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尤中会先生,1944年生于河南省临颍县一个书香世家,曾任湖北书协秘书长[1],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书画院院长,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华侨书画院名誉院长[2],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名誉副会长,现任中国老子书画院院长,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南中原工学院特聘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荣誉教授等。

中 文 名 : 尤中会

民 族 : 汉族

出生日期 : 1944年

主要成就 : 书法

国 籍 : 中国

出 生 地 : 河南省,临颍县

职 业 : 中国老子书画院院长

代表作品 :《尤中会书画作品选集》《尤中会墨迹五稿》《临池余墨》[3]

目录  : 1人物简介  : 蕴神得古韵 洒脱见性情  : 恰似闲庭信步  : 书法集在汉首发  : 墨韵高古自成家  : 价值百万作品捐赠老子文化基金

目录

人物简介

尤中会先生,1944年生于河南省临颍县一个书香世家,曾任湖北书协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书画院院长,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华侨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名誉副会长,现任中国老子书画院院长,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南中原工学院特聘教授,新西兰坎特柏雷大学荣誉教授等。

  尤中会先生之书法容“二王”之雅逸,颜真卿之浑厚,孙过庭之峻健,米芾之洒脱,形成自己的独特书风。他曾连续参加三、四、五届国展,中韩首届书法展,中日新潮名作展,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台湾百名书画家邀请展等国际国内大型书展并获奖。2005年2月,荣获“国学杰出贡献奖·书法金奖”,同时被授予“中国百名书画名家”称号。2006年7月,被授予“国学十年明珠艺术家”称号,荣获“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之书画精品奖”。2007年10月,获“首届人类贡献奖文化艺术金奖”。2008年9月,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他的简历及作品先后编入《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中国书法名家作品选》、《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选集》、《2006-2007年度中国百位杰出书法家》及《中国书法年鉴》等二十多种典籍。他传统功底扎实,实力雄厚,被中国艺术投资协会推举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100位书画家”之一,有《尤中会书画作品选集》《尤中会书法集》《尤中会墨迹五稿》及理论著作《临池余墨》出版发行。

  他的作品被东南亚及西欧各国的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以及国际友人珍藏。他强调书法家必须具备人品正直、学养深厚、艺术高超三大要素,并以此律己教人。

蕴神得古韵 洒脱见性情

  读《尤中会墨迹五稿》感言 李刚田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对尤中会先生的书法艺术曾这样评价:“如果用两句话概括,就是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这个合就是认真继承传统,不管是形或者神,首先是似,然后再离开,形成自己的面目。有一些人之所以最后未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而成为书法家,多是能合,不能分,或者未合即离。尤先生不是这样,他即能合,又能分,而且这个度把握很好。这不仅对我自己,而且对所有从事书法创作的人,都有有一定的启示。”

  《尤中会墨迹五稿》就要问世了,这是他继《尤中会书法集》之后的第二本书法专集。这本集子以唐人著名的乐府五首为专题内容,以手卷形式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他书法作品新的内涵与艺术特色。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学习书法有一个基本规律,正是张海先生讲的“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的漫长积累过程。从技巧、性情、学养、气韵到最后形成自我风格,对于一个书家来说,并非十几年、刚愎自用十年所能完成的,而是一辈子的事。中会先生在总结自己习书过程时是这样说的:“得其法度,寻其性情,求其气韵,熔铸自我。”一语道出了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之路。

  书法之书是写,法即法度。书法之法度是我们祖先和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如东汉蔡邕的《九势》、钟繇的《笔法十二意》、东晋王羲之的《笔势论十章》、唐欧阳询的《用笔论》、孙过庭的《书谱》、清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等等,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而古代的先贤们正是依据这些法则,“以指划字衣皆穿”,“临池学书水尽墨”,从而成为书法大家的。中会先生作书十分强调法度,更重于用笔之法。他在《笔法论》一文中指出:“用笔中的提、按、疾、涩、顿、挫、正、侧、翻、转是用笔最基本的方法。以此使落纸后的笔毫产生不同的形态,从而写出不同形质的笔划线来”。他写道:“中锋易流畅,偏侧多峻健,圆劲存骨力,顿挫出险绝,迅疾见气势,徐缓现平和,捻裹藏筋肉,轻重留黑白,浓淡显墨色,燥湿生韵味,翻转增神采,抽切蕴生机。”可见他对执笔运笔之法以及相应所产生的线条效果研究得十分精细,而且体会得相当深刻。他善于积功夫于点划波撇之间,凡棱侧、起伏、顿挫、方圆、仰俯、三过折笔等难以把握的细微之处,都力求准确、到位、精妙。这正是他探究、实践笔法的成功之处。


  古人云“书为心画”, “书道妙在性情”。中国书法强调抒胸臆,写情趣。王羲义之写兰亭,颜真卿写祭侄,苏东坡写寒食,环境各异,心态各异,作品各异,但皆以情而成。后之临者,即使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较深的学养,但由于不具备他们的书写环境、心态和性情,所以得其形易,得其神难。中会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性情艺术、古人作书是“情” “文” “书”同步而行,是犹如江河奔涌的复杂思绪、拔萃超群的文化学养、娴熟精到的运笔技巧高度的融合。没有情感驱动的书法作品,没有生命力,是不能打动人的。中会先生墨迹五稿,是五个手卷的集合,中有正文,有题记,不计工拙,随意自然,情驱笔走,心性自露,虽由书页分割为若干块面,但字里行间依然蕴合着诗之意境及书写者的性情与思绪,这正是墨迹五稿的奇妙动人之处。古人云,“书画当观韵”。韵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没有韵的作品,因失去魂魄而平庸失色。书法之韵有点画之韵、线条韵律及通篇之文气。中会先生书法之线条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犹如美女之腕,肉包骨上,筋藏肉内,血浸其中。骨则支撑,筋则柔韧,肉则丰腴,血则润泽。这样的书法线条才浓纤得中,丰润柔韧,温韵遒劲,神清气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书法的节奏韵律与音乐的旋律是相通的。他把书法中的单字比作音乐中的音符,书法中的字组和章节比作音乐中的小节,而又把书法之大章法比作音乐中的主题旋律,从而赋予书法作品以轻重缓急、起伏跌宕的节奏与律动。他说:“书法韵律与书卷之气是书者学养的流露。学养者,沃土也,书法者,禾苗也。禾苗植根于沃土之中,才能枝叶繁茂。书法惟有学养的滋润,才不会苍白贫血”。他是这样说的,当然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很成功。

  无个性的书法作品,不是好作品。无个性的书者,成不了书法大家。就书法个性而言,中会先生的成功之处在于博采众长,淹贯尽有。他在学书自叙中这样写到:“师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洒脱,法虔礼之用笔,取鲁公之苍浑,然后熔而化之,方朴拙厚重,血肉生焉,笔法丰富,意趣生焉。”他是汲取诸大家作品之精华,再融入自我之情趣,从而冶铸自我之书风。从其墨迹五稿可以明显看出,他合离有度,亦古亦新。隐隐乎蕴古人之气韵,落落乎见个人之性情。刚毅峻健,洒脱飘逸,字里行间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中会先生强调:“一位成功的书法家必须具备三大要素:一是人品,二是学养,三是技巧。唯博学广览,强其学养,冶尽千碑,藏纳万卷,融其性情,天人合一,始称书家,才方感无愧。”这大概就是他的人格气质与对艺术理解的过人之处吧!

  二00九年八月一日于京华

  (李刚田:《中国书法》杂志主编)

恰似闲庭信步

  葛昌永


  二00六年,尤中会先生出版了《尤中会书法集》,豪华、阔气、整肃、丰满,沉甸甸的。我说那是他书法生涯的一个小结,一座高峰,一个里程碑。时近四年,他又要出这本取名《尤中会墨迹五稿》的集子了,一摞书稿摆在我面前,我好自惊叹:他已进入丰收高产季节了,几十年的艺术积淀,逐渐开启释放,像喷薄的火山,像居高临下的瀑布,像“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画苑,不可收拾地迸发出来,倾泻下来,开放起来。

  人生常常有这种经验:有时候,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离我们却很遥远。到了一定时候,“葛然回首,那‘东西’却在灯火阑珊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而全不费功夫,只能在踏破铁鞋之后。果子没有成熟,食之涩口。果子成熟了,才食之香甜。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果然也。尤中会先生,已进入了这种境界。

  并不是说,出书多,就了不得,就标志“果子熟了”。关键是看书的质量。好书出得多,就是了不起。当下,出书是件容易事,也是件不易之事。容易,是因为只要有钱就成。不容易,是因为出的书要像个样子让人觉得有责任感,有行世和传承的价值,能给人教益,便不容易。

  与前一本书相比,这本《尤中会墨迹五稿》,我姑且称之为专题本,几首历史上著名的诗,两种他最为精湛的书写书体,这是他的冰山一角,是他的璀璨之珠中的一颗,是观瞻尤先生斯时状态的一面方镜,再现的是他碧玉妆成的艺术侧面。没有堂皇的装饰与策划,没有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没有争奇斗艳的色彩格调,没有装腔作势的矫揉造作,有的是纯纯的、静静的、淡淡的、悠悠的墨象,舒坦、安详、游动、灵便,行云流水,质朴自然,漫不经心,自由洒脱。说到底,表现的是他近几年的心得,捕捉的是他近几年的追求,袒露的是他斯时的人文情怀。“删繁就简三秋树,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后,让人觉得舒畅快然,赏心悦目。他是在用笔与心灵对话,款款地走来,好像讲着寓言,恰似闲庭信步!庄子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风雨兴焉,蛟龙生焉”,才能有那分自信与散淡。为什么样有成就的艺术家,到收获成就的时候,多方面都有所获,信手之际,便有晶莹剔透的艺术品呱呱坠地,像苏东坡,文灿烂,诗奔放,书潇洒,画缠绵,还能为我们留下东坡饼、东坡肉!茫茫人海,纵横千万年,一个人一生能留下这么多好的东西,实在让人“望洋兴叹”!何故哉?见识与学养到一定程度,玩什么都能成。而我们,仅仅看到苏东坡有那么多成果还不够,还应当从他眉山读书时默默无闻的岁月里,从夜半放船的寂寞思索中,获得感悟。人类所有的思想成果与艺术成就,终于会在哲学的层面,达到和谐与统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既然看得远,艺术品的格调才不俗。

  我觉得,这本别致的书法集,将是中会先生长长征途上的一盏路灯,远远攀升去的又一截高度!

  (葛昌永: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布文家协会会员)

书法集在汉首发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 张云宽)昨日,《尤中会书法集》在武昌首发。中国收藏家协会认为这是国内书法界一件盛事。

  尤中会现任湖北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自幼受祖父遗墨熏染,酷爱翰墨。半个世纪来,他“初习‘二王’,师其雅逸;继研米芾,得其洒脱;进临书谱,法其用笔;再追颜氏,取其苍浑”。

  《尤中会书法集》共收录84幅作品,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雷题写书名,鲁慕迅为该书作序。《神州·收藏家》杂志将该书精装本永久收藏。

墨韵高古自成家


  未见其人,先见其字。记者在认识尤中会之前,首先从认识尤中会的书法开始。

  初夏的一天,漯河市人民政府驻京办主任郑儒剑来访,特意带来漯河“三绝碑”的拓片。

  “三绝碑”即曹丕《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位于漯河繁城镇汉献帝庙内。两碑不仅见证了汉魏政权交替这一历史史实,又因王朗撰文、梁鹄书写、钟繇镌字,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谓之“三绝”。“三绝碑”不仅代表了当时魏国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但由于两千多年来的风蚀雨腐,使得部分碑体损坏,字迹更是模糊不清。为使后人领略三绝碑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物部门曾在全国各地寻找书法大家,以恢复“三绝碑”的本来面目。选来选去,最后选择了尤中会。

  郑儒剑带来了三张各有三米多长,一米多宽的拓片。一张是《受禅表》碑,一张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都是经过尤中会重新修复后的“修旧如旧”的碑贴,另一张则是尤中会用寸楷书撰写的《重刻汉魏禅代碑记》。

  新闻生涯31年,从通讯员到记者再到主编,见过的碑刻多不胜教,但漯河的“三绝碑”绝就绝在:上承前代篆书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隋、唐楷书的风范,南朝书法家庚肩吾在《书品》中称其“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繁城原属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

  再看尤中会《重刻汉魏禅代碑记》,也着实令记者眼前一亮:那结体的严谨,笔力的险峻,骨力的遒劲,顿挫的挺健,端庄的古朴,韵味的无穷,都令自以有“见得多了”的记者为之震惊。大有“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之绝妙。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能有这般功力深厚的书法大家,不能不说是书坛的幸事。

  在郑儒剑主任的引荐下,记者到尤中会在京居住的一处寓所,专访了尤中会先生。并试图沿着他足迹,去探寻一个书法大家的成功之路。

  尤中会1944生于河南临颍一个书香世家。曾任湖北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湖北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南中原工学院特聘教授,新西兰坎特柏雷大学荣誉教授。

  尤中会曾连续参加三、四、五届书法国展,中韩首届书法展,中日新潮名作展,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台湾百名书画家邀请展等国际国内大型书展并获奖。2005年2月,荣获“国学杰出贡献奖·书法金奖”,同时被授予“中国百名书画名家”称号。2006年7月,被授予“国学十年明珠艺术家”称号,荣获“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之书画精品奖”。有《尤中会书画作品选集》《尤中会书法集》《尤中会墨迹五稿》及书法理论专著《临池余墨》等出版发行。

  尤中会酷爱书法,应该源于前清秀才的爷爷尤遂成传下的几箱书法手迹和碑帖。幼年时一次无意的发现,让尤中会闯进了书法这个神奇的世界。4岁那年,尤中会在叔父尤岑岭创办的私塾学描红。第一次临摹的正是叔叔手写的工笔小楷,还有那首耳熟能详的《蒙学诗》: 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尤中会临摹多了,叔父的手写贴明显有些供不应求。好奇的尤中会免不了到处去翻箱倒柜。这一翻不要紧,没想到一下子翻岀了前清秀才的爷爷尤遂成留下的几箱书法手迹和线装名家字帖。

  叔父见尤中会聪敏过人,且毛笔字又日日见长,尽管不忍心,但还是让尤中会把那几箱书法手迹和线装名字帖都拿了去。

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尤中会有了那几箱爷爷的书法手迹和线装名字帖,确有“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感觉。在别的孩子还不知“人之初,性本善”的年纪,尤中会早已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王羲之、王献之以及米芾和文征明等等了如指掌。并对这些史上大家的书法特点烂熟于胸。

  颜真卿书法端庄肃穆,给儿时的尤中会很好的铺垫,在颜体的基础上,他又临欧阳询《九成宫》、“二王”《兰亭序》、《洛神赋十三行》等诸帖。还有米芾、文征明的作品。在小楷、行、草、隶书都下过扎实的功夫。他作书多以空藏、侧锋入纸,以锋毫之推抛翻转,正侧并用,节奏明快。由于他的每个字都经历了千锤百炼,奠定了厚重的文化根基。

  但在后来的书法创作中,尤中会和其他名家大师一样,尽管也有过“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困顿与惶惑。但在翻阅了古人大量的名帖、手札后尤中会深深领悟到:古人之书“先是情,次是书”,许多著名的书帖都是为抒发某种心绪而书写,本无意留给后人作书法范本。但是他们超群拔萃的文化修养,娴熟精到的运笔技巧,犹如江河奔涌的复杂思绪,在无意中凝聚成独一无二的书法精品,字里行间溢满烂漫的情趣和无雕饰的自然之美,这正是今天的书法家们所追而又不可及的奥妙和玄机所在。看来书法要达到忘我的境界,不能再拘泥于书法自身,必须从人生际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绪、灵智、品格中,熔炼灵动多姿的书法风韵。也只能是“功夫在字外”。

  于是,尤中会在继续苦练书法的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从古典名著,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中汲取营养,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结晶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他那大气磅礴、气贯如虹、宛若天成的《卢沟晓月》、《秋窗风雨夕》等在全国获得书法大奖的作品,表现的正是尤中会这种无限的遐想和特殊的情感。

  纵观尤中会的作品,不但有继承,更重要的有发展。他在传承古代书法名家的真谛,集百家精髓,融会贯通的同时,又敢于大胆创新,充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先生在作书时习惯在音乐跌宕澎湃的旋律中去想象呈现在宣纸上的线条。他认为音乐旋律之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与书法的节奏息息相通,书法能使人感到音乐般轻盈欢快的节奏,给人的生命以绵延无尽的律动。自乐理知书理,从而养成淳古清奇、俊逸洒脱、刚毅峻健的独特风格。一字之中,点之丰腴而不臃滞,劲拔而不蒿寒,简繁得宜,自然天成。一行之中,起伏有度、错落有致、气贯意连。行行之间,迎让顾盼、相互拂照、协调有序。通篇之气则激扬跌宕、虚实呼应、穿插互融、和谐统一,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作品中的文化气息、品格趣味,都是他人品、技巧、学养的体现和流露。因此,他的作品不但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而且从深厚底蕴中显示出峻健的神韵。

  这就难怪书坛泰斗、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对尤中会赞叹不已:“在我过去见过的书法作品集中,象尤中会作品如此独特的不多,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

张海主席还这样解读尤中会的书法作品:“真正的书法艺术应该用两句话来概括: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这个合就是认真继承传统,不管是形或者神,首先是似,然后再离开,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少人之所以不能达到理想境界而成为书法大家,多是能合,不能分,或者未合即离。尤先生既能合又能分,而且这个度也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不仅对我,而且对所有的书法爱好者,都是很好的启示。”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学习书法有一个基本规律,正是张海主席讲的“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的漫长积累过程。从技巧、性情、学养、气韵到最后形成自我风格,对于一个书家来说,仅仅靠十年、二十年的功夫是难以完成的,而是一辈子的事。尤中会在总结自己习书过程时是这样说的“得其法度,寻其性情,求其气韵,熔铸自我”,一语道出了他在书法创作上的深层思考与创新之举。

  张海作为全国书法界的领袖,是告诫自己,更是告诫同行:“中会先生的创作之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那么,作为后生晚辈的我们,究竟应该从尤中会书法艺术中学习什么?

  尤中会在总结自己的书法实践时说:书法之书是写,书法之法是度。书法之法度是我们祖先和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如东汉蔡邕的《九势》、钟繇的《笔法十二意》、东晋王羲之的《笔势论十章》、唐欧阳询的《用笔论》、孙过庭的《书谱》、清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等等,都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而古代的先贤们正是依据这些法则,“以指划字衣皆穿”,“临池学书水尽墨”,从而成为书法大家的。 因此,尤中会的书法十分强调法度,更重于用笔之法。他在《笔法论》一文中指出:“用笔中的提、按、疾、涩、顿、挫、正、侧、翻、转是用笔最基本的方法。以此使落纸后的笔毫产生不同的形态,从而写出不同形质的笔划线来”。他写道:“中锋易流畅,偏侧多峻健,圆劲存骨力,顿挫出险绝,迅疾见气势,徐缓现平和,捻裹藏筋肉,轻重留黑白,浓淡显墨色,燥湿生韵味,翻转增神采,抽切蕴生机。”可见他对执笔运笔之法以及所产生的线条效果研究得是多么精细,而且体会是多么深刻。他善于积功夫于点划波撇之间,凡棱侧、起伏、顿挫、方圆、仰俯、三过折笔等难以把握的细微之处,都力求准确、到位、精妙。这也正是他探究、实践笔法的成功之处。

“书画当观韵”。先代书贤的醒世恒言时时在提醒着尤中会。尤中会更懂得:韵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没有韵的作品,因失去灵魂而平庸失色。书法之韵有点画之韵、线条韵律及通篇之文气。用《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著名书法理论家李刚田教授的话说:“中会先生书法之线条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犹如美女之腕,肉包骨上,筋藏肉内,血浸其中。骨则支撑,筋则柔韧,肉则丰腴,血则润泽。这样的书法线条才浓纤得中,丰润柔韧,温韵遒劲,神清气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书法的节奏韵律与音乐的旋律是相通的。他把书法中的单字比作音乐中的音符,书法中的字组和章节比作音乐中的小节,而又把书法之大章法比作音乐中的主题旋律,从而赋予书法作品以轻重缓急、起伏跌宕的节奏与律动。”

  有关书法之韵,尤中会先生也同样体会颇深:“书法韵律与书卷之气是书者学养的流露。学养者,沃土也,书法者,禾苗也。禾苗植根于沃土之中,才能枝叶繁茂。书法惟有学养的滋润,才不会苍白不会贫血”。

  没有个性的书法作品,不是好作品。没有个性的书法家,成不了书法大家。就书法个性而言,尢中会的成功之处在于博采众长,淹贯尽有。他在学书自叙中这样写到:“师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洒脱,法虔礼之用笔,取鲁公之苍浑,然后熔而化之,方朴拙厚重,血肉生焉,笔法丰富,意趣生焉。”他是汲取诸大家作品之精华,再融入自我之情趣,从而冶铸自我之书风。从尤中会的书法作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合离有度,亦古亦新。隐隐乎蕴古人之气韵,落落乎见个人之性情。刚毅峻健,洒脱飘逸,字里行间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文/ 苏清杰 资深记者、教授、研究员、中国老子文化发展公益基金管委会副主任)

价值百万作品捐赠老子文化基金

  2010年9月20日上午8时许,享誉中外的书法大家尤中会来到中国老子文化发展公益基金管委会。将自己精心创作的15幅价值100余万元的书法精品,无偿捐赠给老子文化基金。用尤中会的话说是:“为宏扬老子文化作点贡献”。


  尤中会先生1944生于河南临颍一个书香世家,4岁开始临书,60年来临池不倦,从而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书法大家。他曾经担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如今又任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湖北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南中原工学院特聘教授,新西兰坎特柏雷大学荣誉教授等。尤中会曾连续参加三、四、五届书法国展,中韩首届书法展,中日新潮名作展,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台湾百名书画家邀请展等国际国内大型书展并获奖。2005年2月,荣获“国学杰出贡献奖·书法金奖”,同时被授予“中国百名书画名家”称号。2006年7月,被授予“国学十年明珠艺术家”称号,荣获“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之书画精品奖”。并有《尤中会书画作品选集》、《尤中会书法集》、《尤中会墨迹五稿》及书法理论专著《临池余墨》等出版发行。

  尤中会先生强调书法家必须具备人品正直、学养深厚、艺术高超三大要素,并以此律己授人。纵观尤中会的书法不难看岀,他在传承古代书法名家,集百家精髓,融会贯通的同时,又敢于大胆创新。他的书法师“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洒脱,法虔礼之用笔,取鲁公之苍浑,然后熔而化之,朴拙厚重,血肉生焉,笔法丰富,意趣生焉,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一字之中,点之丰腴而不臃滞,劲拔而不蒿寒,简繁得宜,自然天成。一行之中,起伏有度、错落有致、气贯意连。行行之间,迎让顾盼、相互拂照、协调有序。通篇之气则激扬跌宕、虚实呼应、穿插互融,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绝妙佳境。这就难怪书坛泰斗、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对尤中会的书法赞叹不已:“在我过去见过的书法作品集中,象尤中会作品如此独特的不多,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与此同时,张海主席还这样解读尤中会的书法作品:“真正的书法艺术应该用两句话来概括: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这个合就是认真继承传统,不管是形或者神,首先是似,然后再离开,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少人之所以不能达到理想境界而成为书法大家,多是能合,不能分,或者未合即离。尤先生既能合又能分,而且这个度也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不仅对我,而且对所有的书法爱好者,都是很好的启示。”

用《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著名书法理论家李刚田教授的话说:“中会先生书法之线条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犹如美女之腕,肉包骨上,筋藏肉内,血浸其中。骨则支撑,筋则柔韧,肉则丰腴,血则润泽。这样的书法线条才浓纤得中,丰润柔韧,温韵遒劲,神清气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书法的节奏韵律与音乐的旋律是相通的。他把书法中的单字比作音乐中的音符,书法中的字组和章节比作音乐中的小节,而又把书法之大章法比作音乐中的主题旋律,从而赋予书法作品以轻重缓急、起伏跌宕的节奏与律动。”正因如此,尤中会的作品不仅被国家美术馆、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大量收藏,而且还被东南亚及西欧三十多个国的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以及国际政要珍藏。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国内的知名收藏家更是看好尤中会的作品,他的书法作品也从几年前的每平方尺一两千元,一下子涨到9000元上下,而他的寸楷每平方尺均价已涨到1.2万元以上。就连他的绘画也随着书法的飙升而狂飙,五年前尤中会的一幅4尺斗方只有2800元,如今也一下子飙升到五六万元。而他这次捐赠的15幅书法作品,每幅小则8平方尺,大则12平方尺,且幅幅都是他选岀的精品,据保利国际拍卖行估价,每平尺起拍价不会低于9000元,总价值约在100万元左右。

  中国老子文化发展公益基金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苏凊杰热情接侍了尤中会的捐赠。学者岀身的苏清杰激动地对记者说:如果用‘字如其人'来形容尤中会先生的作品,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可以说,尤先生的书法文化气息、品格趣味,都是他人品和学养的集中体现和流露。他的作品不但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而且从深厚底蕴中显示出少有的峻健和神韵。他的书法作品也最大限度地彰显岀“大象无形”、“大音无声”、“大爱无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老子哲学思想。老子文化基金也正是因为有众多象尤中会这样的爱心人士的关爱和无私捐助,才得以在众多的基金中快速发展,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作为老子文化基金的副主任,对尤中会先生的捐赠,除了谢谢,还是谢谢!

词条标签: 书法 人物

视频

书法家尤中会老师为名家艺术网现场提词,蕴神得古韵,洒脱见性情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