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寇金其人(吴一凡)

寇金其人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寇金其人》中国当代作家吴一凡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寇金其人

寇金是个有点另类的人,他的故事很多,但大家偏好对他节俭抠门的生活琐事津津乐道。

据说,寇金出生时算命先生说他五行缺金,其父给他取名金。寇金是下江人,一九六零年,他高考的成绩本可以上一个比较好的大学,但他家里穷,他选择了可以免费上学的一所专科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某钢厂子弟学校工作。 寇金年轻时帅气英俊,一米八的好身材,但这优项被他那吴侬软语腔给减分了。

在单位,寇金以节俭抠门出名。有个段子说,三个吝啬人分两块钱,余两分,买一盒火柴,再分,还余一根,大家用这根火柴点支烟,终于绝对公平了。呵呵,他有点像段子中的人物

寇金有个习惯,回家不落空,路上遇到半块砖头、一根树枝什么的,他都会拾起带回家来。寇金最初住工人村宿舍,是那种一排排的红砖平房,座落于一处山坡上,他家住最西头。他家后门垒有一个小院子,建筑材料就是他日积月累捡回来的砖头。平时捡回的树枝木棍,也有用武之地,用作煤炭炉子生火的引火柴,有时还可以直接用这些柴火做饭。

寇金买菜,从来不是早上去,总是下午菜贩子快收摊时去,这样的时辰去买菜,总有菜贩子处理卖剩下不新鲜的菜脚子,便宜。

有同事描绘他如厕用纸,折叠解手纸就像在做精细的手工劳动。他如厕,绝对不会用两张厕纸。

有一次,邻居听到他们家两口子拌嘴声,问到起因,原来仅仅是因为他老婆洗脸后,毛巾没有拧干就挂上了脸盆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巾几乎都是棉织品,不拧干容易霉烂。

寇金家里照明电灯,一直坚持用十五瓦的,家里人,谁要是出某个房门而没有随手关灯,少不了会遭到他一通训斥。常年昏暗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家出了两个高度近视的孩子。

寇金有些抠门的事情,似乎不近人情。一天,三个同事在他家玩纸牌,玩晚了一点,就在他家凑合着吃了碗面条,结果他要收取每人壹毛钱、贰两粮票的就餐费。收钱和粮票不是问题,问题是煮面条之前他没给大家说一声呀。不过话又说回来,他的收费,也就是个成本,甚至还没有收回成本,那个年代大家生活都艰苦,他这样做可以理解,现在还有AA制呢。

寇金退休后,他儿子买了商品房,房子装修时,他去照场子督工,帮着买点装修材料什么的,有一种材料叫木角条,用于地板与墙面之间、门框与墙面之间缝隙的填充过渡,2.4米一根,卖这材料的老板跟他说,没用完的,可以退回,按进价退款。他家装修完了,他把木工裁剩下的十几厘米或二十几厘米的木角条,一根根捆好,拿到装修材料老板那里退钱,搞得那个老板哭笑不得。老板给他耐心地解释说,我说没用完的——是指整条没用完的,不是裁剪后没用完的,他听懂了,笑笑,并不为难老板。装修房子还有一个插曲,对面有一户汪姓人家,比他们家房子先装修,后来觉得建筑商配置的门不好,装修完工后,临时起意,换一扇新门,就跟他说,阿伯,借您几锨水泥封一下门缝。寇金答应了:没问题。过了一周,汪姓人家,并没有还水泥的意思,寇金不高兴了,见面后,直截了当地对汪姓邻居说:汪老板,你啥时候还水泥?还迟了,我家房子装修好了,可就用不上了。那汪姓邻居,当时其实就是想讨点水泥用用,因为另外买一袋水泥太浪费也太麻烦了。是啊,他当时的措辞是“借”,既然“借”,那理所当然是“有借有还”啰。尴尬的汪某去买了一袋水泥还给他,他执拗不肯收一整袋,汪某说散装水泥不能久放,您都收下得啦。他才勉为其难收下。

与寇金相处久了的左邻右舍、同事朋友都知道,寇金是一个实在人,他工作、生活,中规中矩。他不让别人占他便宜,但他也从不占别人便宜,你送他一元钱礼品,他一定会找理由还你十毛钱礼物。

寇金青少年的成长阶段,艰苦家境对他性格影响很大,一句“穷怕了”成了他一辈子的口头禅。

“俭”是人们推崇的美德之一,是应该提倡的,但,人们践行“俭”时,不能拘泥、更不能被束缚,要张弛有度[1]

作者简介

吴一凡,男,1959年3月出生于大冶金牛,退休前系黄石市妇幼保健院药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