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小农经济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小农经济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专有术语。

汉字,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1]。千百年间,它经历了“甲金篆隶草楷行”的发展[2]。从记录的工具到艺术的载体,它的身上,倾注了无数先人的心血。

目录

名词解释

小农经济,就是指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主要单位的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实行“男耕女织”。农业经营规模也不大,它是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

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不同的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形成

形成时间: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基本特点。自耕农的经营方式和佃户的租佃经营,都属于小农经济。

形成原因:

1、从生产力的角度看,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2、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小农经济的解体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解体的过程:小农经济的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存在地域的不平衡性。直到三大改造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才完全瓦解。

三大改造完成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特点

1、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2、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3、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4、脆弱性:是一种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的,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5、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6、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推动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障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这些特点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区别

自耕农经济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而现在的这种经济会引导成为城市主流经济,也就是城市农业,实现城市自耕农,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三者都在中国古社会长期存在着,并且在很长时间内共同存在,但也有一定的区别。

第一,从产生上看,自然经济产生最早,应该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产生了,小农经济也就出现了。自耕农经济也是产生于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自耕农经济产生。

第二,从消亡上看,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后来逐渐被商品经济吞食,但是在今天,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仍然带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性质。小农经济也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中国大地上完全消失。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也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在封建时代是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断生产和衰退,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时候完全消失。

第三,从内涵上看,自然经济主要指与外界几乎没有任何产品的交换,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生产者使用。小农经济强调的是规模比较小,土地数量少,工具落后并且很难改进,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自耕农经济则是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

第四,从对立面上看,与自然经济对立的是商品经济,并且两者长期共存,互为消长。与小农经济对立的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与自耕农经济对立的是租佃经济。

在长期的封建时代,三者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第一,封闭性,三种经济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交流。

第二,保守性,三者都很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长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