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小豆柴
图片来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豆柴,中药名。为杜鹃花科植物毛叶珍珠花Lyoniavillosa(Wall.exC.B.Clarke)Hand.-Mazz.的枝、叶。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具有祛风湿,活血止痛,杀虫止痒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疥,麻风。[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小豆柴
汉语拼音:Xiǎo Dòu Chái
别名:小米柴、亮子药、米饭花、山胡椒、牛屎柴
性味:味微酸,性温
毒性:有毒
功能:祛风湿;活血止痛;杀虫止痒
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疥;麻风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小豆柴

拼音名:Xiǎo Dòu Chái

别名:小米柴、亮子药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onia villosa (wall. Ex C.B.Clarke)Hand. Mazz.[Andromeda villosa Wall.; Pieris villosaWall. Ex C.B. Clarke; Xolisma villosa (Wall. Ex C.B. Clarke)Rehd.]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毛叶珍珠花的枝、叶。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毛叶珍珠花,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3m。树皮灰色或灰褐色;枝条粗壮,幼枝被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4-10mm,具疏细毛;叶片纸质,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3-5(-7)cm,宽2-3cm,先端钝,有短尖头,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或略呈浅心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被灰色长柔毛,脉上通常较多,中脉在 表面凹陷,背面凸起,侧脉羽状,6-9对,在背面显着。总状花序腋生,长4-5(-7)cm,通常有花8-15朵,下面有2-3枚叶状苞片,小苞片早落;花序轴及花梗密被黄褐色柔毛;花萼5深裂,裂片狭披针形,长3-4mm;花冠卵状坛形,乳黄色,下垂,长5-8mm,先端5浅裂,裂片三角形;雄蕊10,花丝被长柔毛,无芒状附属物;子房球形,花柱粗壮。蒴果近球形,花萼宿存,被微柔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灌木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性味

味微酸;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湿;活血止痛;杀虫止痒。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疥;麻风。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绒擦;或煎水洗。[2]

摘录

中华本草

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多作外用。

相关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治皮肤疮毒。”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 1、治疥疮及烂疮:小米柴适量。煎水洗。
  • 2、治疥疮发痒:小米柴适量。捣绒,擦患处。
  • 3、治麻风:小米柴、三棱草(八面风)、牛屎树各250g。共捣绒,煎水洗。(1-3方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附注

本品之枝也入药,功效同叶。[3]

参考资料

  1.  小豆柴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小豆柴中医中药网
  3.  小豆柴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