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侵纪
简介
层侵纪(Rhyacian,符号PP2)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300±0百万年(Ma),结束于2050±0Ma,这一时期,全球广泛发育了层状侵入体。但岩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却存在争议。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岩浆作用是否形成于类似现今的活动大陆边缘或者岛弧背景(俯冲带之上)。
层侵纪期间蓝藻、细菌繁盛。层侵纪属于前寒武纪元古宙古元古代;层侵纪的上一纪为成铁纪,下一纪为造山纪。
评价
层侵纪的地史具有下述特征。
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
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营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 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大约从中元古代开始,地层有含铁紫红色石英砂岩(如常州沟组、大虹峪组等)及赤铁矿层(如串 岭沟组宣龙式铁矿)形成,说明当时大气中已含有相当多的游离氧。大气及 水体中氧的增多,不仅影响岩石风化及沉积作用的方式及进程,而且也给生 物发展和演化准备了物质条件。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层侵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岩层中广 布蓝绿藻类的群体,经生物作用和沉积作用形成综合体。这种综合体常保存 在石灰岩和白云岩中。从横剖面上看呈同心圆状、椭圆状等。从纵剖面上看 呈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锥形叠层状,就象扣放着的一摞碗,称做叠层石。 叠层石的基本构造单位叫基本层,一般为弧形或锥形,向上凸起。基本层组成集合体,最常见的形状为柱状、锥状、棒锤状,有的呈墙状。集合体有各种不同的分叉现象。集合体组成大群体,在地层中多呈透镜状、似层状等礁体现象。叠层石主要分布于滨海的潮间带和潮 上带,有的能分布于潮下 100m 深处。近年根据叠层石的形态、分叉形式、 体壁构造、纹饰及内部构造,划分为许多类、群、型,对于地层的划分和对 比有一定意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