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东圣帝庙
历史
清代福建省台湾府南路下淡水营都司加御前侍卫马龙图倡建武圣庙,在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由檀越郭萃、王廷魁二人发起鸠资,募得白银一百二十四锭,建庙奉祀关圣帝君,从神关平太子、周仓将军。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及日本昭和四年(1929年)重修,直至民国四十五年(西元1956年),改建新庙,民国五十九年(西元1970年)又再重修。本庙拥有监察院院长、书法家于右任题字的匾额,也有许多古碑,其中有一“砖契”,为民俗上向武夷王购地的文据,为重要文物。
关帝庙
关帝庙,又称武庙、武圣庙、文衡庙、协天宫、恩主公庙等,是祭祀中国三国时代将领关羽的祠庙。而关帝之称来自明朝皇帝授予关羽的“关圣帝君”封号。关羽为中国佛教、道教神明、圣贤中最多祠庙的一位。关帝庙不仅遍布中国大陆、港澳及台湾,且在汉字文化圈内各地区包括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以至南洋地区如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尼等地也有供奉。今日仅在中国老北京城里,就有一百多座专供或兼供关公的庙宇。每年关公节都会有多间武馆到那表现。
关帝祠庙之起源
中国古代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公家的祭祀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周朝的政治人物兼将领姜子牙,而关羽则为从祀。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重修的山西阳泉关王庙,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关王庙[1]。元代朝廷对各种宗教信仰兼收并蓄,因此民间对关羽的崇信有增无减,元朝皇帝也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关羽的庙宇已遍布中国各地。由于民间传说关羽死后“头在洛阳,身在当阳,魂归故乡”,因此在洛阳、当阳及故里解州有规模较大的关帝庙,其中解州关帝庙规模最大。
清代,军队对关羽的崇拜达到极盛。不仅在关内各省,在藩部各地凡有八旗、绿营驻军之处,也普遍修建关帝庙。蒙古库伦、科布多城、乌里雅苏台城,新疆伊犁、乌鲁木齐,西藏拉萨等地都建有关帝庙供军队祭祀。在拉萨,关帝信仰与格萨尔融为一体,因此帕玛日关帝庙又被藏人称为格萨尔拉康。
因为关羽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又受到道教、佛家的膜拜,所以关羽是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关羽体现更多关羽的本色。
随著关羽地位变得显赫,关羽更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与孔子并肩而立,有山西夫子之称。也正因为关羽如此显赫,除了军人、警察、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崇关羽,所以也将他变成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称为文衡圣帝、文衡帝君。
扶鸾信仰中,有所谓的“恩主”信仰,“恩主”是“对民有恩的主神”,另说是“救世主”的意思。台湾一般所谓的“恩主”共有关羽、吕洞宾、张单、王善、岳飞。而关羽为“五恩主”之首,所以台湾一般民众亦称关羽为“恩主公”,也因此顺势称关帝庙为“恩主公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