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岘山羊公祠堂
寄题岘山羊公祠堂 |
作品名称: 寄题岘山羊公祠堂 创作年代:北宋朝代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范仲淹 |
寄题岘山羊公祠堂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作的一首诗词。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1]
目录
正文
休哉羊叔子,辅晋功勋大。 化行江汉间,恩被疆埸外。 中国倚而安,治为天下最。 开府多英僚,置酒每高会。 徘徊临岘首,兴言何慷慨。 此山自古有,游者千万辈。 堙灭皆无闻,空悲岁月迈。 公乎仁泽深,风采独不昧。 于今堕泪碑,观之益钦戴。 卓有王源步,文学伟当代。 借麾来襄阳,高怀极恬退。 山姿列云端,江响拂天籁。 行乐何逍遥,览古忽感概。 不见叔子祠,芜没民畴内。 千金赎故基,庙貌重营绘。 襄人复其祀,水旱有攸赖。 太守一兴善,比户皆欢快。 源叔政可歌,又留千载爱。[2]
作者简介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3]
社会评价
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可是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评范仲淹“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
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宋元学案·序录》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王夫之对范仲淹有苛评:“(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