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寶特瓶回收

圖片來自ettoday

寶特瓶回收,處理方法包括破碎,洗滌,分離和乾燥。首先將材料切碎成小碎片。碎片仍然含有少許原始物質的殘留物,如碎紙標籤和塑料蓋。通過不同的方法除去,成為純PET碎片或PET薄片,這類薄片被用作一些由聚酯製成的產品之原料,實例包括聚酯纖維用於生產衣服枕頭地毯等的基礎材料、聚酯片、捆紮帶或新寶特瓶。

目錄

概述

由於寶特瓶耐熱性及絕緣性良好,可以保持產品的風味,並且具有高透明度,可增加包裝的美觀及變化性,因此極度氾濫和產量驚人。由於體積蓬鬆占空間大,又不易腐化分解,容易造成掩埋的困難;而任意丟棄放置,又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寶特瓶的回收再利用更顯重要。許多地方政府和廢物收集機構已開始將消費後的寶特瓶PET與其他家庭垃圾分開收集,回收後加工製成人造纖維,或二次加工的塑膠製品,為加強回收作出一些獎勵措施。

回收獎勵

參考各國回收獎勵機制,在歐洲當瓶子退回授權的回收中心或某些法定的原始賣家時,獎勵金將部分或全部退還給回收人,所收集的二手寶特瓶被帶到被稱為材料回收設備場(MRF)的再循環中心,其中被分離出其它雜質材料例如金屬,或是其他鋼性塑料製成的物體,例如PVCHDPE聚丙烯, 柔性塑料,如用於瓶蓋、袋子(通常是低密度聚乙烯)、飲料紙箱玻璃以及其他不由PET製成的參雜品。二手寶特瓶之後被分類成不同的顏色:透明或不透明,藍色和綠色,其餘的顏色。 有時新顏色(如塑料啤酒瓶的琥珀色)的出現進一步使回收行業的分選過程複雜化。分類的瓶被壓碎成捆包,並出售給回收公司,無色和淺藍色瓶比深色或綠色能賣得更高價格,因為二次製作的自由度更高。然而某些國家雖有適用於PET瓶的回收箱獎勵立法,但有時商業機制變成阻礙,例如鄰國日本由於海外進口全新寶特瓶極度便宜,造成在國內花費人工成本回收再製很不划算,於是降低了這個回收產業的誘因,回收獎勵政策無法完全落實。

節省能源

研究顯示,一個寶特瓶有90%以上可回收再製成聚酯纖維,而一公斤的寶特瓶相當於0.8 公升的原油,亦即採用寶特瓶回收再製的聚酯纖維為原料時,同時也減少寶特瓶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相對減少石油的消耗;而且製程中所需消耗的能源,含原料、燃料、等,比以原油所生產的聚酯纖維的製程,節省將80%的能源。[1]

源頭減量

台灣人愛喝瓶裝氣泡水、手搖飲料的興盛風潮,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目前仍是治標不治本的現況。「台灣95%的回收率已經是全世界數一數二,但是因為寶特瓶整體用量非常多,每年仍有2到3億支寶特瓶無法被處理,所以環保團體一直在鼓勵的就是要從源頭減量,」從生活周遭開始提倡環保,陸續包含像是速食業者、連鎖飲料店咖啡廳等,自備保溫杯杯有優惠折扣,陳瑞賓也說:「這樣的折扣已經不是十年前那樣民間團體在呼籲的,也不是用公益行銷在做形象,這些都已經成為政策,大家自發性的推動環保教育。」

混合材質生物分解緩慢

大眾對於塑膠垃圾問題,第一步是直接不用!或者盡量少用、選擇友善環境的產品。像是以塑膠混合有機或礦物材質,直接減少塑膠的用量,並加快塑膠裂解成小塊的速度。但是混合材質也造成回收的難度,而且就算塑膠分裂成微粒,被生物分解的速度仍然十分緩慢。使用澱粉,聚乳酸...等材質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在各國逐步訂定分解速率的規格和標準之後,逐漸成為傳統塑膠的替代方案。所以終結保特瓶等塑膠垃圾的問題,仍有許多難題要克服,需要大家一起努力![2]

海洋棄塑

事實上,廢棄寶特瓶回收來源並非僅限於陸地上消費者丟棄的寶特瓶。台灣的海洋廢棄物中,寶特瓶占18.7%,其次為漁業廢棄物(漁網漁筏)占11.8%,足以讓台灣利用這些來自海洋的廢棄寶特瓶和漁網再回到商品循環製成環保衣。

清洗費工機器易損

但處理海洋廢棄寶特瓶與陸地回收的寶特瓶不同,陸地所回收的寶特瓶經過抽絲後為白色纖維;海洋廢棄寶特瓶則經常夾雜沙粒、海草貝殼等異物,不僅清洗特別費工,更可能在處理過程中使設備損壞,因此絕大多數要透過人工處理,處理時間比陸地廢棄寶特瓶多二到三倍時間,並且需要經過多次梳理,才能使顏色變為白色,以供後續的工廠進行染整。

顏色黃化不良率高

尤其,經過海水浸泡與太陽光照射的海洋廢棄寶特瓶,不僅在揀選與清洗上需要更精細的功夫,在抽絲、紡紗的過程中,又因海水侵蝕,導致物性退化、顏色黃化等現象,造成纖維的不良率提高,故纖維的耗用量也隨之提高。若要製作一件環保衣,海洋廢棄寶特瓶用量約是陸地廢棄寶特瓶的三倍。

遠東新世紀技術成熟

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與產業共同解決寶特瓶回收問題。曾經以回收寶特瓶製成衣服而聞名國際的台灣化纖大廠遠東新世紀,自2016年起成為Parley與Adidas海洋廢棄物回收材料供應鏈唯一合作夥伴,將海洋廢棄塑料轉化成高性能球鞋球衣,藉此喚醒大眾對海洋汙染的意識,並成功攔截上千噸廢棄塑膠流入海洋

雜質處理

回收前先洗淨

寶特瓶回收再利用於科技面其實不複雜,但是並非進入回收系統後,就不會製造污染。「內容物不可回收時,本身就是一種汙染。」大愛感恩科技協理虞珊明提到,許多人並不習慣在回收前,先將容器沖洗乾淨。回收廠商要再另外處理過這些寶特瓶,才能回收使用。「瓶內盛裝的東西各式各樣,所以洗出來的水都是很混濁、黃色的泥漿狀。」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回憶起過去參觀寶特瓶回收的經驗,認為回收寶特瓶固然環保,但仍然會對環境造成負擔。[3]

亞東創新

1988年,台灣成立第一家寶特瓶回收再生工廠,名為台灣再生公司,賦予廢棄寶特瓶新的生命。然而,當時回收瓶子乾淨程度不一,處理難度高,相關回收技術也未成熟,使得台灣再生公司陷入虧損。隨著時間推移,國內逐漸建立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觀念,並推行資源回收物需事先清潔與整理,從源頭提升廢棄寶特瓶乾淨度,寶特瓶回收的可利用率才開始提高。2006年台灣再生公司更名為亞東創新公司,從回收工廠轉為致力於回收技術提升,將原本60%的轉換效率逐步提高至80%,公司才慢慢由虧轉盈。

高科技運用

PET聚合物熔化後對水解降解非常敏感,會導致其分子量的嚴重降低。因此必須在熔融擠出之前將PET薄片或顆粒乾燥至非常低的水分含量。PET必須乾燥至<100ppm(ppm)水分以下,並保持在該水平,以使熔融加工過程中的水解最小化,所以除濕乾燥機非常重要,這些乾燥器將熱的和脫濕的乾燥空氣循環到材料上,將空氣吸回來然後再次乾燥,在閉環操作中再次進行泵送,該方法將PET中的水含量降低到50ppm以下。

烘乾學問大

除濕效果取決於空氣濕度,如果空氣濕度不好,則在加工過程中會有一些水分殘留,導致良率損失。近年來採用紅外乾燥(IRD)技術,發明了一種新型的烘乾機,由於紅外線加熱能量轉移率高,所使用的特定波長使能源成本大大降低,無定形薄片在約15分鐘內結晶並乾燥,達到大約為300ppm濕度水平,之後使用緩衝料斗下降至<50ppm,在1小時內完成乾燥,因此目前多數廠家都使用紅外乾燥機。

濾網器除雜物

這些碎片下一步會進熔爐,熔體過濾裝置通常用於在流出過程中從聚合物熔體中除去雜物,稱為「濾網器」的機器內存在污染物的機械分離機制。典型的系統使用鋼體外殼,耐高溫過濾網包含在可移動的活塞或滑板中,使得處理器能夠從擠出機流程中替換篩網而不停止生產。 污染物通常在耐高溫過濾網上收集,這些絲網被支撐在稱為「斷裂板」的不銹鋼板上那是一個大的圓形鋼板,鑽有大孔以允許聚合物熔體流動。 之後PET的再循環開始,通常整個濾網器處於一個產品生產線中,出來的熔體不必冷卻直接就被射進新產品的成型機,例如造粒、片材擠出、捆紮帶等。

點石成金

環保聚酯布

台灣的陸地寶特瓶回收率高達九成,其所做成環保聚酯布,更是深獲國際品牌肯定與採用。海洋廢棄物的處理是當前國際重要議題,基於過往處理陸地廢棄寶特瓶的豐富經驗,台灣紡織業已能有效克服海洋廢棄寶特瓶料源更加龐雜、物性更加退化的考驗,讓廢棄寶特瓶再次重回產品循環並點石成金。另外,rPET在製作的過程中,經過多次高溫溶解,導致材料黃化。在加熱的過程中,除了黃化、還會導致PET的物理性質衰退。物理性質的衰退,讓rPET只能製出短纖維做為填充物。很多號稱寶特瓶製作的衣服,「其實裡面只有部分rPET,剩下的還是原生材料。」

台製球衣登上世足賽

雖然技術相較過去提升不少,但寶特瓶回收紗的商品仍受限於初期料源雜質不一,導致品質不穩定,僅能用於短纖產品,例如:填充物、小手提袋、薄毯或抱枕之類。為提高經濟效益並解決品質問題,經濟部技術處開始投入相關研發,台灣再生環保聚酯材料(rPET)供應鏈發展逐漸完備,逐步從短纖進入長絲領域,並成功打入國際市場。[4]2010年,台灣供應鏈與國際運動品牌合作,首次以rPET製成的球衣登上世足賽。全球32個代表隊中有九支隊伍同時穿上台灣rPET的球衣,霎時間台灣rPET於全球爆紅,也揭示已由「循環」創造「經濟」效益,顯示台灣供應鏈的循環經濟旅程已然展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