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生平
早年家贫好学,能诗善文,鬻字于佛寺,时人谓其得“唐贤三昧”。后拜马俶学医。为人治病,多见奇效。马俶说“吾今得一人,胜得千万人”,师徒二人曾一起补校沈朗仲的《病机汇论》。
生平亮点
撰《金匮要略心典》三卷(1729)、《伤寒贯珠集》(1810年刊),为研究仲景学说甚有影响之著作。又著《金匮翼》八卷(1768)、《医学读书记》二卷(1729)、《静香楼医案》一卷,均行于世。
尤怡 《纵论痹症,羽翼金匮》
尤怡(1650~1749),字在泾,清代医家 著作《金匮翼》
《内经》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世称为走注疼痛是也;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为痛风是也;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称为麻木不仁是也。夫痹者闭也,五脏六腑之正气,为邪所闭,则痹而不仁也。[1]
《内经》论痹,又有骨、筋、脉、肌、皮五痹,大率风寒湿所谓三痹之病,又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而命其名。非此行痹、痛痹、著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也,风寒湿三气,袭人经络,人于骨则重而不举,入于脉则血凝不流.入于筋则屈而不伸,入于肉则不仁,入于皮则寒,久不已,则入五脏。烦满,喘呕者肺也;上气,磁干,厥胀者心也;多饮,数瘦,夜卧则惊者肝也;玩以代踵,脊以代头者肾也;四肢懈惰,发咳呕沫者痹也,大抵显脏症则难治矣。
行痹 行痹者,风气胜也。风之气善行而数变,故其症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其所至,血气不通而为痹也。治虽通行血气.宜多以治风之剂。又《寿天刚柔篇》云: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风痹云者、以阳邪而入于阴之谓也。故虽驱散风邪,又必兼以行血之剂;又有血痹者。以血虚而风中之,亦阳邪入阴之所致也。盖即风痹之证,而自风言之则为风痹,就血言之则为血痹耳。若其他风痛而未入于阴者。则固不得谓之痹证矣.
四妙散
治行痹,走注疼痛。威灵仙(酒浸熔十)五钱.羚羊角灰三钱,苍耳子一钱半,白术子(炒)钱半。细末,每服一钱匕.姜汤下。
如意通圣散
治行痹,走注疼痛。当归、陈皮、麻黄、炙草、川芎、御米壳、丁香等分。上用慢火同炒令黄色,每服三钱,水煎服。
丹溪治痹走注疼痛方
苍术、黄柏(酒炒)各三钱,酒威灵仙、白芥子、羚羊角灰各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
摩风膏
蓖麻子(去皮研)-一两,草乌头(生用)半两,乳香(另研)一钱。以猪脂炼,去渣成膏入药搅匀,以手心摩娑如火之热,却以药涂摩攻注之处,大妙。
痛痹 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也。治宜通引阳气,温润经络,血气得温而宣流,则无壅闭矣。河间云:痹气身寒,如从水中出者,气血不行,不必伤寒而作,故治痛痹者,虽宜温散寒邪,尤要宣流壅闭也。
没药散
治遍身百节,走注疼痛。没药(另研)二两,虎骨(酥炙)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五钱,酒下,日三服。
挛症
挛皆属肝,经云肝主身之筋膜故也。有热,经云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是也;有寒,经云寒多则筋挛、骨痛,又云寒则筋急是也;有湿热,经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是也;有虚,经云脉弗荣则筋急,屈伸不利,仲景云血虚则筋急是也。治案:杨吉老治激丞张德操内筋挛,脚不得屈伸逾年,动则令人抱。杨吉老云,此筋病,宜服下三方,一年而愈。
养血地黄丸
治筋极(春夏服之)。熟地、蔓荆子各一分,山萸、黑狗脊(炙)、地肤子、白术、干漆,蛴螬(炒)、天雄、车前子各三分,萆薢、山药、泽泻、牛膝。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空心。
羚羊角汤
治筋痹肢节冷痛(秋服之)。羚羊角、肉桂、附子、独活各一两三钱半,白芍、防风、川芎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同煎至八分,取清汁服,日可二三服。
乌头汤方
治寒冷湿痹,留于筋脉,挛急不能转侧(冬服之)。大乌头、细辛、川椒、甘草、秦艽、附子、官桂、白芍各七分,干姜、茯苓、防风,当归各一两,独活一两三钱五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渣,空心,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