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隆里
寶隆里(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boˋ longˇ liˊ;臺灣話:Pó-liông-lí),位於台灣高雄市甲仙區西南,里轄11鄰,過去居民種植匏仔,又舊稱匏仔寮(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puˇ eˋ liauˇ;臺灣話:Pû-á-liâu),為一茄拔社系統大武壠族人於 18 世紀所建立之部落[1],當前主要居民為大武壠族人與漢人混居。本地在南橫公路開通前為人車前往甲仙必經之路,經濟繁榮。後國民政府來臺後因覺地名不雅,依據此地當時為全區首善興「隆」之村里,並取「匏」諧音「寶」,將「匏仔寮」改名為「寶隆」[2]。
目錄
信仰
匏仔寮大武壠族人傳統信仰為祖靈信仰,部落西南端入口處即為信仰中心公廨,公廨內放置典型大武壠族信仰中的向神座,族人相信為「太祖」所在之處,與小林村、阿里關同樣信奉 7 位太祖,所有祭品均為 7 份,每年農曆 3 月 26 日「禁向」與 9 月 15 日「開向(Template:Lang-nan-tw)」定期由「向頭」與巫師(saifu)帶領舉行歲時祭儀[3]。
與其他大武壠族祖靈信仰不同之處在於,匏仔寮當地 7 位太祖的化身形象為 7 顆珠子,只有當每年夜祭之時,尪姨吟唱祭歌,這 7 顆珠子才會再度飛回公廨,一起參與祭典。平日若族人冒犯了太祖,珠子就會鑽進該人的皮膚裏,使得族人痛苦不堪,直到族人至公廨悔過,或由會處理的人唱歌以安撫太祖,珠子才會離開犯錯族人的身體[4]。
國民政府來台後,一次屏東某寺廟的神祇出巡至匏仔寮,認為該部落太祖太會捉弄人,因而收伏祂們,族人也順勢拆了公廨。傳說當時最小的太祖僥倖逃走,至今仍在匏仔寮某棵樹上安歇。
現況
沿 革:本里舊地名為「匏仔寮」,日據時期為第三保,南部橫貫公路未開通前,為甲仙里交通咽喉,大小車輛及行旅必經之路,光復初期為全區首善之區,經濟狀況最好。於光復後調整村區時,因當時三個字的地名不雅,不符合上級訂頒調整村里地名規定,於是保留第一字「匏」,因「匏」與「寶」字音相似,仍依據當時狀況為全鄉最興隆的地方,而取「隆」字,稱為「寶隆」,其轄區包括匏仔寮、嶺頂、不動岩等。 特 色:寶隆里昔稱匏仔寮,因昔日裡民種植匏仔而得名,位於台29省道線進入甲仙必經之地,里以下分十一鄰,里民以務農為主,主要農作物有芒果、香蕉、龍眼、荔枝等,里民生活簡樸,刻苦耐勞,民風純樸且人情味濃厚;里民以信仰道教為主,例如香火鼎盛之靈隱寺供奉濟公活佛;玉天宮供奉媽祖;五聖宮供奉五府千歲,於舉辦廟會祭典時,更是全里人人動員參與,大鼓陣與宋江陣為本里之民俗技藝特色,尤以宋江陣曾獲省長盃比賽冠軍。推動老人組成香功與觀音舞隊及青少年組成慢速壘球隊等正當休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