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明
寄明(1917年-1997年1月13日),原名吳亞貞,女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江蘇淮安人。自幼學習多種樂器,曾考入上海國立音專主修琵琶和鋼琴。抗戰爆發後積極參加抗日歌詠活動。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延安魯藝、東北魯藝教員,牡丹江魯藝文工團副團長,解放後,一直從事電影音樂的創作,由她作曲的有電影《英雄小八路》主題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即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給解放軍叔叔洗衣裳》、《我們是新世紀的主人》、《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等少兒歌曲,為千百萬少年兒童傳唱。
寄明 | |
---|---|
目錄
人物生平
1939年9月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畢業後,進延安中國女子大學學習,是當時第一位女鋼琴家,並在延安魯藝任職。
1941年入魯迅藝術文學院音樂系任教,並從事音樂研究。
1945年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東北魯迅文藝學院教員。
1947年任牡丹江魯迅文工團演出科長、副團長,先後創作《歌唱劉胡蘭》、《莊稼人小唱》、《幹活好》等一批歌曲和小歌劇。
1948年任東北音樂工作團研究員和兒童音樂班主任。建國後,歷任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教授,東北音樂專科學校副校長等職。
1953年在中央電影局音樂處任職。
1955年,調任上海電影製片廠作曲,先後為《平凡的事業》、《李時珍》、《鳳凰之歌》、《春滿人間》、《英雄小八路》、《金沙江畔》、《燕歸來》等二十餘部影片作曲。
個人成就
抗戰爆發後積極參加抗日歌詠活動,1939年赴延安魯藝任職,是當時第一位女鋼琴家。解放後長期從事電影作曲。為《小八路》、《鳳凰之歌》、《李時珍》、《平凡的事業》等近30部電影作曲,其中《鳳凰之歌》、《給解放軍叔叔洗衣裳》等影片插曲廣為流傳。曾經為《李時珍》、《魯班的故事》、《金沙江畔》、《英雄小八路》、《燕歸來》等20多部影片作曲。
1978年為《英雄小八路》創作的主題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獲1954~1979年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並由共青團中央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1980年獲少年兒童音樂作品一等獎。
1980年《我愛我們的班級》獲上海《兒童歌聲》雜誌「小百靈」優秀歌曲獎;
《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獲全國1976~1981年少年兒童歌曲優秀獎。
寄明還創作了《浪花親我小腳丫》、《花要飄香人要美》等一批兒童歌曲。《鳳凰之歌》插曲《山中的鳳凰為何不飛翔》也廣為傳唱。
創作故事
寄明不僅能演奏多種樂器,能寫小歌劇和電影音樂,還經常為少年兒童寫歌曲。有一次,寄明從一位教師嘴裡聽到,有些少年兒童缺少理想,要是有首歌,能激起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那該有多好啊。這以後,寄明一有空就醞釀寫一首歌唱祖國、歌唱理想的歌曲。由於一時找不到較好的歌詞,所以,一直沒能寫成。 1981年春天,寄明正忙於為一部電影片譜寫樂曲。一天,郵遞員送來一封信,寄明拆開一看,原來是一位作者寄來的一首歌詞——《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啊,多美的題目,她馬上朗讀起來:「我們歡樂的笑臉,比那春天的花朵還要鮮艷;我們清脆的歌聲,比那百靈鳥還要婉囀……。」這不正是自己一直盼望譜曲的歌詞嗎?她讀了一遍又一遍,終於,一個動人的旋律隨口飛了出來,創作出《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全國各省市的電台都播放着這首少年歌曲。全國千百萬少年兒童都唱起了這支美麗的歌曲。這首歌還被編在《少先隊活動歌曲選》里。
八十年代初,文化部、團中央向全國征歌,寄明參加了評獎,當時這首歌差點兒落選,主要是錄音問題,寄明帶了一個上海的錄音,一聽覺得這首歌錄的不太好,就覺得這個歌不太好。再有就是感謝中央電台少兒部的負責人凹麗容,她說:"我這裡還有一個錄音,你們再聽聽。"她一放這個錄音,一下子就震了,太好了,所以這個錄音的好壞對一個作品實在是太重要了。然後就評上了一等獎中的最好的,這以後就大力推薦,文化部就把它作為必唱歌曲,好幾年連續推。當時已經是評上大獎了,寄明還是很認真,還戴着她那個高度的近視鏡還在改。她有一句話,我們對孩子要負責任,雖然作品獲獎了,但不是說對作品就終止創作了。
夫妻情深
八十年代中期,寄明突然患上了早期老年痴呆症,瞿維心中的難過是可以想見的。他四處奔走,百般求醫。寄明在一次上街時,走到淮海中路忽地迷失了方向,終於昏倒在路旁。幸被一位熟人發現,送她回到家中。但從此她的病便日益沉重,未能好轉。1986年9月寄明已經什麼都不明白了。只見她哭了一陣又笑一陣,而瞿維卻在一旁不住地對她說話,可憐的寄明痴痴地望着與她相伴一生的丈夫,什麼也沒聽懂。
每天一早,瞿維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妻子床邊,捧着她的臉拍拍她的雙頰,親親她,他輕輕抱起她,放在一張為她特製的椅子上,為她洗臉,用柔軟的小毛巾為她擦洗口腔,由老阿姨捧住寄明的頭使她稍稍後仰,瞿維便往她口中餵牛奶或酸奶,有時餵蒸雞蛋。中午和晚上,瞿維親自把魚和肉、蔬菜、水果咬碎,分別裝進小小的杯里,放進冰箱,餐前拿出蒸熱,再給妻子餵食。丈夫就是用這樣的辦法維持着親愛的妻子的生命。後來有了榨汁機,不必再這樣辛苦了,但瞿維仍然盡力親身去做這一切。年復一年,失去自理能力的寄明只能生活在床上。為了防止寄明長期臥床生褥瘡,瞿維特意設計了一種特別的床,在棉墊下加了一層氣墊,又在下面放了一條電熱毯,既有彈性,又保暖。有朋友去看望他們時,瞿維常摸着寄明的身體說:「她的面部肌肉還有感覺,吞咽、消化功能完好。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各種挫折,我不怨天,不尤人,能為寄明服務,延長她的生命,我的心理也就得到平衡。」
寄明的丈夫中國著名作曲家瞿維,原來名叫瞿世雄,江蘇常州人,曾就讀於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師範系,50年代曾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作曲系進修達4年之久。解放後在長春電影製片廠、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任專職作曲,曾任上海交響樂團常任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文聯委員、上海音樂家協會顧問等。瞿維是歌劇《白毛女》的作者之一。
明醫難遇而寄明已病入膏肓。一年以後(1987年),這位錦心繡口的才女竟成為一個毫無感知的植物人,只剩下一副心臟還在跳動,她的事業,她所熱愛的音樂,她的愛人,她和瞿維心心相印的一生,她都不再明白了。[1]
瞿維沒有感到妻子痊癒無望,更不要說另抱琵琶。相反,只要寄明還有一口氣,或偶然出現一點小動作,他就快樂得像孩子那麼開心。寄明是不幸的,得了這樣的不治之症;寄明又是幸福的,她有一位始終愛她,和她相伴終生的丈夫。
人物評價
作品
寄明同志這一生作了很多很好聽得歌,是一個對孩子負責,對人民負責,對黨負責的好同志。她的《中國少先隊隊歌》是中國共和國少年的英雄形象的、可以作為里程碑式的這樣一個音樂作品,它鼓舞了幾代人,而且今後還將繼續鼓舞中國的少年兒童去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寄明同志寫這首歌對共和國的兒童音樂創作是有巨大的貢獻。在粉碎"四人幫"以後,又創作了《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據評論家說,這個作品又是寄明同志一個里程碑式的當代少年之歌。
精神
寄明同志對每一個音符都要精雕細刻的去推敲。她這個精神以後一直影響許多著名作曲家的創作,如谷建芬。她的名字是在延安的時候改的,意思就是寄希望於明天。她的名字貫穿她的人生,這裡面包含着她的信仰、理想和追求,她為孩子、為共和國的明天去創作。她的一生很多都浸透在音符里了,聽她的一些音樂,包括過去的一些電影,都覺得能感受到寄明同志生命的活力。雖然寄明同志已經去世了,但是相信在未來的時間空間中,她的音樂作品是永生的,是不朽的,還將激勵着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去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她也會在含笑聽這些歌迴響在祖國大地上的。
參考文獻
- ↑ 瞿維與寄明:作曲伉儷百年 搜狐. [2017-03-17].