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岩羊

中文學名: 岩羊
拉丁學名: Pseudois nayaur
別 稱: 崖羊、半羊、石羊、青羊
山盤羊、盤羊、蘭羊、欠那、那瓦、貢那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目: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科:牛科
亞 科; 羊亞科
族: 羊族
屬: 岩羊屬
種: 岩羊
亞 種: 2種
分布區域: 青藏高原特有種
在我國西部地區以及中國西部鄰國

岩羊(學名:Pseudois nayaur),體型中等,形態介於野山羊與野綿羊之間。兩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僅微向下後上方彎曲。以青草和各種灌叢枝葉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們還常到固定的地點飲水,但到寒冷季節也可舔食冰雪。無固定獸徑和棲息場所。它們在懸崖峭壁只要有一腳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達2、3米,若從高處向下更能縱身一躍10多米而不致摔傷。冬季發情交配,次年6、7月產仔,每年通常只產1仔。主要天敵是雪豹、豺、狼,以及禿鷲和金雕等大型猛禽。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1]

目錄

外形特徵

岩羊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形態介於綿羊與山羊之間,外貌也確實兼有這兩類羊的一些特徵。就體形而言,岩羊很象綿羊,不過它的角不盤旋,而近似山羊,但雄獸的下頜又沒有鬍鬚,也沒有膻味。它的體形中等,體長120—140厘米,尾長13—20厘米,肩高70—90厘米,體重為60—75千克。頭部長而狹,耳朵短小。通身均為青灰色,吻部和顏面部為灰白色與黑色相混,胸部為黑褐色,向下延伸到前肢的前面,轉為明顯的黑紋,直達蹄部。腹部和四肢的內側則呈白色或黃白色。體側的下緣從腋下開始,經腰部、鼠鼷部,一直到後肢的前面蹄子上邊,有一條明顯的黑紋。臀部和尾巴的底部為白色,尾巴背面末端的三分之二為黑色。冬季體毛比夏季長而色淡。雄獸的四肢前緣有黑紋,而雌獸則沒有。雄獸和雌獸都有角,但雌獸的角很短,僅有13厘米左右,基部扁,角形直,往上逐漸變得尖細,橫切面幾乎為圓形。雄獸的角的長度為60厘米左右,最高記錄為84.4厘米,既不像盤羊那樣盤成螺旋形,而且有很多褶皺和顆粒,也不象北山羊那樣朝後呈彎刀形,而且具橫棱,而是先向上,再向兩側分開外展,然後在一半處稍向後彎,角尖略微偏向上方,整個角的表面都比較光滑,末端尖細,角基略有一些粗而模糊的橫棱,橫切面為圓形或鈍三角形,雖然沒有盤羊和北山羊角那樣奇特,但也因為特別粗大,顯得十分雄偉。

棲息環境

棲息在海拔2100—6300米之間的高山裸岩地帶,不同地區棲息的高度有所變化,但不見於森林及灌木叢中,有較強的耐寒性。

分布範圍

生活習性

習性
躺臥在草地上時,身體的顏色與草地上的裸露岩石極難分辨,因而有保護作用。雖然經常出現於比較開闊的地方,但其攀登山巒的本領在動物中是無與倫比的。受驚時能在亂石間迅速跳躍,並攀上險峻陡峭的山崖。但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逃到山脊上以後,總要回過頭來看一看,再飛奔而逃,而往往在這個時候喪生。它有遷移習性,冬季生活在大約海拔2400米處,春夏常棲於海拔3500—6000米之間,冬季和夏季都不下降到林線以下的地方活動。性喜群居,常十多隻或幾十隻在一起活動,有時也可結成數百隻的大群。群體成員的依戀性很強,如果有的成員不幸死亡,其他成員常將死屍圍住,不讓兀鷲等食腐動物叼走。夏季雄獸有時五六隻在一起,爬上最高的頂峰上棲息,到秋季發情期時才下來加入大群中同居。有時,岩羊與北山羊也會在同一處棲息,但不混群,也不發生衝突。

食性
主要以蒿草、苔草、針茅等高山荒漠植物和杜鵑、繡線菊、金露梅等灌木的枝葉為食,取食時間不十分固定,白天常時而取食時而休息。

生長繁殖

岩羊每年冬季12月至翌年1月發情交配。雄獸之間的爭偶形式於其他羊類相似,但沒有其他羊類激烈。雌獸的懷孕期為5—6個月,6—7月生產,每胎產1仔。幼仔出生10天後就能在岩石上攀登,1.5—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8—20年。
岩羊在動物園中比較容易繁殖。交配期在秋末冬初,孕後將公羊分開,以免追逐雌獸導致流產。6、7月產仔。產後2小時身上毛干即可站立活動。如果初產,不善哺乳,可輔助吸乳。幼羔生長較快,3個月後即可斷奶。半歲後開始長角,2歲性成熟。

種群現狀

邱明江在青海唐古拉山地對有蹄類作路線統計,岩羊每平方公里有0.17隻。在四川石渠和白玉等地,百隻以上的大群經常可見。估計它們的數量會超過10萬隻以上(盛和林,1958)。以下為幾位作者對部分地區的西藏岩羊的種群數量調查結果:鹽池灣自然保護區(甘肅)3.301隻/ 平方公里,總數為 469隻/4248 平方公里(Zhen, et. al., 1989);阿爾泰自然保護區(新疆)4.5隻/ 平方公里(Gu, et. al., 1990);塔什庫爾干自然保護區(新疆)2.5隻/ 平方公里,總數為260隻/120 平方公里(Schaller, et. al., 1987);塔什庫爾干自然保護區(新疆)0.2隻/ 平方公里,總數為31隻/150 平方公里(Schaller, et. al., 1987);阿爾金山為 50隻/391 平方公里(Luo, et. al., 1991);阿爾泰山為 9.4隻/ 平方公里,總數為 307隻/312 平方公里(Luo, et. al., 1991);阿爾泰山西部0.5-9.2隻/ 平方公里(Gu, et. al. 1991)。Luo等1991年估計阿爾泰山西部703平方公里的面積上有西藏岩羊357隻;谷景和等(1991)估計新疆界內西藏高原北部有8000-10000隻;1990年估計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新疆)有10000隻。然而,Achuff 和Petocz(1988)認為這些估計數據過於樂觀。Schaller(1990)認為在西藏羌塘的種群密度比估計的要低得多,因為他在沿該地區的7142km長的距離僅觀察到426隻西藏岩羊。但可以肯定,西藏岩羊在西藏北部和崑崙山的無人居住區數量比較豐富。在崑崙山、喀拉崑崙和帕米爾交匯處的塔什庫爾干保護區數量相對比較豐富(Schaller等,1988)。還沒有有關四川岩羊的總數的報道。1986和1988年在青海東南部的玉樹和果洛兩地的調查表明有144群,共4470隻(Ren and Yu,1990)。1962年,估計青海的四川岩羊總數為120萬頭,其中26.7萬頭在東部地區。而1972年調查,青海東部大約有9.2萬頭,可見種群數量在減少,而且種群常被分割。 Harris (1998)就1997年在甘肅西部阿克塞地區的考察報道稱:在甘肅阿克塞地區見到42頭,在岩羊保護區見到70頭。

種群增長影響的主要因素是普遍的任意獵殺。從1958年到1989年間,每年有10萬到20萬kg的岩羊肉從青海出口到德國等地。即每年大約有5000到10000隻岩羊被殺。該數據還不包括那些被當地獵人捕殺的數量。

2014年12月12日,岩羊在山壁上活動。進入冬季,寧夏賀蘭山標誌性生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岩羊開始有規律地在山腳下活動,尋找水源和食物。近年來,由於封山禁牧、退耕還林等政策,寧夏賀蘭山一帶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岩羊數量穩中有升,目前分布達到每平方公里14到17隻,總量也由封山禁牧前的1萬餘只增加到現在的2萬隻以上。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中國珍稀物種 岩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