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蘭箴言
尼德蘭箴言 |
---|
又譯作「尼德蘭諺語」 年份 1559年 尺寸 117 cm × 163 cm 類型 油彩.畫布 典藏 德國柏林畫廊 (柏林) |
《尼德蘭箴言》(荷蘭語:Nederlandse Spreekwoorden)又譯作「尼德蘭諺語」、「荷蘭諺語」,是法蘭德斯畫家老布勒哲爾1559年創作的一幅油彩畫,畫中描繪了大量的當時在尼德蘭地區流行的諺語,很多現在仍然在使用。[1]
勃魯蓋爾是尼德蘭著名畫家,他被譽為是16世紀時尼德蘭地區最偉大的畫家。勃魯蓋爾一生創作作品無數,其中包括《通天塔》、《創世紀》、《雪中獵人》、《農民的婚禮》等等。與其他寫實畫家不同的是,勃魯蓋爾並不喜歡描繪上層貴族的奢華,也不喜歡勾勒各種誘人的景色,而是將筆觸伸向民間,着力描寫農民的生活。正是因為如此,當時人們都戲稱他是「農民的勃魯蓋爾」。更有趣的是,勃魯蓋爾在描繪農民時擅長運用誇張滑稽的手法,極大地改變了觀賞者對農民刻板印象。[2]
目錄
簡介
勃魯蓋爾是一位畫家,同時也是一位憂國憂民之人,他對尼德蘭的命運擔憂,也努力地在為尼德蘭人民的未來尋找光明。正是心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情懷,勃魯蓋爾筆下的作品都具有濃厚的教育意義,只要仔細品鑑,就能體會到其中的道理。這一點在一幅作品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它就是《尼德蘭箴言》。[3]
老布勒哲爾的畫作一向以人類的荒謬愚蠢為題材,而這幅畫的原題是「藍色披風」 (de Blue Cloak) 或「世界的愚蠢」(de Dwaasheid Van de Wereld),表明畫家的用意不只是歌頌荷蘭諺語文化,還想籍此描寫人類的愚蠢。原畫以油彩繪畫在橡木板上,畫中描繪了112個可識別的成語或諺語,當中有些諺語不能確定是否真是畫家原本想表達的。[4]
他的兒子小彼得·布勒哲爾專門為他父親的作品製作複製品,並繪畫了至少16 幅「尼德蘭箴言」。 而父親與兒子繪畫的版本並非完全一樣,在細節上或描繪的諺語各有少許不同。[5]
背景
舉例
箴言一:丟掉鵝蛋撿雞蛋
「丟掉鵝蛋撿雞蛋」描繪的是一位農婦手持雞蛋,卻不理睬身邊鵝蛋的場景。從語義上可以判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因小失大」,與我國傳統諺語「丟了西瓜揀芝麻」有異曲同工之妙。毫無疑問,人生總是要面對選擇,但取捨之時,一定要反覆權衡,儘量使利益能夠達到最大化。
箴言二:對着烤爐打哈欠
畫面中心處有一位打着哈欠的老農民,而在他的面前,正是一個深邃且幽深的火爐。如果從作者表達的意思來看,老農民應該是想藉助哈欠吹出的風點燃火爐,但這種做法似乎並不現實,頗有緣木求魚之嫌。畫中的意思很明顯,作者就是想告訴我們,凡事不可勉強,有些事我們根本做不到,因此要懂得放棄,因為在一條註定堵死的路上倍加努力,最終的結果仍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箴言三:最好的肩帶是從別人身上切下來的
「最好的肩帶是從別人身上切下來的」,這句話似乎帶有濃重的西方主義色彩,與我們的固有認知距離相當遙遠。但從語義上簡單分析來看,最好的東西都是從別人那裡攝取而來,無疑是盲目崇拜的心理在作祟。箴言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存在自己的缺點,我們不能總是盯着別人的優點而忘記自己的優勢,否則的話,自卑感將不期而至。
箴言四:抓住鰻魚的尾巴
鰻魚是一種特殊的水生動物,它們靈活機警且身體光滑,一旦遇到危險就會遁去,因此如圖中漁人抓住鰻魚尾巴的場景,其實是極難做到的。然而箴言卻告訴我們,凡事皆有可能,難辦並不代表着不能辦,因此,只要能夠勇於向困難發起挑戰,就很有可能獲得成功。
箴言五:不能從一個麵包摸到另一個
人生在於有舍有得,舍掉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圖中的孩子盡力舒展雙臂,卻只能摸到一側的麵包,無疑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解釋。孟子曰「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貪慾是無止境的,只有看透事物的本質,才能明白捨得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人生也不可能盡善盡美,缺憾也是點綴人生不可或缺的元素。
箴言六:潑翻的稀飯收不回來
圖中展現的是一個因打翻稀飯桶而懊惱的人,他似乎非常絕望,因為眼前的稀飯已經難以重新裝回到桶中,一頓美餐頓時成為泡影。箴言與我國「覆水難收」的成語有共同之處,都比喻某些事一旦發生就不可能逆轉。因為失去才懂得珍惜,因為珍惜才會懊惱,如果不想因自己的所做所為而懊惱,就要在事前三思,懂得未雨綢繆,而不是一味的亡羊補牢。
箴言七:玩轉世界於拇指
畫中的主角似乎是一位神明,因為他只用一根手指就可以托起地球,不過畫外的意思也很明顯,畫中的「神明」只是能力出眾者。勃魯蓋爾就是想通過畫作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擁有各方面的優勢,則必然會成就一番大事業。
不得不說,《尼德蘭箴言》的確是一幅令人受益頗多的畫作,它不僅能讓我們感受到藝術的魅力,還能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值得人們觀賞與學習。[11]
參考文獻
- ↑ 尼德蘭箴言,百度百科
- ↑ 《尼德蘭箴言》是一幅名畫,畫家藉助畫中人物,講出了深刻的道理 ,搜狐,2021-03-01
- ↑ 《尼德蘭箴言》是一幅名畫,畫家藉助畫中人物,講出了深刻的道理 ,搜狐,2021-03-01
- ↑ Pieter Bruegel. APARENCES. [11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6).
- ↑ Wisse, Jacob.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ca. 1525/30–1569). 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1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7).
- ↑ Rudy, Kathryn M. Bruegel’s Netherlandish Proverbs and the Borders of a Flemish Book of Hours. (編) Biemans, Jos; 等. Manuscripten en miniaturen: Studies aangeboden aan Anne S. Korteweg bij haar afscheid van de Koninklijke Bibliotheek. Zutphen: Walburg. 2007. ISBN 9789057304712.
- ↑ Erasmus, Desiderius. Adagia Leiden 1700. University of Leiden: Department of Dutc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019-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9).
- ↑ O'Kane, Eleanor. The Proverb: Rabelais and Cervant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950, 2 (4): 360–369. JSTOR 1768392. doi:10.2307/1768392.
- ↑ Lebeer, L. De Blauwe Huyck. Gentsche Bijdragen tot de Kunstgeschiedenis. 1939–40, 6: 161–229.
- ↑ 10.0 10.1 Die blau huicke is dit meest ghenaemt / Maer des weerelts abuisen het beter betaempt. Prints. Nicolaas Teeuwisse. [11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8).
- ↑ 《尼德蘭箴言》是一幅名畫,畫家藉助畫中人物,講出了深刻的道理 ,搜狐,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