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苞柊叶
尖苞柊叶(学名:Phrynium placentarium (Lour.) Merr):竹芋科,柊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1米。叶基生,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薄革质,两面均无毛。头状花序无总花梗,自叶鞘生出,球形;苞片长圆形;花白色,萼片线形,子房无毛或顶端被小柔毛。果长圆形,外果皮薄,种子椭圆形,被红色假种皮。2-5月开花。
分布中国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生于密林中阴湿之处。亚洲南部至东南部广布。
该种根茎治肝肿大,痢疾,赤尿。叶清热利尿,治音哑,喉痛,口腔溃疡,解酒毒等。
- 中文学名 尖苞柊叶
- 拉丁学名Phrynium placentarium (Lour.) Merr
- 界 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芭蕉目
- 科竹芋科
- 属柊叶属
- 种 尖苞柊叶
- 命名者及年代 (Lour.) Merr,1919
目录
目录
形态特征
产地生境
繁殖方式
分株
扦插
栽培要点
主要价值
药用
环境
尖苞柊叶形态特征
尖苞柊叶多年生草本;根茎匍匐. 株高约1米。叶基生,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0-55厘米,宽2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而中央急尖,薄革质,两面均无毛;叶柄长达30厘米;叶枕长2-3厘米。
头状花序无总花梗,自叶鞘生出,球形,直径3-5厘米,稠密,由4-5或更多之小穗组成;苞片长圆形,长2-2.5厘米,顶端具刺状小尖头,内藏小花一对;花白色,长2厘米;萼片线形,长5毫米;花冠管长8毫米,裂片椭圆形,长5毫米,宽2毫米;外轮退化雄蕊倒卵形,长5毫米;子房无毛或顶端被小柔毛。果长圆形,长1.2厘米;外果皮薄;内有种子1枚;种子椭圆形,长1厘米,被红色假种皮。花期:2-5月。头状花序直径5厘米,无柄,自叶鞘内生出;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3厘米,紫红色,顶端初急尖,后呈纤维状;每一苞片内有花3对,无柄;萼片线形,长近1厘米,被绢毛;花冠管较萼为短,紫堇色;裂片长圆状倒卵形,深红色;外轮退化雄蕊倒卵形,稍皱褶,淡红色,内轮较短,淡黄色;子房被绢毛。果梨形,具3棱,长1厘米,栗色,光亮,外果皮质硬;种子3-2颗,具浅槽痕及小疣凸。花期:5-7月。[1]
尖苞柊叶产地生境
尖苞柊叶繁殖方式
分株
分株繁殖,春季气温20℃左右时繁殖最理想,但只要气温、湿度适宜,也可全年进行。繁殖时用利刀将带有茎叶或叶芽的根块切开;少量繁殖可把割切的带茎叶及叶芽的根块直接置于泥盆中;大量繁殖时,应置于苗床上;温度、湿度达不到要求时应用薄膜覆盖;一定要使薄膜内的温度达到20-28℃,湿度80%以上。
扦插
扦插繁殖一般用顶尖嫩梢,插穗长 10-15厘米,视叶片大小,保留叶片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插穗用 500ppm的奈乙酸处理2-3秒钟,也可用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及ABT生根粉处理。 插穗处理后插于苗床,株行距 5×10厘米为佳。上用薄膜弓棚覆盖 ,管理方法同分株繁殖一样。扦插繁殖在温度不低于20℃时任何时候都可进行。 插穗30-50天生根;但扦插成活率不如分株繁殖高;一般在50% 左右。[2]
尖苞柊叶栽培要点
初春,从母株中挖掘部分新长出的粗壮植株作种苗,分成数蔸,每蔸留3-4个地上茎,煎去茎下部叶片,按行120×100厘米挖穴,穴深约30厘米,每穴栽1蔸,盖土,压紧。
田间管理,出苗后,及时中耕除草,每年追肥2-3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3]
尖苞柊叶主要价值
药用
药用来源:根状茎、叶:功效同柊叶。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主感冒发热;痢疾;吐血;衄血;血崩;口腔溃烂;音哑;小便不利。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入肺、胃、大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鲜草捣烂取汁。
民族用药:【基诺药】拍帕节呢:全草治肾炎,膀胱炎,小便不利《基诺药》。
环境
柊叶对波式潜流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对CODcr,NH4+-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06%、64.62%和84.03%,相比无植物的床分别高6.77%、6.66%和5.36%。
在湿地系统中,可沉降的部分有机物可由沉积和过滤作用快速去除掉。对于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主要依靠填料和根系表面附着生长的微生物的作用。在植物生长成熟阶段,柊叶以须根为主,根茎细长,毛细根众多,很明显柊叶根系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床体中的氧,植物对氧的运输释放和扩散作用,形成较多有利于有机物降解的好氧区;根际为各种微生物创造良好的微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另外,植物根系的生长有利于均匀布水,延长系统实际水力停留时间.使污水在床内波式流动,污水反复地流经湿地系统中的上层、中层和下层,使污水反复地经历好氧-兼氧-厌氧状态,充分地发挥了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