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鎮故事一(居仁堂主)

​​ 小鎮故事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小鎮故事一》中國當代作家居仁堂主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小鎮故事一

荊州西門向北拐,直行約十五公里。有一小鎮,名叫裁縫店,而當地人喜歡在三個字後加一個「子」,故叫起來為「裁縫店子」,是當時裁縫公社的所在地。

這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有二百多戶人家。一多半是農村戶口,日出而作,日沒而歸,春天耕田播種,夏天收割稻子。這裡雙搶時是最累人的。早稻要收,晚稻要種,時間緊,任務急,搶收搶種。男人們用尖擔挑着二大捆稻穀,近百斤重的擔子壓在男人們的肩上,似乎不算什麼,排成隊的男人們嘴裡發出「啊……呵……呵……」的聲音,一路小跑,把收穫送到稻場上。扁而尖的尖擔可不好用。一根扁木頭,長約一米七,寬有四指,厚有二指多,二頭上翹,且安有用鐵皮製成的頭尖尾是個筒筒的傢伙,這樣一來,尖擔更翹了。挑稻子時,鐵尖朝上。如果不會挑,尖擔打翻,稻捆就掉下來了。秋天,這裡的晚稻正在收割,已經割了的稻田裡,那稻茬子又發出了新芽來,但不能生長成稻穀了。冬天這裡人們圍着火爐子,大肉燉豆腐,一杯白酒喝得滿臉通紅。晚上沒有電燈,早早睡覺,抱着老婆說着悄悄話,這小鎮就是如此的清悠而忙碌着。

小鎮上有幾十戶人家是吃商品糧,是非農業戶口,從事着不同的職業。一部分是供銷社的職工和家屬,還有糧店以及鎮上學校老師、郵電局、木業社、鐵業社、五金修理等人員,還有無業的居民。當然還有十幾戶是搬運站的工人,他們也是這個小鎮上的吃商品糧的家庭之一。

沒有考證過這個小鎮的歷史,起於何時?沒有聽說過這小鎮出過什麼名人,也沒有聽說出過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情。小鎮就這樣平靜的存在着,如無風的小河,浪靜水清,無聲無息的過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能夠給這小鎮帶來一些熱鬧的就是這條公路,公路以荊州古城為起點,連接小鎮,並從小鎮北 頭往西延伸過去。往西延伸到管轄這個小鎮的馬山區所在地,往北延伸路過川店公社然後通向三國時期趙子龍七進七出大戰長阪坡的古戰場────當陽。這條路是磚碴鋪就的。除了每天上下午兩班代客車,定時從江陵縣車站出發,不定時到達沿途各站後,送本地的或外地走親戚的男男女女到沿途各地外,留下的是聲聲長笛,和一大群小男孩子跑在汽車後面的灰浪中奔跑發出的叫聲和笑聲。

什麼是代客車?就是用解放牌貨車或是南京嘎斯車,改裝一下,把車廂用半圓弧的鐵條張上綠色帆布。後車廂里前面和左右二邊用鐵條焊製成長長的連椅,中間空着。乘車人來得早就坐着,來得晚上站着,站着的就得手伸得長長的抓着頭頂的鐵條。車廂後面沒有遮擋,站在後面的人,晴天裡坐上幾十公里,滿頭滿臉全身下下都撲滿了灰塵,如灰老鼠一般無二,吐出來的痰是一塊一塊的灰稠粘液。六十年代汽車少,路上常跑的是板車和馬車。馬車分為大馬車和小馬車,小馬車二隻膠輪,一匹馬駕轅,一匹馬拉捎;而大馬車則是一匹馬駕轅,前面三匹或四匹馬拉捎,大馬車則是四個輪子,車把式坐在前面的車廂前座位上。手揚用細竹扭成麻花辮的長鞭,在空中挽一個花,發出一聲清脆的聲音。這馬們都是釘過鐵掌的,走在硬路上,踢哩啪啦地不整齊地響着。不急不慢的馬蹄聲,只驚醒我的夢,醒不了我們的覺,打個滾仍然做夢。

有時馬車停在小鎮離我家不遠的路邊上,我們一群小夥伴聚在馬車前,看着馬吃草,或者馬無精打采地眯着眼睛,有時看看馬吃的豆餅芝麻餅,偶爾還會偷偷地拿一塊嘗嘗。當然最喜歡的還是悄悄地,用小手捏緊馬尾巴上幾根毛,使勁一拽,然後跑得遠遠地看着那馬。那馬有的耐疼就是擺擺尾巴,有性格躁的馬就會提起腿來彈你一腿,雖然大多數會踢空。這馬尾巴的長毛可以製作拉胡琴的弦,最常用的是綁在竹子上套知了。

這些馬車,給這平靜的小鎮增添了不少的新鮮和喧譁。馬的嘶鳴,車轔轔地行,汽車的笛聲,似乎吵醒了這沉寂的小鎮。

這些車都從四間草屋前面經過。四間草屋就是我的家。這裡住着我的一家:父親、母親,姐、我,大弟弟和小弟弟。

四間茅屋大門朝西,緊靠着公路邊。隔着公路是裁縫公社辦公區。公社上至書記,下至一般辦公人員,廚房的大師傅,進出公社時,扭頭可以看到我的家裡。如果不關門,可看清堂屋的一切。進進出出的他們,可以清楚地掌握進出我家的客人。

父親是這個鎮上小有名氣的人士。不僅僅是因為他會唱戲,而且他是這個鎮上搬運站的創始人和站長。在這個小鎮上不僅僅是吃商品糧,而且是站長,一個沒有級別的不脫產的小官,在小鎮上是人人皆知的人物。

搬運站十幾人中,一半以上是河南人。父親成立搬運站後,他們沒地方去了,一個個投奔父親名下,一匹牲口,一輛板車,成了養家糊口的行業。

父親有極濃厚的老鄉情結。

[1]

作者簡介

劉文俊。一九五六年生人,文學愛好者。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南陽市作家協會會員。珠海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