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蛙
小雨蛙是一种小型的蛙类,最大体长约2.5公分。其吻端尖而嘴小,身体后半粗壮而使得身体呈三角形,且显得头部短小。其体背主要为褐色或红褐色,背部有二到三条深褐色或黑色的波浪状斑纹,由两眼中间沿背中线经背部向后延伸至腿部,形成极为特殊的花纹。体侧面有暗色区块由吻端延伸到后段,形成暗色带,雄蛙喉部黑色。小雨蛙四肢细小,腿部有暗色横纹。主要栖息于低海拔的农垦地、水田、池塘、草地、与潮湿的泥地。其鸣声特殊,常可于春末、夏季雨后的夜晚听到其响亮的鸣声。成蛙以蚂蚁、白蚁、小型鞘翅目的昆虫为食。4月到9月间有繁殖纪录,可产卵150到300颗。蝌蚪口位于吻端,眼睛在两侧,头部及背部呈圆盘状,常悬浮在水层中间活动。[1]
- 小雨蛙 基本资料
学 名: Microhyla ornata (Dumeril and Bibron, 1841)
俗 名: 小姬蛙,饰纹姬蛙
分 类: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两栖纲Amphibia、跳形目Anura(无尾目Salienta)、狭口蛙科Microhylidae、姬蛙属Microhyla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全省平地稻田、水池等开垦地、草泽及低海拔山区的森林底层落叶间,北部较常见。
栖地: 经常出现在稻田、水池等开垦地,普遍分布于全台湾平地及低海拔山区,雨后的夏夜常可听到它们整齐而具有节奏感的叫声。小雨蛙喜欢躲在草根、土缝或石头底下鸣叫,所以常常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不容易观察。
分布:广泛分布于全省平地稻田、水池等开垦地、草泽及低海拔山区的森林底层落叶间,北部较常见。
繁殖期:约3至8月,春夏为主。[2]
目录
物种概述
关于小雨蛙
小雨蛙是一种小型的蛙类,最大体长约2.5公分。其吻端尖而嘴小,身体后半粗壮而使得身体呈三角形,且显得头部短小。其体背主要为褐色或红褐色,背部有二到三条深褐色或黑色的波浪状斑纹,由两眼中间沿背中线经背部向后延伸至腿部,形成极为特殊的花纹。体侧面有暗色区块由吻端延伸到后段,形成暗色带,雄蛙喉部黑色。小雨蛙四肢细小,腿部有暗色横纹。
主要栖息于低海拔的农垦地、水田、池塘、草地、与潮湿的泥地。其鸣声特殊,常可于春末、夏季雨后的夜晚听到其响亮的鸣声。成蛙以蚂蚁、白蚁、小型鞘翅目的昆虫为食。4月到9月间有繁殖纪录,可产卵150到300颗。蝌蚪口位于吻端,眼睛在两侧,头部及背部呈圆盘状,常悬浮在水层中间活动。[3]
小雨蛙的头小腹大,身体呈扁平的三角形,体长仅2到3公分。它们因为背部有美丽的深色花纹,花纹类似两个人字、塔状或圣诞树状,对称而且醒目,故又称为饰纹姬蛙,所以不论俗名还是学名,都是根据外型命名。小雨蛙虽然属于小型蛙类,但雄蛙有鼓起来几乎和身体一样大的单一外鸣囊,因此叫声非常低沉而且大声,声音听起来如同上发条声。繁殖期约3至8月,春夏为主。一次产卵约两、三百粒,卵径小,约0.8cm,卵块圆形经常成片漂浮在水面。蝌蚪身体透明圆形,小巧可爱,头部及背部圆盘状,平扁透明,口位于吻端,眼睛在两侧,尾端尖细。
声音特征
成体特征:
- 快速鉴定清单:
1. 小型
2. 身体三角型
3. 背中央有深色对称塔状花纹
- 体长:小型,♂约2.5cm,♀2-3cm
- 头部:头长约等于头宽,吻端尖圆。鼓膜不明显,颞褶明显。
- 背部:背部颜色为土褐色或灰棕色,背中央有一块明显的深色对称塔状花纹,花纹两侧另有一些平行的细纵纹。有些个体有浅色背中线。
- 体侧:两侧从吻端经眼后方到腰部有黑色斜行的纵纹,纵纹下方有深色小斑点。
- 皮肤:略光滑但有些小疣粒,尤其从眼后到荐骨突起处,两侧各有一排斜行的长疣粒。
- 腹部:光滑白色。
- 前肢:纤细,有粗细不等的横纹。指端圆无吸盘,指间无蹼。内掌突比外掌突大。
- 后肢:粗壮,有横纹。趾端无吸盘,趾间无蹼。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
- 第二性征:雄蛙体型比较小,有单一咽下鸣囊,喉部鸣囊的地方黑色。
生态及行为
小型但叫声却非常的低沉而且大声,雨后的夏夜常可听到它们整齐而具有节奏感的叫声“ㄎ一ˊ、ㄎ一ˊ”,喜欢躲在水边的落叶、草根、土缝或石头底下鸣叫,常常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很难观察。
卵:卵径小,约0.8cm,卵块圆形成片漂浮在水面上,一次产卵约两、三百粒。
蝌蚪:头部及背部圆盘状,平扁透明。口位于吻端,眼睛在两侧,尾端尖细。[5]
视频
小雨蛙--完整声音档
不喜欢雨天的小雨蛙
小雨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