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铁苏
小铁苏,中药名。[1]
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野拔子ElsholtziarugulosaHemsl.的全草。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具有疏风解表,利湿之功效。用于感冒,头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痢疾。
生长环境
生于村边向阳山坡、草坡及林下。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别名 :野香苏、小铁苏、扫把茶、草拔子、香芝麻蒿、皱叶香薷、小苏苏棵,香苏草、野苏、崩疮药、膜悠麻、里香薷、狗尾巴香、山香、鬼米香条、小野菝子、满山香、小坝子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凉。
归经
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
疏风解表,利湿。
主治
用于感冒,头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痢疾。
相关配伍
1、治感冒发热,头痛呕吐:香苏草9g,姜味草3g,防风6g。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2、治消化不良,腹痛:小苏苏棵干花、叶适量。研末,拌红糖少许,
每服3-6g,温开水送服。(《红河中草药》)[2]
用法用量
内服:9-15g。
采集加工
秋、冬季采收,去杂质,晒干备用。
形态特性
草本至半灌木。茎高0.3-1.5米,多分枝,枝钝四稜形,密被白色微柔毛。
叶卵形,椭圆形至近菱状卵形,长2-7.5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
基部圆形至阔楔形,边缘具钝锯齿,近基部全缘,坚纸质,上面榄绿色,被粗硬毛,微皱,
下面灰白色,密被灰白色绒毛,侧脉4-6对,与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明显隆起,
细脉在下面清晰可见;叶柄纤细,长0.5-2.5厘米,腹凹背凸,密被白色微柔毛。
穗状花序着生于主茎及侧枝的顶部,长3-12厘米或以上,具长1.2-2.5厘米的总梗,由具梗的轮伞花序所组成,位于穗状花序下部的轮伞花序疏散;
下部1-2对苞叶叶状,但变小,上部呈苞片状,披针形或钻形,长1-3毫米,全缘,被灰白绒毛;
花梗长不及1毫米,与序轴密被灰白绒毛。花萼钟形,长约1.5毫米,直径约1毫米,外面被白色粗硬毛,萼齿5,相等或后2齿稍长,长约0.7毫米。
花冠白色,有时为紫或淡黄色,长约4毫米,外面被柔毛,内面近喉部具斜向毛环,
冠筒长约3毫米,基部宽1毫米,至喉部宽达1.5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
长不及1毫米,先端微缺,下唇开展,3裂,中裂片圆形,边缘啮蚀状,长宽约1毫米,
侧裂片短,半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伸出,花丝略被毛,花药球形,2室。
花柱超出雄蕊,先端2裂。小坚果长圆形,稍压扁,长约1毫米,淡黄色,光滑无毛。花、果期10-12月。
药材性状
茎呈方柱形,长30-150cm,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裂纹和白色短柔毛。叶对生,皱缩或脱落,
展平后呈椭圆形或菱状椭圆形,长1-3cm,宽0.5-2cm,表面略绿色,有皱缩及粗毛茸,背面灰绿色,
密生灰白色短柔毛;叶柄长0.5-2.5cm。在顶端或叶腋可见假穗状花序,花黄白色。气香,味辛、凉。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疏风解表,利湿。主治感冒,头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痢疾。”[3]
目录
參考來源
- ↑ 香苏草 - 中药材 - ,中医世家
- ↑ 《红河中草药》_图书标签_,孔夫子旧书网
-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_,孔夫子旧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