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寄贊上人 杜甫

寄贊上人
圖片來自搜狐網

寄贊上人是一首五言古詩。這是一篇詩體書信,描寫了西谷風景的宜居情景,詩人想象自己在那裡的「愜意」生活,他願卜居西枝西谷,與贊公為鄰,互相來往交遊,共同欣賞西枝秀色勝景,以此為樂事。

目錄

原文

杜甫〔唐代〕

一昨陪錫杖,卜鄰南山幽。

年侵腰腳衰,未便陰崖秋。

重岡北面起,竟日陽光留。

茅屋買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聞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頗和暖,石田又足收。

當期塞雨干,宿昔齒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勢龍泓頭。

柴荊具茶茗,徑路通林丘。

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

譯文

前幾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去尋找一處棲身之地與您為鄰。

我年紀漸老腰腳乏力,在陰崖下居住實屬不便。

我想找的是一塊重岡北護、終日得陽的地方,買所茅屋置點田地以終天年。

聽說西枝村的西邊有個山谷,那裡長滿了杉樹和漆樹。

正午時陽光頗為和暖,石田土質良好作物能夠豐收。

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干,牙疼的老病好了以後,再邀您同去西谷。

徘徊於虎穴之上,觀覽於龍潭之惻。

要是能在那裡定居下來,我會在茅舍里備下清茶相待;也將踏着小路,拜訪您的林丘。

讓我們結成「二老」,相互來往,那也是很風流的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於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在秦州(治今甘肅天水市區)所作。

賞析

  《寄贊上人》被選入《全唐詩》的第二一八卷第八首。這可以說是一篇詩體書信。

  從內容着眼,這首詩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過對前一次卜鄰的回顧,引出詩人置「草堂地」的條件。杜甫到秦州後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為那裡有贊公這位「上人"的緣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說「卜鄰」,正是這個意思。三至八句說明「心所求」的地方應該是什麼樣子,反襯出「一昨陪錫杖"所以沒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腳哀",由於「腰腳衰」,所以「未便陰崖秋」,脈絡十分清楚。「未便"句從反面講,「重岡」兩句正面說,就是《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二首》中所說的「要求陽岡暖」的意思。「茅屋」句寫作者的另一條件;置草堂併購附近可耕種的土地。最後一句「斯焉」的「斯」統指上述各項,「心所求」總結全段。

  第二段包括「近聞」以下四句,描寫「西枝西」的那條山谷。這裡關于山谷的傳聞,正照應上段中對草堂地的要求。「有谷」承「重岡」,不過一從「岡』』說,一從「谷"說;「亭午"句承「競日」句,其中一寫正午,一寫全天;「石田」句承「茅屋」句,不僅「兼土",而且足收。那正是詩人理想的卜居之地。

  第三段包括「當期」以下八句。寫詩人的願望和設想:「塞雨干」、「齒疾瘳」之後,卜居西枝西谷,與贊公為鄰,互相來往交遊,共同欣賞西枝秀色勝景,以此為樂事。「柴荊」、「茶茗」,淡泊閒適,正是風流之處。

  這首詩的特點是層次清楚,內容豐富。從這首詩里,讀者看到了一位失意老人對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杜甫覺得自己已經年邁,腰腿也不靈便,不宜居住在陰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塊陽光充足的山坡上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圍還有土地可供耕種,就心滿意足了。當他聽說西枝村西邊有個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風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澇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裡居住。他通過詩作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這一願望得以實現,到時和贊上人你來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於林徑,觀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賞花品茶論經賦詩,是件多麼令人愜意,使人羨慕的風流之事。

簡析

  《寄贊上人》是一首五言古詩。這是一篇詩體書信,描寫了西谷風景的宜居情景,詩人想象自己在那裡的「愜意」生活,他願卜居西枝西谷,與贊公為鄰,互相來往交遊,共同欣賞西枝秀色勝景,以此為樂事。全詩內容豐富,層次清楚,表現了一位失意老人對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