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鎮故事十九(居仁堂主)

​​ 小鎮故事十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小鎮故事十九》中國當代作家居仁堂主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小鎮故事十九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值得懷念的。即便是在動盪年代,那也是大人們的事。更何況我們有房了,父親有工作,母親做家務,雞鴨成群,豬餵有兩頭。每個月有肉票糖票等供應。拿着糧本到糧站可以買米。但小鎮上的我們並不是什麼都不干。

那時候,憑糧本購糧。供應的糧食緊緊張張,如果有客人住幾天就會發生糧荒。何況我們家客人不斷。老鄉們一來,短的住三五天,十天半個月,長則住幾個月。來客人總要管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自己勒緊褲帶外,就是買高價米。小鎮四周是鄉村,有些農民家裡有餘糧,卻缺錢,就悄悄的提着米到鎮上賣。賣米違法,只能暗中進行。

父親曾為了多收入些米,到公安縣的都府堤修大堤。在那裡拉石頭,除了給錢,還發米。父親在那裡拉了半年的石頭。幾個月沒有回家。

當割稻子時,我們會到稻田裡撿稻穀。

那天早上,天剛剛亮,姐姐就叫醒我去撿稻穀。我們來到小鎮西邊的稻田裡。稻穀割倒一半了。幺媽正在田裡捆草頭。即捆稻穀。捆好的稻穀立在在稻田裡,男人拿着釺擔,一頭扎在草頭上,用胳膊肘往上一挑,再將釺擔的這一頭扎時另一個草頭上,雙手來回倒騰幾下,一擔稻穀就放在肩膀上了。然後高叫着啊嗬嗬嗬……地挑往打穀場。我們撿稻穀時,只要稻穀捆好了,掉在地上的稻穀就可以撿起來歸我們。幺媽看見我和姐姐在那裡撿稻穀。她在捆稻穀時,故意用腳踩下一小綹。幺媽把稻穀捆立起來後,幺媽一扭臉,我們就是飛快跑過去,把掉在田裡的稻穀撿起來。

割稻穀時,很多的露水。田裡也很爛,有的田水沒有排完,一踩,腳就陷進去。多數時間我們都是赤腳去撿稻穀。撿夠一把,手握不住時,就用所撿的稻草長的幾根當做腰(音)子,把稻穀綑紮起來,放在稻田更上,然後再去撿。

從早上撿到太陽出來,大約八九點鐘我們回去時,所撿的稻穀我和姐姐兩隻手都抱不過來。大人說小孩子沒有腰,其實,撿一早上稻穀,腰還是有些不舒服的。

撿回去的稻穀,攤在地上曬乾,然後用棒棰將稻穀捶下來曬乾。每年我和姐姐能撿幾百斤稻穀。幾百斤米是很解決一些問題的。

有時候,我摸着我右手背上的一塊傷痛,會暗暗發笑。

小鎮上的男孩子似乎都有過釣魚的經歷。

家前家後都是水塘,裡面以鯽魚吊子為主。團魚當然也是少了。郎母子也挺多(一咱長不太大,三指長,特別狡猾難釣的魚。)放假或星期天,我們總是相約去釣魚。最希望去的地方是太湖港。十公里左右的路程,沒有任何代步工具,對於十來歲的孩子來說,稍遠了些。但我們還是決定要去。

頭天下午,我們在糧站後面挖蚯蚓。我用鐵鍬在前面挖。後面鐵柱用挖鋤在刨。當我用力向後搬動鐵鍬時,右手一疼,我一看鮮血直流。鐵柱的挖鋤刨在我的手背上。急忙往衛生院跑,好在沒有傷筋動骨。第二天的釣魚也沒去成。

母親並不支持我們釣魚,怕我們掉進水裡給淹死了。母親明知道我們會狗刨,一般的堰塘里淹不死我們。一個魚鈎五分錢,三米尼龍線也幾分錢。但母親就不給我們這幾分錢。為了攢這幾毛錢,我帶着大弟撿廢品賣。

鐵業社後面有個垃圾堆,這是鐵業社的專用垃圾場,每天下午總會把煤碴等垃圾倒出來。我們早早等在那裡,垃圾倒出來時,我們就搶裡面的廢鐵塊。再就是到別的垃圾場中撿廢布,牛角等,然後到供銷社的廢品收購站去賣。籌得三五毛錢就夠用了。只買鈎和線,浮漂是用撿來的雞毛做的。鉛墜用的是牙膏皮。釣竿更簡單,到同學的竹林里砍一根就行了。

不過,我還是做過一個三套筒的釣竿的。用水竹做第二、三節,用實竹做最末梢的一節。多數時間還是扛着一根長竹子,把釣線纏繞在竹午上。

我家在路邊。每逢星期天,天還沒大亮,不斷有自行車從門前經過,經過時聽得到呼呼啦啦的聲音。這是自行車在磚碴路上顛簸時,魚竿發出的聲響。特別羨慕他們騎着自行車,釣魚時穿着齊腰的皮褲,站在水裡面釣魚的樣子,特帥氣。他們的裝備都是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

太湖港對我們的誘惑太大。那裡的鯽魚也太大。一條大鯽魚一、二斤。太喜歡人了。

到太湖港釣魚,中午回不來。也沒有吃的帶。餓了就在田裡偷蘿蔔吃。

那天我和大弟弟去太湖港釣魚。回來時大約是下午三四點鐘。我們走到沙冢時,看見父親迎面過來。而且是騎着自行車來的。我曉得這是專門來接我們的。

父親今天沒有出門。他借黑子叔正在修的自行車來接我們。

那時候,小鎮上自行車太少。常見的是郵電所里送報紙的綠色自行車。自行車三角架下還系一個綠色的細帆布包。送信的郵差騎着自行車進進出出,是小鎮上的一道風景線,絕對拉風。

父親把大弟弟抱上自行車前樑上坐好,讓他扛着魚竿。父親騎上後,讓我跳到後衣架上。從沒有坐過自行車的我,無論如何跳不上去。試跳一下,父親的自行車就晃動一次,後來想屁股朝後跳不上去,就先趴上去,然後再轉頭坐起來,於是就把肚子趴在後衣架上。可趴上後無論如何也轉不頭來。身子橫着無法轉身。不得已又跳下來,接着屁股朝後跳。再跳兩不跳,父親掌不着車把了,一下騎進路邊的田裡。好在田裡沒種水稻。自行車沒壞,人也沒事。那時候,父親的騎藝也不行。沒辦法,我就跟在父親的自行車後跑着回來。

釣魚釣得最多的一次應該是釣黑魚。夏天,黑魚浮在水面一動不動。我把小青蛙掛在魚鈎上,放在黑魚嘴巴前面,黑魚吧唧一下,冒幾個泡泡,一甩,准上鈎。有一次我就釣了好幾條兩三斤重的黑魚。在草窩裡釣黑魚籽,跟着小黑魚釣大黑魚,我都釣過,均有收穫。

最有意思還是釣團魚。開始跟着黑子叔,把十幾隻死青蛙扎在一起,扔在塘邊。在塘邊用樹枝和青草擋着人身,中間留一個小洞,好觀望。一條用自行車條磨尖,捏一個小彎成鈎,綁在一根木棍上。將鈎放在死青蛙旁邊。然後就靜等團魚前來。最先有一隻小團魚遠遠地冒出水面,等一會兒,一隻團魚前來吃死青蛙。據行家說,第一隻是不能釣的。這是偵察團魚。吃一會,這隻團魚就扎入水中離開了。一會兒大團魚就來了。團魚吃死晴蛙時是閉着眼睛的。當吃得正歡時,悄悄把鈎放在團魚的脖子處,團魚受驚,脖子一縮把鈎也帶進去了。只用提鈎,十拿九穩。據說,這樣的釣法可以把一個堰塘里的團魚釣乾淨。

我也試過,可一個也沒有釣到。手藝不行。

真正讓團魚稀少的是打團魚的。都是荊沙人幹的。城裡人太精明了。打團魚槍極像海竿。絲線上綁一串鈎,線的最前端有一圓鉛球。當發現水裡有團魚時,甩鈎擊發。三點一線。人、魚、鉛球。然後急速攪動手柄,把團魚拉上來。串鈎會鈎着團魚的軟裙邊。當然這是要練習的。這樣的手法太厲害了。高手一天能打幾十斤團魚。

[1]

作者簡介

劉文俊。一九五六年生人,文學愛好者。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南陽市作家協會會員。珠海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