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岩鄉
富岩是傣語"賀岩"的諧音,意為佤族老大哥居住的山頭,位於孟連縣西北部,鄉政府駐地距離縣城32公里,比臨一國兩縣三個鄉鎮,幅員面積239.26平方公里,有莫口、莫秧兩個邊境通道,國境線長13.9公里。[1]
目錄
鄉鎮概況
富岩鄉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西北部,鄉政府駐地富岩,距縣城34公里。富岩(讀"埃")是傣語地名"賀岩"的譯寫,"賀"為"頭","岩"是"男子老大",傣族稱佤族為老大,"賀岩"是佤族老大哥住的山頭的意思。截止2007年11月,全鄉轄五村兩廠,100個村民小組(隊)3469戶12871人,是一個以佤族、拉祜族為主體民族聚居的山區邊境貧困鄉,其中佤族占72%,拉祜族占23.7%。
全鄉地處橫斷山脈怒江水系系脈,境內地勢東高西低,最高海拔為2239.19m,最低海拔560m。年降雨量為1303mm以上,為孟連縣最多。境內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有保存完好的大黑山原始森林、大曼糯糯島佤族傳統民居和世界第一樹--佤山古榕及英溝瀑布、等嘎拉神石、金馬鹿腳印、神稻等景點。還有原汁原味的民族風俗和民族文化,是旅遊觀光的理想之地。[2]
自然資源
資源介紹
全鄉地勢東高西低,山高谷深,最高點為與南雅鄉分界的大黑山頂峰,海拔2239米;最低點為格浪愛河匯入南卡江處,海拔853米。年均氣溫,17.3℃,年均降水量2012毫米,年均日照1900小時,為全縣雨量最多的地區,熱區資源優勢突出,適宜發展熱帶經濟作物。境內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有保存完好的大黑山原始森林和中國第一樹-佤山古榕以及英溝瀑布,等嘎拉神石、金馬鹿腳印等景點。
水利修建
富岩政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水土資源,獲得國家投資,已建成水庫有富岩大水庫,在旱季有效的解決了全鄉人牲畜用水!
2011年縣水利局到富岩實地勘察,國家水利局,電力局實力勘察,富岩鄉獲得國家出資5.0億元,建設普洱市特大水庫,解決孟連12萬人的飲水問題,建設中型發電站,現在水庫正在實地勘察,路線規劃中,水庫建設工程為期8年!
基層組織
截止2007年12月,富岩鄉有黨總支1個,5個黨支部,黨小組數23個,211名黨員,其中女黨員24人,少數民族黨員207名,占全鄉黨員總數的98.1%;全鄉團總支5個,團支部9個,共有團員359人。2005年被省委組織部授予雲嶺先鋒.三級聯創"五好黨委",2006年被中共思茅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富岩鄉團委2004、2005連續兩年被評為"五四紅旗團委"。
農村經濟
該村除稻穀外,主要農產品有玉米、小麥、雜糧、油菜、芝麻、茶葉等。富岩雜糧產量歷來居全縣首位,也是全縣小麥、玉米、芝麻、油菜主要產地之一。 富岩鄉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11.3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45.89萬元,占總收入的71.12%;畜牧業收入106.86萬元,占總收入的6.63%(年內出欄肉豬3394頭,肉牛352頭,肉羊90頭);林業收入23.19萬元,占總收入的1.47;第二、三產業收入72.77萬元,占總收入的4.52%。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575.8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為主。全鄉外出務工9.0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28人(占勞動力的4.93%),在省內務工62人,到省外務工166人。從農村經濟現狀看,農村經濟呈穩步、健康發展態勢。
人口衛生
截止2007年11月,全鄉有農戶2456戶,12816人,:女性4212人。其中:農業戶2271戶,9009人。年末實有勞動力4623人。該鄉以佤族、拉祜族為主體,是佤族拉祜族共居的邊境山區少數民族鄉。其中:佤族6131人,拉祜族2701人,其他民族177人。 到2006年底,全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598人,參合率84.34;享受低保1163人,,參加養老保險10人,五保戶11人。
衛生工作在完善村級衛生的同時,抓好農村防疫保健,全面落實了新農村合作醫療的各項工作,在淨化藥品市場,改善醫療環境,健全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鄉衛生辦公樓現已建成,投資30萬元,鄉村醫療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鄉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四通。全鄉有2161戶通自來水。有2271戶通電,有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4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6.05%和81.0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數158戶,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戶數139戶(分別占總數的 7.00%和5.02%)。
招商引資
富岩鄉積極引入外資800萬元,建設完成了占地20畝的"董玉富集貿市場"及其配套設施,其中賓館一幢,占地314㎡,出租房1817㎡,鋼化大棚3000㎡,新建農客站1幢,街道一條,加油站1個,500立方米儲水池1個,目前,小集鎮大街延長線,1.4公里環鄉路正在組織實施中,接天集鎮交易額達10萬元以上,富岩鄉現在還引進外資,建有茶葉加工廠5個。
扶貧攻堅
鄉政府始終圍繞全鄉"五個三"發展思路,把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利用率和貢獻率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同時,通過茅草房改造、重點村建設、整村推進、上海幫扶、異地搬遷等扶貧項目的實施,逐步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到2006年年底,我鄉共完成茅草房改造2132戶,項目覆蓋100個村民小組,受益農戶7889人,完成重點村建設2個、整村推進項目16個、上海幫扶項目3個,有2381戶8781人受益;完成人畜飲水14個村民小組,解決了2365個人1907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改造公路47.7公里,建蓋豬圈516間,建沼氣池148口,打節能灶216個,建蓋文化活動室10間800㎡,公廁21間105坑。累計投資3517.74萬元,其中財政投資1396.8萬元,群眾自籌及其它資金2110.94萬元。
政務公開
到2006年底,全鄉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203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2093.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8.28萬元,有固定資產375.06萬元,農村財務有5個村組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人口衛生
全鄉現有農戶2456戶,12816人,:女性4212人。其中:農業戶2271戶,9009人。年末實有勞動力4623人。該鄉以佤族、拉祜族為主體,是佤族拉祜族共居的邊境山區少數民族鄉。其中:佤族6131人,拉祜族2701人,其他民族177人。 到2006年底,全鄉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598人,參合率84.34;享受低保1163人,,參加養老保險10人,五保戶11人。衛生工作在完善村級衛生的同時,抓好農村防疫保健,全面落實了新農村合作醫療的各項工作,在淨化藥品市場,改善醫療環境,健全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鄉衛生辦公樓現已建成,投資30萬元,鄉村醫療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教育現狀及對策
富岩鄉孟連縣西北部,距縣城32公里,是一個以佤族、拉祜族為主體民族的山區少數民族貧困鄉。2007年全鄉有100個村民小組(隊)3443戶12899人,國內生產總值3180萬元,糧食總產量502萬公斤,人均口糧402公斤,人均純收入749元,全鄉人均受教育年限為3年。富岩鄉目前全鄉共有學校7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完小4所,初級小學2所,有53個教學班,2087人,其中小學41個教學班,在校小學生1325人,在校生1322人,入學率99.03%,鞏固率99.08%,完學率96.75%。初中1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62人,適齡少年在校生724人,入學率95.35%鞏固率97.27%,完學率84.7%。有教職工129人,其中代課教師32人,占教職工總數的25 %,教師合格率為 97.88%。全鄉現有校舍總建築面積 15676.2平方米,其中磚混結構12346.7平方米,磚木結構 3406.43平方米,簡易房150平方米。
富岩鄉的教育現狀
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
近幾年來,富岩鄉制定出了許多關於提高中小學生入學鞏固、教育教學質量實施辦法,把教育工作融合到農村各項扶貧工作之中,層層簽訂責任書,把責任進一步細化。同時,注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斷優化校園環境和服務水平。
學生入學率得到明顯提高,但學生小流動現象頻繁。
隨着全鄉"普九"工作的順利完成及各項政策措施的相繼出台,全鄉各中小學的學生入學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已達到國家義務教育的標準。但有部分家長和學生對義務教育的理解不正確,認為是黨委政府及學校強制要我讀書,在他們看來,讀書只不過是應付黨委政府的事情,家長對子女的監管不力,加上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所以導致了學生小流動現象頻繁。(三)學生掇學現象依然存在。
家庭經濟貧困,基本生活無保障,更無力供養子女繼續上學;家長教育觀念落後,受"讀書無用論"的毒害較深,認為祖祖輩輩穿衣吃飯,讀書不讀書照樣種田;受到目前就業現狀的影響,許多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就業存在很大困難,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在表達能力及推銷自己能力又相對欠缺,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大哥大姐們大中專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同樣只回家種田,這給一些學生造成了心理上的影響,學生畏難情緒嚴重;四是學校的原因,辦學條件差,教師素質低,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授課形式呆板,導致學生厭學情緒嚴重,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和動力而使逃學、輟學現象時有發生。
群眾素質不高,支持教育力度不夠。
由於富岩鄉的各項實用技術普及面不廣,在農村大家都採用原始的種養方式,體現不出科學文化知識的優越性,加上群眾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的落後與不開放,加上受到傳統習慣、觀念的影響,固守陳規的生活方式導致他們思想愚昧、認識簡單,部分群眾認為讀書與不讀書一個樣,只要家裡田地多,過日子並成問題,造成部分學生家長漠視教育的發展,對辦教育的積極性和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不高,送子女讀書成了完成黨委政府的任務,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漠不關心,導致了教育有關法規的不落實,嚴重阻礙了全鄉教育工作的健康發展。
師資力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
目前富岩鄉中學教師的學歷已基本達標,但小學的教師學歷不達標是普遍現象,教職工中代課教師所占比例居高不下,有些小學至今尚未有過大專畢業生直接分配到那裡任教的歷史記載,在職教師中幾乎全是通過函授或自學考試的途徑獲得大中專文憑的,尤其是一師一校的村小教師,大多都是初中、高中文憑的代課教師,根本談不上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只不過是混日子罷了,至於音、體、美方面的畢業生直接分配到我鄉任教的更是鳳毛麟角。這些現狀,直接導致小學生教育教學質量過低,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當學生升入初中之後,就跟不上初中的教學節湊,很多東西他分無法弄懂。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繼續學習的興趣,從而造成初中生厭學、掇學現象嚴重的不良局面。(六)辦學條件差,教育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近幾年來,隨着國家對邊疆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我鄉各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已基本完成,但由於地方財政困難,對學校後期建設投入資金不足,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充分利用不夠,學生在學校沒有足夠的活動場所,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加上學生自身素質、教師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最終導致了我鄉的教育教學質量一直停而不前。
人文地理
富岩鄉抓住孟連縣大力發展旅遊業的有利之機,發揮富岩鄉民族文化資源和旅遊的優勢,全力打造"世界第一樹"、"佤族生態博物館"等旅遊項目的開發基礎工作,積極爭取"櫻花山莊"的建設,同時,富岩鄉還有"金馬鹿"、"神石神稻"等特色地理景觀,富岩鄉還保留有最原始的民間手工織布工藝,以及佤族的水酒製作工藝等民族特色。富岩鄉於1956年建鄉,地處橫斷山脈怒江水系系脈,和緬甸隔江相望,國境線長13.9公里,有莫口、莫秧兩個邊境通道,幅圓面積239.26平方公里,境內地勢東高西低,最高海拔為2239.19m,最低海拔為560m。年降雨量為1700mm,為孟連縣最高。全鄉轄五村兩廠,100個村民小組(隊)3469戶12871人,其中佤族占72%,拉祜族占23.7%,是一個佤族、拉祜族聚居的山區邊境貧困鄉。
解放前,群眾的主要生產生活方式是結繩記事、刀耕火種、採集、狩獵和種植罌粟等。解放後,世居民族由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屬於"直過期型",教育起步晚,發展緩慢,社會發育程度低,商品生產不成熟、不完善尤為突出,原始落後的思想意識根深蒂固,傳統的、不良的一些風俗習慣(包括生產、生活方式,人際交往方式,特別是商品意識等)一時難以改變,難以接受新的事物,新環境。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原始崇拜演化來的風俗習慣等),積累、沉澱了一定的符合本民族自身的道德規範的民族文化,對接受現代文明,接受新思想、新技術、新的社會主義道德規範、思想觀念等還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和較發達地區,認識上還處於"朦朧"狀態。
新農村建設
抓好新農村規劃。2007年,富岩鄉組織五村新農村指導員對全鄉75個村民小組進行深入摸底、調查、研究,並結合實際,對各村小組的產業、經濟、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劃。同時,富岩鄉把信崗村富岩二組作為省級新農村試點來抓,目前,42戶農戶住房已建設完成。
抓好產業發展。富岩鄉圍繞"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認真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鞏固提升橡膠、茶葉、甘蔗三支柱產業發展後勁,培育畜牧業、林產業、旅遊業的發展,不斷引入蠶桑、咖啡產業,打破了以往單一的糧食經濟模式。
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富岩鄉結合重點村、整村推進、茅草房改造、世行等項目的實施,全鄉水、電、路、農民住房等條件逐步改善。目前,全鄉通水率90%,通電率94%,村組通路率100%,有經濟公路850公里,全鄉有2132戶農戶進行了住房改造。
抓好科技培訓。"十一五"期間,是富岩鄉實施"科技興鄉"、"人才強鄉"戰略的關鍵時時期,鄉黨委、政府結合"陽光工程"、"百縣百萬農民培訓計劃"等項目,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着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年平均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40期,參訓人數3000人,全鄉廣大勞動者文化、道德、法律素質逐步得到提高。五是抓好民主法治建設。鄉黨委、政府利用各種會議、培訓、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加大對黨的路線、政策、方針的宣傳,強化普法教育,全面實行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逐步培養農民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提高意識,不斷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產業發展
富岩鄉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貧困鄉,全鄉有有耕地總面積40400.2畝(其中:水田8105.4畝,旱地32294.8畝),人均耕地4.84畝,主要種植糧食、橡膠、茶葉、咖啡、甘蔗等農作物;擁有林地2103127畝。富岩鄉立足鄉情,謀劃發展,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支撐點,全面落實"靠山吃山、以山治山"的發展戰略,在抓好糧食生產穩定的基礎上,着力發展壯大橡膠、茶葉、甘蔗三大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培植林產業、畜牧業、旅遊業等後續產業的發展,積極引入蠶桑、咖啡等產業,打破了農民以往單一的糧食生產經濟模式。
糧食產業:2007年全鄉糧食總收入502萬公斤,人均有糧402公斤,糧食生產穩中有升。
橡膠產業:2007年全鄉橡膠42648.9畝(含專業組9326畝),以開割7996.6畝,實現產值600萬元。
茶葉產業:2007年全鄉茶葉種植面積為8906畝(其中富岩茶廠5306畝),現有大小茶葉加工廠6個,實現產值340萬元。4、甘蔗產業:2007年全鄉甘蔗種植覆蓋全鄉五個村,面積達10000畝,2006-2007榨季實現產值340萬元。
畜牧產業:2007年全鄉大牲畜存欄2805頭,出欄545頭;生豬存欄6682頭,出欄4363頭;禽類存籠28234羽,出籠24536羽;實現產值376萬元,畜牧產品商品率為87.2%。
咖啡產業:2007年全鄉現有咖啡面積400畝,主要覆蓋信崗、英溝兩個村。
蠶桑產業:2007年1月全鄉富岩鄉在等嘎拉村試種蠶桑100畝,現已成功養殖出蠶繭46章,產值4萬元,預計明年種植面積將達1900畝,產值20萬元。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日益完善,近幾年來,富岩鄉共發放五保戶生活保障金、優撫優待金、辦理農村醫療互助金20萬元,發放救濟糧140餘噸,落實安居工程25戶,建立和完善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適時開展貧困人口的建檔立卡工作,便於提高扶貧工作的針對性,解決溫飽人口3250人,鞏固解決溫飽人口15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