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巷
山城巷是重庆市渝中区的一条历史街巷,位于南纪门街道凉亭子社区,全程斜坡青石板梯道,连接上下半城,下从南纪门码头起,在城墙内侧沿崖而上,朝通远门方向,止于领事巷。山城巷上口就是有名的法国仁爱堂旧址。
目录
介紹
山城巷原名天灯巷,1900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此巷上口,紧靠法国领事馆(现为成都军区离休干部休养所),修建仁爱堂和仁爱医院,在此巷立街灯为路人照明,由此得名天灯巷。1966年改名反帝巷。1972年更名为山城巷。
建筑
- 山城巷50号:厚庐: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兰文斌师长官邸
- 山城巷80-82号:法国仁爱堂旧址。
- 山城里26号:长乐永康石朝门,高4米,宽2米
- 亦庐石朝门:高3.4米,宽1.8米
- 体心堂
2015年5月,重庆市将山城巷定为28个传统风貌区之一,范围北至重庆干休所、南到南区路、东到中兴路、西到石板坡立交,面积5.15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约2.34公顷。[1]
渝中区
渝中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的一个市辖区,是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员会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的驻地、重庆的政治中心。
渝中区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狭长半岛形陆地上,又称为渝中半岛。渝中区面积23.71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为63.01万人。因渝中區在重慶各區中建設最早,而且長期投資最多,目前是設施最完備的區之一,各大商业商贸金融设施大多在该区设有总部或区域分支机构。由于渝中区多山少地,因此区域内建筑鳞次栉比、高聳如云,渝中区商用建筑平均楼层为27层,平均高度为115米,道路随地形蜿蜒穿行于高楼和绿树之间、车流擁擠,入夜灯火辉煌,五光十色,各色灯饰令人目不暇接,闻名遐迩的重庆山城夜景的主体便是渝中区,长江对岸南岸区的南山一棵树观景台和虎头岩是观赏渝中半岛夜景的绝佳之地。但目前隨著重慶其他城區相對渝中的快速發展,渝中區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經被沙坪壩區所取代,而商业、贸易經濟中心的地位亦逐漸在被江北区、渝北區所取代,渝中区只成为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中心而已。
历史
自公元前318年,秦国灭巴国并设立巴郡以来,渝中一直为巴郡治所所在地,先后属江州县、垫江县、巴县,历为郡、州、路、府、省、县治所所在地。
1929年,以巴县城区设立重庆市。1935年,重庆市下设5个区,第一至第四区在今渝中区境。1939年,重庆市下设12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1942年,重庆市下设17个(陆上)区和1个水上区,第一至第八区和水上区的一部份在今渝中区境。1946年,重厌市下设18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
1950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原第一区至第七区命名为第一区。1955年11月,第一区改称市中区。区境曾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行政委员会、西南军区所在地,并一直是重庆市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1995年3月,重庆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市中区更名为渝中区。
參考文獻
- ↑ 山城巷华丽转身 “棚户区”蝶变打卡地,潇湘晨报,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