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小屯南地甲骨

小屯南地甲骨,[1]甲骨批名。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南地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带卜辞的甲骨,被称为"小屯南地甲骨",为建国后"考古10大发现"之一。[1]

小屯南地甲骨

[2]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全三册,中华书局1983年10月出版,是对1973年小屯南地春秋两季发掘成果的整理,简称"《屯南》"。

目录

基本信息

书 名 小屯南地甲骨 [2]

开 本 大16开

出版时间 1983-10-1

出版社 中华书局

情况介绍

安阳市西北五里的小屯村,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的所在。解放以前,曾在此进行过多次发掘,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和大量甲骨文字。解放以后,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保护。

1972年12月下旬,小屯村村民张五元在村南公路旁取土时,发现了六片带字甲骨,当即交给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3月下旬,安阳工作队开始在村南进行钻探,确定发掘区域并设置了永久性的测绘基点。1973年3月下旬至8月10日、10月4日至12月4日,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开探方21个,总面积430平方米。

先后参加这次考古发掘的有戴忠贤、刘一曼、曹定云、王金龙、屈如忠、孙秉根等考古专家。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姚孝遂也参加了部分发掘工作。

发掘出的遗迹包括夯土基址、窖穴(灰坑)、沟、陶窑、墓葬、祭祀坑等,文化遗物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殷代文化的遗物,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发现了大批卜甲和卜骨。

1973年小屯南地春秋两季的发掘,共出土甲骨1万余片,其中有字甲骨总计5335片,是1949年后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不仅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新的文字资料,而且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考古学资料。后来,它与妇好墓一起,被评为建国后考古10大发现之一。

以上内容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简报》编入。

成果介绍

据统计,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小屯南地的发掘中,共发现卜甲、卜骨1万余片,刻辞甲骨5335片,其中卜骨5260片,卜甲75片,大多数是小片的,而整版的和接近整版的较少,据初步统计约有100片左右。有的骨版保存较好,字迹清晰;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腐蚀太甚,字迹剥蚀不清。

卜骨、卜甲均经过整治,在其背面(少数在正面)有钻、凿、灼的痕迹。绝大多数卜骨、卜甲有凿、无钻、有灼;少数有钻、有凿、有灼,或有钻、无凿、有灼。

刻辞绝大多数为卜辞,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祭祀、天象、田猎、旬夕、农业、征伐、王事等。另外还发现一些地名、人名和方国名等。

非卜辞的刻辞数量很少,有习刻和记事刻辞两种。此外,还发现4片书辞,是朱书,可能是用毛笔写在骨版的背面,字体比较大,笔画粗壮。

这批甲骨出土时多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并与陶器共存。小屯南地的甲骨,大部分属于商王康丁、武乙、文丁时期的卜辞,少量的属于武丁时期和帝乙、帝辛时期的卜辞。

郭振禄《小屯南地甲骨综论》介绍详细。

考古研究所成了小屯南地甲骨整理小组,对所获的甲骨进行整理,于1980年和1983年先后出版了《小屯南地甲骨》(简称《屯南》)上册(一、二分册)、下册(一、二、三分册)。该书上册发表了刻辞甲骨拓本4589片,下册发表了甲骨刻辞释文、字词索引、部分摹本、甲骨的钻凿形态等。

整理成果

《小屯南地甲骨》一书是1973年小屯南地春秋两季发掘成果的整理。

版本介绍

编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版次:1

册数:全三册

印刷时间:2008-9-1

纸张:胶版纸

印次:1

I S B N:901898

包装:盒装

定价:¥318.00

内容简介

一九七三年小屯南地甲骨的大批出土,是歼古发掘的一次共重要的收集,举世瞩目,经过歼过古所诸同志的长期努力和精心整理,《小屯南地甲骨》(以下简称《屯南》)一书终于公开出版了。资料是完整的、出土的坑位及地层是明确的。凡是关心这批资料的海内外学术界人士均为此感到欣幸。

但这仅仅是一部了原始资料,要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料,通过这部分资料以了解商代的历史文化,则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长期的、艰苦而辛勤的研究工作。

特别感到幸运的是,作者们与这批资料都有一段特殊的因缘。一九七三年,姚孝遂恰好正在掘现场,躬逢这批甲骨出土的盛况,肖丁是《屯南》一书的责任编辑,作者们是唯一的除古所诸同志之外有幸首先接触到这批宝贵资料的人,作者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能够使这批宝贵的资料发挥它应璶的作用而作出作者们最大的努力。

目录介绍

第一分册目录:一、释文凡例; 二、引书、引文目录;三、释文;四、本书上册勘读。

第二分册目录:一、索引凡例;二、部首;三、检字表;四、字、词索引;五、隶定字、词表;六、人名索引;七、地名索引;八、摹本号登记表;九、摹本圆版。

第三分册目录:一、小屯南地甲骨钻研形态;二、钻研统计表;三、骨面钻研统计表;四、钻研摹本、拓本目录表;五、钻研圆版=1.摹本圆版=2.拓本圆版;六、后记。

1985年,姚孝遂、肖丁合著《小屯南地甲骨考释》由中华书局出版,对该批卜辞做了分类考释和研究。

四卦龟甲

1980年在小屯南地挖掘出的,被称作"易卦"卜甲,后来很受学界关心。

以甲首为上顶,左上为七七六七六六(旁刻"贞吉"),左下为五组横画(旁刻""字,为"友"字一种上古写法),右上为六七八九六八,右下为六七一六七九,甲首下部的中间刻有"口六口九"字,"口"被释为"阜","口"的写法形如"丯"字的一竖加右边的三撇。

肖楠《安阳殷墟发现"易卦"卜甲》介绍其基本情况;冯时《殷墟"易卦"卜甲探索》认为是古式盘,"阜"为大;刘林鹰《商周数字卦之用六象筮法考-对张政烺先生易卦源于筮数论的初步证伪》解释是,依其六象筮法论,该龟甲的四卦异于旧有解释,图像惊人,"阜"表示升降变化,"巽"、"干"、"坤"三卦在后天八卦位,"涣"在"重八宫"的艮宫方位.

重八宫是汉代京房易的母体;黄懿陆《安阳殷墟出土易卦卜甲上的鸡卦符号解读--从壮族及其先民鸡卦看〈易〉之起源》,认为五组横画形式的坤卦是壮族的鸡卦符号,提出易卦源于先越鸡卜里的鸡卦(不过,鸡卜文化何时产生鸡卦还是历史谜题)。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