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岩藿香,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岩藿香Scutellaria franchetiana Levl.的全草。分布於陝西、湖北、四川、貴州。具有祛暑清熱,活血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感冒暑濕,風熱咳嗽,風濕痹痛,痱子,跌打損傷,蜂螫傷。

  • 中文學名 岩藿香
  • 別 稱 犁頭草、方莖犁頭草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管狀花目
  • 科 唇形科
  • 屬 黃芩屬
  • 種 岩藿香 分布區域 陝西、湖北、四川、貴州
  • 採收時間 夏季
  • 用 量 內服:煎湯,3-15g。
  • 外用:適量
  • 毒 性 無毒

目錄

目錄

入藥部位

性味

歸經

功效

主治

相關配伍

用法用量

採集加工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性狀鑑別

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苦,性涼。

歸經

歸肺經。

功效

祛暑清熱,活血解毒。

主治

感冒暑濕,風熱咳嗽風濕痹痛痱子,跌打損傷,蜂螫傷。

治感冒暑濕表證:岩藿香、厚朴、香薷、扁豆各9g,大豆黃卷12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治風熱咳嗽:犁頭草、折耳根各15g。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岩藿香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行,密生鬚根,在節上生匍枝。莖上升,高30-70厘米,銳四棱形,略具四槽,被上曲微柔毛,但沿棱上較密集,下部1/3處常無葉,常帶紫色。莖葉具柄,柄長3-10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葉片草質,卵圓形至卵圓狀披針形,長1.5-3(4.5)厘米,寬1-2(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近截形至心形,邊緣每側具3-4個大牙齒,上面綠色,疏被微柔毛,但在邊緣處較密,下面淡綠或帶紫色,沿中脈及側脈被微柔毛,余無毛,側脈2-3對,與中脈在上面不明顯下面多少顯著。總狀花序於莖中部以上葉腋內腋生,長(1)2-9厘米,下部的最長,向上漸短,花序下部具不育葉,其葉腋內復有極短枝;花梗長2-3毫米,與序軸被上曲微柔毛,間或被具腺短柔毛;苞片均葉狀,細小,長過花梗,具柄,中部者全緣;小苞片成對生於花梗下部1/3處,線形,細小,長約0.5毫米。花萼開花時長約2.5毫米,被微柔毛,散布腺點,或被具腺短柔毛,盾片高1.5毫米,果時花萼長4毫米,盾片高3毫米。花冠紫色,長達2.5厘米,外被具腺短柔毛,內面無毛;冠筒基部膝曲,微囊狀增大,寬1.5毫米,向上漸寬,至喉部寬達4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內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近全緣,寬達4毫米,2側裂片卵圓形,寬3毫米,先端微缺。雄蕊4,前對較長,微露出,具能育半藥,退化半藥不明顯,後對較短,內藏,其全藥,藥室裂口均具髯毛;花絲扁平,前對內側後對兩側被小疏柔毛。花柱細長,先端銳尖,微裂。花盤前方稍隆起,後方延伸成長0.5毫米的子房柄。子房4裂,後對裂片較發達。小堅果黑色,卵球形,徑0.5毫米,具瘤突,腹面基部具果臍。花期6-7月。[1]

岩藿香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30-1500(-2300)m的山坡濕地上。分布於陝西湖北四川貴州

性狀鑑別

全草長可達70cm,莖四棱形;葉片皺縮,展開後卵圓形至卵圓狀披針形,長1.5-3cm;總狀花序,花冠紫色,二唇形;花柱先端銳尖;小堅果黑色,卵球形,具瘤。 相關論述

《貴州民間藥物》:「清熱涼血,治跌打,止熱咳。」

《貴州草藥》:「化瘀消腫。」

《萬縣中草藥》:「解表清暑,解毒消腫。治夏天感冒暑濕,蜂螫傷,痱子。」

《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治風濕性關節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