口額590.1萬美元,增長108.5%。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2013年的1.79倍,「2013年~2018年」期間年均增長12.37%。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為15201萬元,同比增長7.3%,拉動經濟增長0.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1%。全縣公路通車裡程為1091.42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002.824公里。通汽車的村131個。全年公路客運周轉量年末汽車擁有量8497輛,增長17.71%。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38609萬元,增長148.4%。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3221戶,增長2.3%;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23245戶,增長16.2%;年末國際互聯網用戶25368戶,增長25.4%。

旅遊總收入121500萬元,同比增長15.4%,接待旅遊人數233.17萬人次,增長12.24%。[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8年末,全縣幼兒園144所,入園兒童數3886人,在園兒童數5744人。小學學校16所,在校學生11748人,小學畢業生1755人,小學專任教師587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0%。初中學校12所,在校學生4504人,初中專任教師374人。高完中1所,在校學生1403人,高中專任教師99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383人,專任教師28人。

科技發展

全年專利申請數66項,專利申請授權量20項,其中: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1項、外觀設計專利8項。

文化事業

全縣有文化館(活動中心)1個,檔案館1個,文化服務中心19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37043冊,廣播人口覆蓋率99.3%,電視人口覆蓋率99.4%,有線電視入戶率15.0%。

醫療衛生

2018年末,全縣衛生機構147個,其中:醫院4個,衛生院1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指導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村級衛生室127個;另有門診部和診所14個。衛生機構床位590張,衛生機構人員842人,衛生技術人員55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81人。醫院病床使用率84.44%,全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1.63‰,嬰兒死亡率7.93‰,產婦住院分娩率99.84%。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6.14%,計劃生育率92.84%,總和生育率3.13。

人民生活

2018年,根據全縣60戶城鎮居民住戶調查,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282元,比上年增加2412元,增長8.7%,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540元,其中食品消費支出7820元,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恩格爾係數)40.02%。根據全縣90戶農村居民住戶調查,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2元,增加972元,增長9.6%;生活消費支出9593元,其中食品消費支出4029元,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42.00%。

2018年,全部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4025元。其中,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71639元、私營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34081元。

社會保障

2018年末,全縣各種福利和養老服務機構單位數5個,床位540張。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554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10215人,農村特困人員人數338人,農村傳統救濟人數372人。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6901人,參加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在職職工人數3960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63087人,領取基本養老保險企業退休人員12088人,領取機關事業養老保險養老金人數2039人,領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養老金人數13555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3817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7316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人數為16917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108315人。[5]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峨邊」之名,始於明末清初,源於「峨邊營」,康熙《四川總志》「嘉州並峨尼西南有中鎮堡及太平墩.峨邊守備駐紮」。峨邊守備,即峨邊營守備之略稱。設置峨邊營時,峨屈(城)駐有游擊、把總各1名,其防區廣及今樂山、峨眉山市、金口河、夾江、眉山、彭山、靑神、犍為、榮縣、威遠、沙灣、峨邊等10多個縣(區),實屬峨眉山四邊的廣泛含義。

當時,峨邊營的設置,主要用來對付今峨邊一帶的少數民族彝族(歷稱「烏蠻」、「羅羅」等),以後以「峨邊」一詞指代這地區,至淸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更「歸化鄉」為「峨邊甲」,開始以「峨邊」作地名。嘉慶十三年(1808)置撫彝廳時,仍以此命名為「峨邊撫彝廳」,後改廳為縣,沿用至今。

彝族文化

彝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歷史悠久、文化璀璨、人口眾多和分布較廣的民族。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彝族的主要聚居區,共有彝族154.6萬人。另有24.1萬人分布在攀枝花市的郊區和米易、鹽邊縣,樂山市的馬邊、峨邊縣,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龍、瀘定縣,雅安地區的漢源、石棉縣和宜賓市的屏山、瀘州市的古藺、敘永等縣。

四川彝族自稱"諾蘇"。居住在雲南、貴州的彝族還有許多他稱。建國後,根據彝族人民的意願統稱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支。分為東、西、南、北、東南和中部六個方言區。四川彝語屬北部方言,是彝族最大的方言區。彝文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漢文史書上稱為"爨文"、"韙文"、"倮文"等。

彝族與分布在我國西部的古代居民氐羌有着密切關係,是古羌人南下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據漢文史籍記載,西漢時期安寧河流域的邛人和叟人與今天彝語支各族的先民有關,漢王朝在這裡建立了越西郡。唐、宋時期,彝族是"烏蠻"的組成部分。"昆明"、"夷"、"爨"、"烏蠻"等是不同時代對彝族等民族先民的稱呼。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彝族同其他民族一起,共同開拓了祖國西南的疆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對締造偉大的祖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峨邊——彝稱「佳支依達」。「佳支依達」的漢意就是「絲綢的故鄉」。在彝族中廣泛流傳的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中的《茲住地》中說:「佳支依達是個物產豐富,彝漢和睦相處,民族團結的好地方」。傳說中的彝族英雄支格阿龍,修造地球到了椅子亞口時聽到了母親死亡的消息後,一氣之下把修造地球的棒錘丟向「佳支依達」,「佳支依達」便成了一條溝。後來支格阿龍為了紀念這件事,就把自己的母親埋葬在椅子亞口山上。在古代彝族美女甘嫫阿妞的傳說中,這樣說道:「火史山下出美女,甘嫫阿妞最秀麗;佳支河畔碧水長,甘嫫阿妞在此長……」。「佳支依達」——是英雄支格阿龍磨練的地方;是美女甘嫫阿妞生長的地方;是個人傑地靈,民族團結,物產豐富的好地方。這裡居住的彝族人用彝族最平凡,最樸實的口耳相傳的方式一代一代的繼承和弘揚着彝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形成了峨邊彝族獨具特色,別具一格,絢麗多彩的傳統歷史文化。

民間文學

「佳支依達」的彝族在日常生活中廣為流傳,而且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的彝族民間文學有《勒俄特依》、《勒俄阿補》、《勒俄阿莫》、《瑪牧特依》、《阿莫里惹》、《甘嫫阿妞》、《克者》、《爾比》。

「佳支依達」的彝族人平常說話,打招呼,問候,解決處理問題離不開彝族《克者》和《爾比》;辦喜事、會朋友對歌、對詞、說話離不開《克者》、《勒俄特依》、《勒俄阿莫》、《甘嫫阿妞》;教育子女離不開《瑪牧特依》和《爾比》;舉行「畢摩」儀式和辦理喪事離不開《勒俄特依》、《勒俄阿補》和《阿莫里惹》;這種口耳相傳、爺爺傳給孫子、孫子傳給兒子的彝族民間文學,豐富了「佳支依達」人的生活,教育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彝族人的健康成長。

畢摩文化

涼山彝族有許許多多的畢摩,其中在古代最著名的大畢摩有:合畢史祖、火畢阿解、銀畢臉革、阿地畢惹、亭畢扎木、尼阿比畢惹、阿都魯普、阿蘇拉者、演古蘇布、吉尼董子、冷吾阿則、阿格樹祖、阿克俄合、扎畢阿日、吉留佛克、紫爾吧董、目古阿直、阿子布約共18位。近代知名的畢摩有:木基阿烏、波舉波銳、迪地約格、比克基日、俄祝阿史、約莫阿合、阿瑪南剛、阿涅偉琪、地義勒做等9位。居住在「佳支依達」的彝族世襲畢摩有:阿蘇拉者的後代,涼山唯一的黑彝畢摩——阿魯;演古蘇布的後代,名揚大小涼山的「椅子來窩拉惹歐除」——馬黑曲比;還有吉克惹石、沙馬曲比、古爾曲比、阿俄李惹、吉尼惹黑、羅克、約會其等。

禮儀文化

「佳支依達」彝族是一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長幼之間,誰長誰幼,誰大誰小,不僅論年齡,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直呼姓名,更不許喊錯。在特殊的公共場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搶先。彝族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佳支依達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

彝家的室內陳設是以三鍋莊為中心來安排的。正房進屋是堂屋,堂屋裡的三鍋莊周圍是接待客人、論事、執炊之所。「佳支依達」彝族的室內禮儀是圍繞鍋莊為中心來講究的,因此,人們對它並不作為普通做飯鍋架來理解,而是作為十分莊嚴、神聖的場所來對待。它是對家庭內方位和區域的劃分。不同的人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方位,主人和客人、長輩和晚輩、有地位的人和一般的人就座必須在各自的方位和區域內不得誤坐。三鍋莊終年豎立三方,像是室內的「界碑」,煙火將三鍋莊熏得漆黑,顯得格外莊嚴。來自不同身份的客人與主人之間,家庭成員之間,均不可逾越「界碑」劃定的規矩。三鍋莊按習慣分為四個方位,上鍋莊為貴客(包括畢摩、蘇尼)的席位,上鍋莊左側為家庭主人席位,男主人靠上方,女主人靠下方;上鍋莊右側為一般客人、熟人、老友的席位;下方左右兩鍋莊之間為勤雜人員的席位,這個方位主要是增添柴火、做飯菜、傳遞餐具等。以三鍋莊為界,家庭成員之間只能在規定的範圍內活動,媳婦和女婿在婆家和丈人家裡,岳父母在女婿家裡,哥哥在弟媳家裡,絕對不能進對方屋裡的三鍋莊左側界內,更不能進入對方的臥室。上述成員間不能直接傳遞物品,相互間的距離要保持三、四遠。父親在兒子家,母親到女兒家,弟媳到哥哥家,絕對不越過三鍋莊進入左側界內。

酒文化

彝族「爾比」有這麼兩句:「漢人貴在茶,彝人貴在酒。」,「人值一匹馬,馬值一杯酒。」彝家人待客先用酒。大事小事都可以用一杯酒了事。彝族特別重酒、尚酒,所表現的酒文化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從酒的歷史、製作、功能、器具到飲酒習俗、節飲思想等,可以反映出這個民族的歷史、風俗、性格和生活方式。「佳支依達」彝族的釀酒歷史悠久,傳統釀酒分為3大類:甜酒,類似漢族的醪糟;白酒,即蒸餾酒;泡水酒,由優質糧拌酒麴發酵翻入壇中,封口數月後滲淨水浸泡而成,俗稱「壇壇酒」、「杆杆酒」、「咂酒」。酒的功能尤如「萬能」之法寶:迎賓敬客、喜慶娛樂、連情交友、調解糾紛、祭祀祖先、送死悼喪等。彝族酒器,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裝璜別致,色彩亮麗。涼山彝族飲酒習俗則風格獨特,無以論比:首先是形式上分場合、對象、用途、條件;其次是順序上先尊長後晚輩,先客後主,先酒後飯。彝族特別盛行「喝寡酒」,邊飲邊侃,氣氛熱烈,歌酒並呈,情趣交融;見者有份,就地成圈,一人一口,依次傳飲,俗稱「轉轉酒」。彝族敬酒不乾杯,不強求。「有酒不盡,待有來日」。把最後一口酒留給主人喝,以示主人家年年有酒,富裕安康。[6]

風景名勝

黑竹溝風景區

中國百慕大——黑竹溝位於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境內,距成都246公里,距樂山144公里,距峨眉山114公里,距縣城63公里。景區核心地帶面積575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263平方公里,地處東經102°54′—103°10′,北緯28°51′—29°05′,海拔高度在1500——4288米之間,是一處集動植物景觀,峰林景觀,地質景觀,天象景觀,水系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風景絕佳之地,更是一片原始靜謐的自然淨土。景區資源豐富,集雄、險、奇、秀、原始、珍稀、神秘、清幽於一體,是四川旅遊南環線上一處罕見的風景絕佳之地。1996年被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命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11年,被評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這裡古木參天,箭竹叢生,奇花怒放;珍奇異獸,出沒其間,猴鳴之聲隨處可聞。景區內有陸生脊椎動物350種以上,鳥類300種以上,有種子植物3000餘種。藥用植物1500餘種,各類花卉200餘種,屬國家珍惜瀕危保護物種30餘種。這裡也是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和其他野生動植物種群最多的區域,因此,黑竹溝有着「綠色基因庫」的美名。在黑竹溝,還廣泛分布着有着「綠色熊貓」之稱的古老珍稀植物——珙桐。每年4至5月,千百萬朵潔白的珙桐花瓣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宛如一隻只迎風飛翔的白鴿。所以黑竹溝被譽為「大熊貓的樂園,珙桐樹的王國,杜鵑花的世界」,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狀態最原始的生態群落之一。

石門關

黑竹溝風景區分為溝口景區、石門關景區、榮宏得景區、特克馬鞍山景區、渦羅挖曲景區、卡那馬朴景區和杜鵑池8大景區以及至今無人穿越的羅索依達和動物聚集的咸泉兩大景區。景區內擁有奇峰、異石、岩溶、花海、冰斗、海子、泉水、瀑布、雲海、佛光、高山草甸、奇花古木、珍稀動物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景觀景點,生態原始、古樸而又獨特、秀美。如:集秀雅幽靜的山景、水景和雄奇險絕的峰林地貌於一體的渦羅挖曲風景區;在海拔3600米彩色苔蘚下的冰蝕暗河上可聞如鐘鳴、似小河淌水的千年神濤林;曾發現野人蹤跡的神秘野人谷;金碧輝煌的金字塔;怪異神奇的陰陽界;擁有27個品種,面積達數萬畝的世界上最大的杜鵑林海;海拔4058米,傳說是彝族美神甘嫫阿妞洗浴的美女湖;川西南第一高峰海拔4288米的特克馬鞍山雄偉的主峰;海拔3890米可俯瞰峨眉山、瓦屋山,遠眺貢嘎山的狐狸山觀景台;神秘的黑竹溝腹地石門關「川」字瀑,神奇的「三箭泉」等,使黑竹溝具有世所罕見的無可比擬的旅遊價值。

這裡「春賞花、夏避暑、秋看樹、冬踏雪」。2001年10月,國家旅遊局的領導到黑竹溝考察後認為:黑竹溝是我國二十一世紀開發中西部旅遊產業最具魅力區域之一。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黑竹溝與樂山大佛、峨眉山形成旅遊「金三角」,相互補充、相互完善,開闢出一條內容豐富多彩的多樣性旅遊熱線,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四川旅遊業開成「北有九寨溝、南有黑竹溝」的互補格局。

黑竹溝風景區現已正式對外開放,景區內旅遊設施基本完善,供電供水設施樣樣具全,有專職導遊服務,擁有4星級酒店迷都大酒店和36棟獨具彝族風情的木屋別墅,集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為一體,是探險、避暑、休閒、度假、聚會、療養的最佳場所。

黑竹溝區域涉及縣內黑竹溝鎮、勒烏、金岩、哈曲、覺莫四鄉一鎮,其中彝族人口占98%以上,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區,是川滇彝族風情帶的北部起點和彝族文化窗口。彝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古老的一員,世代居住在這裡,悠久的歷史歲月讓彝族同胞形成了粗獷豪放、熱情大方的性格,能歌善舞的特性,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文化,民族節目燦爛多姿,民俗活動別具一格。峨邊是小涼山,它既有大涼山的彝族風情,又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彝家的飲食起居、婚喪服飾、待客及慶典禮儀會讓人留連忘返。特別是彝家甘甜醇香的泡水灑、肉嫩濃香的砣砣肉無不讓人回味無窮,彝族搶新娘更是讓人耳目一新,節日之際時圍着鍋莊跳起熱情奔放的達體舞別有一番情趣,廣為流傳的甘莫阿妞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景區內的黑竹溝彝族風情酒店以彝族傳統顏色「紅、黃、黑」為主要色調,建築風格獨特、充分體現了彝家建築的魅力。

狐狸山

該景點是一處位於海拔3600——3850米之間,面積約5平方公里的原始地域。該景區由狐狸山、狐狸坪、森林瀑布三部分組成。狐狸山位於海拔3850米處,因其山形如狐狸而得名,狐狸山是景區內重要的觀景區,向東可以觀日出、觀雲海、觀巨大的冰川谷地、冰川湖泊等多種冰川遺蹟地貌;向北可以俯瞰峨眉山、瓦屋山;向西可望4288米的馬鞍山雄蜂、4250米的陰陽界絕壁、3998米的金字塔全貌和雨後金字塔兩側形成的數十條百米瀑布,以及簇擁着金字塔的世所罕見的萬畝杜鵑花海。狐狸坪位於狐狸山東南山腳下海拔3600米的一處U型谷地中部。整個谷地由大大小小的石塊堆積而成。從谷地到狐狸坪上部長滿茂密翠綠的箭竹,山風吹來,竹流起伏,一道清泉在翻滾的竹海中時隱時現,蜿蜒穿行。

神濤林

神濤林位於海拔3400米處,是一片由冰蝕石河形成的長約1000米,寬約30米的原始林地帶。其表面完全被沙石和腐殖質填充,上面生長着高大筆直的冷山林和千姿百態的喬木杜鵑,樹下生長着茂密翠綠的箭竹,地上厚厚的苔蘚把大大小小的爍石緊緊地包裹着,形成無數圓溜溜的綠球。神濤林「神」在冰蝕石河下美妙神奇的流水聲。人行石河上,不見水流,只聞水聲;時而傳來叮叮咚咚的滴水聲,像陣陣悅耳動聽的古典音樂;時而又聽到嘩嘩啦啦的淌水聲,像山風捲起的陣陣林濤;時而又發出轟轟隆隆巨大瀑布跌落聲,像遠方傳來渾厚沉悶的雷鳴。神濤林之「神」確是世所罕見的一大奇觀。[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