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斷腸草
小黃斷腸草,中藥名。為罌粟科植物纖細黃堇CorydalisgracillimaC.Y.Wu的全草。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殺蟲之功效。常用於疥癬,瘡毒,毒蛇咬傷。[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小黃斷腸草
漢語拼音:Xiǎo Huánɡ Duàn Chánɡ Cǎo
性味:味苦、澀,性寒
毒性:有毒
功能:清熱,解毒,殺蟲
主治:常用於疥癬,瘡毒,毒蛇咬傷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小黃斷腸草
拼音名:Xiǎo Huánɡ Duàn Chánɡ Cǎo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ydalisgracillimaC.Y.Wu[C.gracilisFranch.,nonLedeb.]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纖細黃堇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夏季採收,洗淨,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700-4000m的草坡、林下或灌叢中。
原形態
纖細黃堇 一年生草本,高10-30cm,無毛。主根長達10cm,有少數纖維狀分枝。莖纖細,直立或略偃伏,近基部有多數分枝。基生葉數枚;葉柄長3-6cm;葉片輪廓寬卵形,長1-2.5cm,三回三出全裂,末回裂片倒卵形至倒披針形;莖生葉多數,互生,稀疏,下部者柄長,上部者柄短,其他同基生葉。總狀花序頂生,長2--4cm,果時可達7cm,疏列花6-12朵;苞片最下部者一至二回3裂,最上部者鑽形,全緣;花梗長於苞片;萼片鱗片狀;花冠黃色,長8-9mm,外輪上瓣具極低的雞冠狀突起,距圓錐形,長占全花瓣的1/2,外輪下瓣長為上瓣的2/3,有時基部具1小距,內輪兩瓣先端紫色;子房條形,柱頭2裂。蒴果狹倒卵形長7-8mm,直徑約2mm。種子2列,共5-10枚。
性味
苦;澀;寒;有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殺蟲。主疥癬;瘡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